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南风光带:寻凉仲夏,洋湖美成了这样

  湖南设计   2019-06-23 00:09:01

在略有暑气的仲夏时节,驻足于洋湖与湘江的相交之地,面对斑驳的树影和荡漾的江水,凉风习习,使人气定神闲,心胸开阔。

项目背景

潇湘南风光带位于长沙市湘江新区的洋湖垸片区,属于潇湘南风光带南延部分,项目北起靳江河河口南抵南三环,总长约4公里。

▲潇湘南风光带前世

原始江岸空间较为零碎,功能性不突出,没有和洋湖片区的规划同步,缺乏整体感。

▲潇湘南风光带今生

至如今流水塑江岸,再现芳草萋萋、江花盛火的环境是景观设计师对潇湘南风光带项目的追求,对大自然环境的尊敬,亦是对《离骚》《九歌》中流传千载的湖湘文化传承。

本项目的重点是将城市、自然洲岛、湘江三者界面融合统一。

为强调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相协调,本项目实施的目的是为市民提供新鲜的有氧活动空间,增强居民生活舒适度、对城市的满意度,生态助力新城树立良好形象,提升整体片区价值。

2017年,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HD)景观设计研究中心承接潇湘南风光带提质改造(靳江河至南三环段)景观工程。

潇湘南风光带在HD景观设计研究中心设计师们的辛勤汗水下完成了一次蜕变,如今它成了一个四季花团锦簇、绿树成荫、市民休憩的乐园。此项目还获得湖南省2018年度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春季浪漫樱花

夏季清新美女樱

冬季傲霜梅林

秋季林荫绿道

水与自然的结合如一幅风景画令人超脱、达然、纯净和静逸,使人忘却了尘世的纷争,去触摸自然的圣洁。

在实践中按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演变的过程分段配置,植物和景象相互交融,促成一幅生态公园图。

人们在浪漫的江岸空间里可以有无数种不期而遇,或邂逅、或畅谈、或交锋、或坠入爱河。

当周边李自健美术馆和谢子龙影像艺术馆等建筑群的悄然兴起之时,潇湘南风光带就更是成为了长沙艺术文人与自然对话的天堂。

四大设计难点解析

绿廊伴水韵

将城市交通、绿道、滨水岸线三条线合一

基地周边环境特殊,在现状基础上,如何组织各个景点的交通动线,合理安排绿道配套设施位置与新区景点无缝相接,同时将现有优势资源加以利用设计,使项目获得新生,为本项目设计的难点之一。

设计师们以绿色新都市主义为导向,让都市文明与自然属性和谐共存。

通过模拟流水动态将城市交通、骑行绿道、滨水岸线三条线合一进行空间演绎,串联功能节点形成四象绿廊,整体营造出具有韵律节奏的线性空间。

碧波岸叠翠

地域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环境伦理

在保证行洪、堤岸安全的前提下,考虑植物在消涨带的适应性,解决防洪堤植物种植的景观效果,为本项目设计的难点之二。

设计师们从城市景观效果和江岸生态环境适地性这两方面着手,因地制宜地选择本地植物进行搭配设计。

城市景观面以乔木为构架,挺拔的银杏、栾树、垂柳在绵延的风光带上,展示着自然之美,高大的背景林线,多彩的风景林线,带状的花灌木,由高到低形成丰富层次的风景线。

林下点染宿根观花观叶植物,引导人流的穿梭活动,形成人在林中走,鸟语又花香的游览视觉线。

生态防洪面以草皮和草本为基调,在安全的前提下增加水生植物,营造自然野趣之美。

生生不息

让都市文明与自然属性和谐共存

如何利用风光带独有地形创造丰富的休憩空间,满足周边居民对城市休闲环境的诉求,为本项目设计的难点之三。

为解决这一问题,设计师们在区域内设置室内外运动场地(馆)、休闲活动场地,台地花园、滨水游憩空间,提高周边居民生活品质。

与时俱进

低影响、低干预设计理念先行

如何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用于雨水收集,推广海绵城市理念,达到生态、节能的景观效果,为本项目设计的难点之四。

运用海绵城市的成熟技术与措施,在防洪堤内侧采用台地、缓坡等方式处理防洪堤与周边市政道路间的高差,形成竖向变化丰富的滨水公园,使其自然环境及生态资源得到充分的体验及利用,构建“渗、滞、蓄、净、用、排”的慢排缓释、自然生态的海绵城市。

总结

春夏秋冬,日升日落,湘江水一直伴长沙人血液流淌着,临水而居,择水而憩。

站在设计师静心打造的潇湘南风光带上,望麓山白云悠悠,江水碧波盈盈,秋江如练,一路北去,美景清风浸润你的周身,寻凉仲夏,不到江岸岂有诗。

设计人员:王小保、简天佐、曾丽丽、许海南、戴欣、邓芳、余超文、杨永晖、谭林杰、王敏战、曲圣歆、孙文翔、许蕊

供稿 | 戴欣  曾丽丽

部门 | HD景观设计研究中心

责编:王铭俊

来源:湖南设计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