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地铁四号线串起来的这些地名,那些往事……

  新湖南客户端   2019-05-23 13:50:07

本周日(5月26日),长沙地铁四号线即将开始试运营。四号线自北到南,跨越湘江,设站25座。地铁隆隆而过,现代与过去交汇。

这条线路上的站点,记录过长沙什么样的故事?

汉王陵遗址公园站,吹吹汉时湘江风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长沙已先后有20余座长沙国王(后)陵墓被发现。根据这些墓葬的分布,人们发现,已发现的长沙国王陵墓都在湘江西岸,大体分布在岳麓山和谷山的周围。

而汉长沙国考古遗址公园托汉长沙国王陵墓群,位于谷山片区王陵最密集的区域,是西汉长沙国刘姓长沙王的主要陵区。它在湘江西岸谷山山系的低矮山丘和台地上,与长沙国都城“临湘”一江之隔。总面积2.1平方公里,考古遗址公园范围内已探明12座王陵的具体位置,整个项目分为文物保护区、遗址公园区、建设控制区,将建设汉长沙国历史博物馆、遗址展示馆、考古工作站、文物保护中心等,将于明年与市民见面。

目前已发掘的长沙国王陵中,出土了大量漆器、青铜器文物,包括祭祀用具、印章、生活用具等,造型或精巧细致、或大气庄严,色彩丰富、纹饰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使人们得以管窥2000多年前楚汉文化融合交流的壮丽图景。

溁湾镇站,恰同学少年岁月稠

新民路附近,初夏的草木掩映着一座古朴简单的房舍。这里就是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暨蔡和森故居。蔡和森1917~1920年为了在长沙求学,将全家从双峰迁往长沙,他的母亲葛健豪、妹妹蔡畅、姐姐蔡庆熙和外甥女刘昂一起租住于此,当时这里四周都是坟墓,地处荒凉,房租十分便宜。蔡和森在这里租住后,同学毛泽东、萧子升、张昆弟等经常到他家来聚会。在这里谈论时事和学问,开始酝酿成立革命社团。1918年4月14日,新民学会成立会在蔡和森故居的堂屋里召开。以后,这里便成为新民学会的会址和活动场所。新民学会作为一面光辉的旗帜,开始聚集一代湖南精英。

尽管新民学会人数并不算多,最初仅13人,后来也只发展到70多人(据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的记载,新民学会成立会到会人员共有12人;親历者萧三、周世钊等回忆有13人参加了成立会,李维汉则说有14人。逄先知主编的《毛泽东年谱》采用了13人说),然而它却“成为对中国的国事和命运产生广泛影响的一个学会”。

1938年,新民学会旧址毁于战火。为了纪念新民学会的功绩,教育启迪后人, 1984年湖南省人民政府重建新民学会旧址。除按原貌恢复了旧有房屋外,还新增设有辅助陈列室,邓小平、陈云分别为旧居题字“蔡和森故居”、“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额匾和馆名。现旧址已被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8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碧沙湖站,江畔遥望舟楫已远

碧沙湖站到了,出站后,再往回走一段路,就又到了湘江边。这里已是车水马龙,高楼林立。曾经这里温柔起伏的丘陵,都已被城市削平。这里是曾经长沙内河入江口,天然的河流良港。在交通不够便利的古代,它是长沙的物流服务枢纽。从河流到陆地,从陆地到河流,一件件货物从这里出发,也到这里抵达。

近代铁路运输兴起之后,最后一班舟楫,远去了。上世纪50年代,长沙市政府在淤塞的南湖港河道上修建公沟,上世纪90年代后,明沟改暗沟,南湖港的影迹基本无存。

光达站,开国大将功绩闪耀

走出光达站,还要走上一段路,才能到达许光达故居。

许光达原名许德华,1921年考入长沙师范学校, 1925年加入中国共青团,不久转为中共党员。1929年7月,由组织推荐,许德华进入上海中共中央军事训练班学习,结业后正式更名为许光达。

1942年是抗战最艰苦的年代,许光达向中央请求到抗战前线工作,最后中央批准他到晋西北担任晋绥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兼八路军120师独立第二旅旅长。在他的领导下,指挥了“反扫荡”、“反蚕食”斗争,开创了对敌斗争的新局面。

1955年9月,许光达得知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大将军衔的消息后,多次找长期领导过他的贺龙等老首长提出降衔申请,但均未获得同意。无奈之下,他几经思考,提笔给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各位副主席写了一份情真意切的“降衔申请书”,让所有人感动不已。

许光达故居是一栋典型的湖南民居,白墙青砖,朴素清爽。许光达就诞生于进门厅屋前房,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学生时代。现在,大门前的一辆坦克分外引人注目。那是在许光达诞辰100周年(2008年)前夕,经中央军委特批,从广州军区运过来的一辆六二式坦克。这辆由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轻型坦克,浑身喷绘着迷彩色退役坦克,成为对我国装甲兵的创始人许光达永远的纪念。

(资料来源:三湘都市报、星辰在线、潇湘晨报等

责编:廖慧文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