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19-08-31 06:53:36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黄婷婷
爱吃会吃的湖南人,一双巧手能把任何食材变成餐桌上的美味。
近日,进入密集繁殖期的福寿螺,也被胆大的“好呷鬼”盯上了。但专家建议,福寿螺携带寄生虫,食用需谨慎。
8月28日,长沙岳麓区桃子湖边,有市民在低头捡拾福寿螺,准备带回家炒菜食用,湖边沿岸的树木下、水生植物的梗上,还拥簇着一团团粉红色密集的福寿螺卵块,远看像花朵。
乍一看,福寿螺和常见的田螺并无太大区别。细细观察,福寿螺个头大,颜色比湖南本地的田螺浅、呈浅褐色,螺口偏扁圆,螺旋圈数少一点,尾部也更平更短。
长沙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会长周灿英介绍,这个“大家伙”是外来入侵物种,原产于南美洲。上世纪80年代初,福寿螺被引入广东中山, 迅速在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地形成养殖热潮,我省也有多处地方养殖。可惜福寿螺并不好吃,市场反应冷淡,养殖户便将其随意弃养,释放到野外,形成了灾难性的蔓延之势。
福寿螺在国内没有天敌,且繁殖力强,每年5月至8月是福寿螺的繁殖旺盛期,一只雌性福寿螺一年可产几万粒卵。这些家伙吃得多,不挑食,不仅危害水稻,还取食莲藕、菱角、空心菜、芡实等水生农作物,连浮萍等水生植物也不放过,排泄物还会污染水体,被环保部门认定为入侵我国的16种“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
有网友笑称,管它什么入侵物种,来到湖南,都是要被炒辣椒吃的。但周灿英还是提醒大家,福寿螺虽然可以食用,但其体内可能携带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食用生的或加热不彻底的福寿螺后即可被感染,会引起头痛、发热、颈部强硬等症状。食用时一定要加热彻底。
环保志愿者张运和跟福寿螺“争斗”多年。经过调研,他告诉记者,长沙范围内,几乎所有水域流动不大的湖、坝区域,都出现了福寿螺的身影,以桃子湖最为严重。据他的初步观测,在桃子湖浅水区,一平方米的水域内,大大小小的福寿螺就有一两百只,螺堆着螺,十分密集。
今年,张运和组织“绿色银盆”志愿者团队,对福寿螺进行了两次集中清理。他告诉记者,小手指指尖那么大的幼螺,可以采取放养鸭子的方式,既灭螺,又喂鸭;成年大螺则需要组织人力捡拾;水域范围不大或水浅的稻田里,可以通过撒生石灰和除螺剂灭螺,但这容易造成水体污染。
张运和说,要消灭福寿螺,最重要的是减少基数,一年年降低它的产量。
“福寿螺很害羞的,夜里偷偷爬到树上、植物杆上产卵,白天就躲起来,留下的卵块,我们就需要集中清理。”张运和呼吁,“近几年,福寿螺越来越多,仅靠志愿者的力量是不够的,相关部门应组建专业队伍,看到一处消灭一处,减少来年福寿螺的数量。”
责编:张劲夫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