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也股份 2019-03-21 08:41:50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决定于今年3月至7月进行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工作。
同时,为推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规范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办法(试行)》(简称《办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简称《标准》)。
简单来说,就是全域旅游示范区即将迎来首次“大考”,“考试要求”“得分细则”“监考办法”都公布了,至于成绩怎么样,是否能通过严格的验收,就看各创建区的自身努力啦!但同时,对“考试”文件的把握也至关重要,哪些是考核重点?哪些是创新要求?如何获得“考试”资格?怎样申请验收认定?这些都需要认真了解。来也股份深度解读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相关文件,既是为各创建区提供明晰的“应考指南”,更是为未来全域旅游的发展提供“品质标准”。
1
概念解读
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是将特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一体化营销推广,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发展模式。
2
程序解读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以县级创建单位为基本单位。《通知》对验收认定程序做了详细规定:
一是验收申请,由创建单位所在地政府向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提出验收申请。
二是验收初审,由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制定验收实施方案,根据验收得分结果确定申请认定的创建单位。
三是认定申请,由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向文化和旅游部提出认定申请,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申请认定的创建单位数量不超过3家(按得分高低排序)。
四是认定审核,文化和旅游部以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提交的材料为认定参考依据,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进行会议评审,委托第三方机构对通过会议评审的创建单位进行现场检查,综合会议评审和现场检查结果,确定通过审核的名单。
五是认定公示,文化和旅游部对通过审核的创建单位,进行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公示。
验收包括暗访、明查、会议审核三种方式。暗访由验收组自行安排检查行程和路线,重点对创建单位的产业融合、产品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旅游环境等《标准》要求的内容进行检查。明查和会议审核由验收组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现场观察、提问交谈等方式,重点对创建单位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旅游规划等《标准》要求的内容进行检查。
3
得分解读
《办法》明确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原则、职责分工、基本程序、标准要求及后续监督管理等。《办法》规定,基本项目总分1000分,创新项目加分200分,共计1200分,同时设置了扣分项。通过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初审验收的最低得分为1000分。
通过深入查阅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相关文件,结合全域旅游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来也股份认为此次“大考”体现了四大方面的要点,也是全域旅游的创新之处。
(1)量化认定,全域创建有“分”可计
2017年发布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强调,创建工作要突出“六项原则”:
一是突出改革创新,始终将改革创新作为创建工作的主线,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局面;
二是突出党政统筹,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作用,形成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新合力;
三是突出融合共享,大力推进“旅游+”,形成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新格局;
四是突出创建特色,形成各具特色、差异化推进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方式;
五是突出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同提升,开辟全域旅游发展新境界;
六是突出示范导向,强化创建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树立全域旅游发展新标杆。
此次发布的《标准》在“六项原则”的基础上,确立了更加量化的验收指标及分值。8大项,1200分,细化到每一个得分项,都有明确的总体要求、评分标准和相应得分,这就令验收工作更加有章可循、有“分”可计,同时也为各创建单位自检自查、查漏补缺提供了明确的指南。
(2)紧扣内涵,全域创新有“标”可循
全域旅游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新战略、新路径,因此“创新”成为全域旅游的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
《标准》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面验收给出了详细标准,除了7类基本的验收打分项,还设计了创新加分项,以鼓励创建单位改革创新。创新示范项分值总计200分,总体要求为:创新改革力度大,有效解决制约旅游业发展瓶颈,形成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具体来看,《标准》从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措施创新、业态融合创新、公共服务创新、科技与服务创新、环境保护创新、扶贫富民创新、营销推广创新8大方面做出了要求,可以预见,这8大创新要求将成为未来全域旅游摆脱同质化、提升竞争力的关键砝码。
(3)重视供给,全域旅游以“客”为尊
从大众跟团游到小众自助游,从传统观光游到休闲体验游,旅游的本质是 “诗意地栖居”(《论旅游的本质》,杨振之,旅游学刊第29卷2014年第3期),而全域旅游正是对旅游供给侧的有效革新,为游客创造诗意“栖居地”的有力途径。
纵览《标准》,有三大项超过一半的分值聚焦在以“客”为尊的角度,分别是:公共服务(230分)、供给体系(240分)、秩序与安全(140分),可见,全域旅游归根到底还是要服务于游客,如何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如何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如何保障市场秩序,提升游客满意度?这是全域旅游的“关键三问”。
(4)全维考查,全域产业有“融”乃大
“全域旅游”的全域,并不仅指形成全地域覆盖的旅游生产和消费空间,也并非要将整个区域打造成一个大景区。从区域经济发展维度看,全域旅游是对整个区域的生产要素进行统筹,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进行生产要素配置,不断促使其他产业与旅游业进行融合发展,从而发挥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令整个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到以产业高度关联、融合发展为特征的新常态。
《标准》的验收指标也证明了这一点,全域旅游考察不再是局限于“空间”或“资源”本身,而是拓展到全维度考察,在得分细项中,融合产业一项分值为50分,是分值最高的得分项,评分要求“大力实施“旅游+”战略,实现多业态融合发展”,这也证明了全域旅游对“融合”的重视。
在全域旅游中要形成产业融合,首先要以“旅游+”打造产业集群,不再是以单一的旅游六要素过行产业构建,而是以旅游去融合农业、林业等形成产业旅游经济体,发展旅游综合体、旅游产业园区、旅游休闲区、旅游度假区等以旅游为主体功能的发展区,承载旅游+农业、旅游+林业、旅游+地产等发展形态,使产业高度集中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从而建立产业之间关联的通道。
总体来说,全域旅游下的产业融合发展,是推进区域经济增长,形成产能的有效途径。在进行产业融合的过程中,要找准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在经济、资源、技术、市场、功能等方面的相互关联点,寻找融合发展的途径。在全域旅游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于“旅游+"产业集群、景区和产品转型升级、前后产业交叉融合的规划和培育,以资本的保值增值目的,形成全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责编:田甜
来源:来也股份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