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 2019-07-07 07:38:20
↑左图:已经有五十余年历史的“附二院”门诊楼。 右图:长沙电影城已变成许多个小门店。
20世纪50年代的中后期,从长沙老城区天心阁下纵横交错的沧桑街巷,沿着古稻田(街巷名)弯曲的陡坡,上得建湘路走不远,再一条小路跨越京广铁路,便到了识字岭。识字岭实为南北向的胜利路与由此向东的识杨路的交会口。识杨路后来没多久改名人民路。那时候这些地方都属于城外,道路名称不尽规范,市民并不介意。
我从最初去住在识字岭、麻园湾的同学家里玩,到后来每天从游击坪往返省地质局上下班,对这些街巷地段及其变化了然于心。
↑人民路位置示意图。郑寿山绘
从小到大,女儿都在地质局子校度过
人民路西口道路的北厢,长沙市城市建设局沿人民路往东,很长的一段地皮,都是建筑部门的一些单位。20世纪60年代初,“省基本建设局”一幢红砖仿苏大楼建了起来,中间五层两翼各四层,十分恢宏气派,成为人民路上第一座高层大型建筑。
随后,马路斜对面南厢,地质部湖南省地质局也建起一幢造型类似的仿苏建筑,大楼同样是中间五层两翼各四层,但楼宇体量比“基建局”大楼小了一些。
地质部湖南省地质局的选址,紧邻着1955年建成的“中南地质局长沙子弟学校”,即后来的“湖南省地质中学”。该校原来隶属于设立在武汉(汉口)的“地质部中南地质局”,翌年大区地质局撤销,各省筹建省级地质局,该校更名为“湖南省地质局子弟学校”。
建校的初衷,是解决中南六省特别是湖南省地勘单位因工作高度流动,职工子女就学困难的实际问题。
这所子弟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还有附属幼儿园,全部实行寄宿制,颇具规模,那时在长沙市很有名气。学校的建筑设计十分到位与人性化,教室与宿舍与食堂之间,全部都是风雨长廊连通遮阳避雨。
在三湘四水终年栉风沐雨,为国家探寻地下宝藏的地勘职工,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里托幼就学,免去了后顾之忧。该校后来创办了初中高中,面向社会招生,获得长足发展,教学成效斐然,被授牌省级示范性高级中学。
我女儿从地质附小和地质中学走出来,上了国内重点大学,继而在欧洲一所世界名校硕士毕业,留在欧洲工作。女儿说,无论是在多瑙河、莱茵河还是斯海尔德河畔,望着异国他乡缓缓流淌汇入大海的河水,都会情不自禁地忆念起地质中学的菁菁校园,浮想起在校园里唱着《校园的早晨》、《栀子花开》时的青春年少时光。
去人民路“附二院”看病不是想去就能去
南元宫巷口进去的北边地块,1958年大跃进年代规划建设了一座当时省内最现代化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市民们称其为“附二院”。当初医院的大门在南元宫北口距文艺路百把米处,育英小学就在医院大门附近。文艺路改造归并成解放东路,是20世纪90年代末的事,而人民路成型为城市道路早在20世纪60年代,医院的大门在那时就改到了人民路上,随之临街建起一栋五层的门诊大楼,沿用至今。
半个多世纪过去,市民们仍然习惯地把这所已经发展成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直属卫生部的大型三甲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称作“附二院”。“附二院”虽然是大型医院,但那时到这里看病却不是随便来看的。那时实行“分区三级医疗”,看病必须从县区一级医院看起,根据病情转入市级医院,病情更严重的,再转入省级医院。现在熙熙攘攘的“附二院”,那时却显得冷清。
医院对面是交警大队,负责机动车和驾驶证的核发、年审以及考核、处罚等。20世纪80年代长沙市的机动车不多,更没有什么私家轿车。
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交警大队的三楼参加机动车驾驶员理论知识学习与考试,我原本已有一定机械知识基础,学起来有一种驾轻就熟的感觉。发驾驶证的那天,交警教官在台上兴奋并郑重地说:从此刻起,你们就是光荣的机动车驾驶员了,我送给大家一句话——珍爱群众的生命财产、珍爱自己的生命!几十年过去,不知现今是否有这样的“发证仪式”。去年,这处于早些年已改为“芙蓉区交警大队”的办公地迁往他处,可我每每经过这幢小楼,都要动情地望上几眼。
交通方面人民路最显著的变化是2004年岁末,一座双向八车道、气势恢宏的“人民西路高架桥”胜利贯通:从识字岭一路向西,与天心路建湘路平交,顺坡直下与蔡锷南路交会成十字路口,走隧道下穿黄兴南路的黄兴广场,再一路向西通达湘江大道,替代了20世纪60年代所建,跨越京广铁路的双向二车道已不堪重负的老工农桥。
人民路长沙电影城开创“影城”的先河
20世纪70年代末,位于蔡锷中路顺星桥的建设电影院,搬迁至与地质子弟学校东邻,20世纪90年代前期改扩建为“长沙电影城”,主体是仿西洋式的三联建筑,东边一联上部为圆拱形穹顶,淡淡的近似橘红色的外墙,上端圆形的大门,乳白的宽边框镶嵌着窗户,人行道上建有白漆铁栏杆围墙,分明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城堡”。
影城里除了一个常规大型影院,还有数个别致小巧的影院,由此开创了长沙市“影城”的先河。先前惯用的固定场次改变成循环放映,观众在一场电影中途进场不受限制,没看到片头可以往下看再继续从片头看起。
20世纪90年代末,电影胶片拷贝逐步被投影机替代,影院不再有跑片员因故未把片子按时送到而致使满场观众等片的窘况。跑片员也早已被人遗忘,倒是骑着电摩穿梭于街巷的“美团”“饿了吗”等外卖小哥,使人回忆联想起骑着摩托车往返于影院间送接拷贝的跑片员。
小影院还设置了情侣座位,舒适而温馨。零食也被允许带进影院。观看电影已从文化娱乐演绎为文化娱乐加休闲享乐。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开设在各大商业综合体放映3D、4D大片的影城,取代了传统的影院。俗话说“见微知著”,哪怕细小的社会事物改变,也能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可喜变化。
时光匆匆,岁月如歌。过去的老人民路只是现在人民路短短的一段,而它却给我们这个年龄段的老长沙,留下太多的记忆。(文、供图/郑寿山)
责编:姚茜琼
来源:潇湘晨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