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开间 2019-08-06 10:21:04
探访建筑大师的家,就像打开了顶级大厨家里的冰箱。
建筑师们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实际需求,来给自己和家人营造理想的居住空间,这样的房子,有个人的审美趣味又有烟火气。建筑师盖自宅,是职业中最温柔的高光时刻。
▲文丘里住宅,别墅中的起居室
自宅里通常可以看到一位建筑师经典作品的影子,大师更不会例外。盖里的鱼型灯、文丘里的复杂和矛盾、王澍的园林……最近看到石上纯也作品展,他为祖父母重新建起的老宅里,自然与建筑结构再一次无缝融合。
▲原研哉理想的起居室,是简单、清新的状态,一如他对无印良品的定位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的主笔人贾冬婷说,住宅不是机器,我们不是可被随意放置的物品。建筑师的自宅也往往有这种自觉,要重新把记忆、情感、思考、经验,放回到个人居住的空间中。
墨西哥建筑师路易斯·巴拉干在获得普利兹克奖后的感慨:“现代建筑已然放弃了美丽、灵感、平和、宁静、私密、惊异等主要来自情感的语汇。” 找回情感,建造自宅是最值得依附的方式。
▲隈研吾的水樱桃住宅,消隐在自然之中
由此,贾冬婷和她的同事黑麦,一起完成了《理想的居所:建筑大师与他们的自宅》,18位建筑大师的家铺展开来,我们可以对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一一窥探。
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到进入三联,贾冬婷一直关注建筑和城市领域的报道,她用文字唤起空间中的诗性与人性的力量,我们熟知三联建筑相关的文章很多都出自她手。
▲2014年第43期杂志中,专门探讨了如何回归居住的本源,其中就有建筑师自宅
在她和黑麦的新书《理想的居所》中,18位建筑大师阵容豪华,从目录便能感受到。
Part 1:家与自我——充盈着人的情感
罗伯特·文丘里:母亲的简单房子
梅丽娅别墅:展现你的弱点
施罗德之家:自己无处不在
尤松尼亚一号:为普通人打造的伟大住宅
巴拉干之家:作为自传的建筑
李子林之家:重新组合家人的生活
Part 2:自宅与自在——抚慰存在之所
梅尔尼科夫自宅:构成主义的双塔恋人
尼迈耶之家:私人博物馆
波尔多住宅:给予使用者温暖与自由
辛普森-李住宅:让自己安心的山洞
安藤忠雄的长屋:隐忍的日式生活美学
Part 3:自宅与自然——沟通人与天地
赖特的塔里埃森:充满自然的丰盛
李哲士住宅:瓦胡岛上的青城山
罗威尔住宅:健康新生活
隈研吾的住宅:消失的房子
王澍自宅:50 平方米的园林之家
原研哉:家是开启未来的媒介
比如书中工艺美术运动美国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赖特,我们更多了解的是他的流水别墅,少有人知道他的自宅“塔里埃森”,名字取自一位6世纪时威尔士游吟诗人的名字,威尔士语的含义是“闪亮的前额”。
▲威斯康星河谷的“塔里埃森”
1909年,赖特在外祖父留给母亲的一块土地上,开始建造自己的理想家园。
▲1937 年,赖特在塔里埃森给学生们上课
几公里外采石场运来的浅黄色砂岩,被切割成石片,层层叠叠地砌成石墙。高低错落的屋顶和平台,像大鸟的翅膀一样舒展地挑出。朝向南面的庭院里,斑驳的树影洒在石阶上。
“头顶上没有死气沉沉的闷顶,你可以在屋里听到春天的屋顶上响起自然的音乐。有深远的挑檐加以保护,你尽可以在雨天打开窗户,感受雨丝特有的气息。”
▲西塔里埃森倾斜的混凝土结构以当地的巨大圆石为骨料 ,加上木屋架和帆布篷的有机结合体,使得该建筑与亚利桑那沙漠融为一体
碎砖旧瓦堆起的田园野趣,像是蹒跚学步的幼儿;一丝不苟的建筑机器,如同不卑不亢的客人。
自宅之外,《理想的居所》还有建筑大师为普通人设计的自宅。
▲里特维尔德设计的施罗德夫人住宅
▲阿尔托设计的梅丽娅别墅
▲隈研吾的水樱桃住宅
经由这些自宅的建造、改建等的描写和评价,我们得以了解居住者的个性特色,也给普通人提供了居住美学的相关知识。有温度的文字配以精美图片,这些自宅建造背后的故事带你走进建筑大师的家,寻找自己理想居所的模样。
- 作者简介 -
贾冬婷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著有《我们为什么爱宋朝:重新发现造极之世》(中信出版集团,2018)、《谁的城:一段正在消逝的记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等。
黑麦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负责“食事”专栏,亚文化及音乐专题,目前为“霞光里回声”音乐节目及“叨叨叨不停”生活节目主持人。
《理想的居所:建筑大师与他们的自宅》
我们不是可被随意放置的物品,
住宅也不是居住的机器。
走进世界18位知名建筑大师的家,
发现居所的理想状态。
END
责编:王铭俊
来源:三开间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