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有土菜,衡东的古镇还藏着传统中国美学

  潇湘晨报   2019-03-24 07:36:25

卷首语

旅行进化论

春意降临时,我们在衡东。

衡东是一个很容易被旅行者忽略的地方,它更多的是被美食爱好者们所热爱。

这次去衡东,包里带了一本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晚上无事的时候就在宾馆翻阅,书中告诉我们如何去读懂人文之美。这是令人欣喜的体验,仿佛忽然间打开了通往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就连衡东之行,也变得不一样起来。带着美学家的视角,我把这次出行看作一次对衡东的田野考察式阅读,在自然的山水间,读懂它的人文美学。原来,灵魂和身体一起上路,不需要具备特别优越的体力,旅行也会不同。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湖南之行,从江西武功山到衡山,曾路过衡东,可惜匆匆而过,并未留下太多记录。我们此次的路线与徐霞客不同,虽然都是走的洣水,方向却完全相反。240国道衡东段是连接吴集到南湾的一条公路,过去被称作吴南公路。这条路一大半的里程都在伴随洣水行走,一路青山黄花,古镇悠悠,有读不尽的美意。

仅仅有土菜,远不足以概括衡东,人文地理上的衡东,比土菜更让人着迷,它定义了洣水下游流域独有的地理气质。吴集繁盛,杨林清幽,草市则略显苍凉沉郁。我们沿着240国道历经三镇的心境,由热及凉,但意象却一步步开阔起来。

文/常立军

最美公路 G240衡东段

在衡东古镇,我见到了从未听过的“神灵”

240国道衡东段旅行攻略图。

240国道衡东杨林段,国道在油菜花田 间穿行。图/记者常立军

洣水曲折流淌,240国道衡东段也依着山水的形势穿行。

此次我们在这条道路行走,正值早春,天气阴晴不定,山水氤氲迷离,就自然风光而言,这条路所经过的并非是湖南一流的风景,我们深入洣水流域,是因为它的人文让我好奇。从吴集到杨林,再到草市,三座古镇皆依水而生,当年的水路,贯穿了人们的居住地,如今,240国道沿洣水而行,一路到达洣水支流永乐江上游的南湾,连通郴州安仁。今天的国道与历史上的水路,几乎完美重合,基于自然地理的最优选择从古至今未曾改变。

洣水是衡东人文气质的自然背景

要解读区域人文,首先要了解自然地理。

盆地从来都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区,从一个盆地到另一个盆地,古时最方便的路径便是水路。湖南最大的盆地衡阳盆地与醴攸盆地相邻,连接它们的,正是洣水。衡东的地理位置很有趣,它地处衡阳盆地与醴攸盆地之间的山间河流谷地之中。东连攸县,南与安仁县、衡南县为邻,西濒湘江与衡山县隔水分界,北与株洲县接壤,这样的地理环境,融汇了湘东及湘南不同的文化基因,自成其独特的人文地理气质。

自然与人文,是一个区域地理的两面,不一样的山水,生发出不一样的文化。对于衡东而言,洣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进入衡东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河,县城被洣水三面环绕,周围则是群山延绵,山河之间,便是衡东。人类择水而居有着科学的依据,一条河流孕育出村落、乡镇与城市,沿着240国道分布的吴集、杨林、草市三镇与衡东县城,都有赖于它的滋养。洣水发源于罗霄山脉,流经炎陵、攸县后进入衡东,并在衡东汇入湘江,它是湘江的第三大支流。衡东正属于洣水流域,流域内除了作为主脉的洣水,还有山脉,它们大多是衡山的余脉。

我们此次走240国道沿洣水上溯,历经吴集、杨林,一直抵达洣水与支流永乐江的汇合处草市镇,一路山川河流相伴,愈往深处,河流谷地的地理感愈明显。

为什么河流谷地可以成为一直以来的人类居住地?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曾这样描述过人类对栖息地的选择:处于山间盆地、河谷、平原交隅,都具有围合特征,都在一定整体空间范围内,处于各个生态系统的边缘地带,都有豁口和走廊,利于与外界沟通和拓展生活空间。

沿着洣水的三座古镇,都符合这样的选址原则,而衡东县城则选择了更为广阔的河流冲积地。我们曾经站在县城高点杨山上俯瞰这座城,处于宽阔的河流谷地,以此来看,三面环水的衡东县城,简直是一个完美的居住地。同样,沿着洣水流域生长的三座小镇,也具有这样的优势。

地处下游的吴集镇,在杨山脚下,与衡东县城一江之隔,属于典型的山间河流冲积地。中间的杨林镇,则地势开阔,属于大型河流谷地,再到草市,又是山河相伴,且有两江汇流,历史上就是著名的货物集散码头。

方法论:如何阅读一条国道上的人文之美

沿着240国道走衡东,所见最多的人文遗迹就是古镇建筑群。吴集、杨林、草市,都留存了历史的记忆,建筑是解读一个区域人文地理的上好载体。

与大多数的现代建筑相比,古建有一种独特的气质美感。

这种气质就是“隐”。与西方传统建筑中喜欢在山顶建设城堡,以“炫耀”和“控制”为基本思想的“外向”规划思路不同,中式建筑群一点都不张扬,它们与山岳,与河流,与所有的自然地貌完美地融为一体。它们多选择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地理空间,我们此次所经历的小镇,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格局。

我们可以说它们是“内向”的,这种内向有一种令人感到安静的美。一个内向的群体,是由诸多内向的个体组成的。我们在衡东所见,多为三面或四面墙体围合而成的天井式民居,房屋与房屋之间基本无空隙,所以有突出山墙的马头墙作为防火之用。这样的建筑,从外观上完全无法窥视其内部。

建筑是无声的语言。然而衡东的现代建筑并没有太多值得去研究探访的地方,沿着洣水分布的三座古镇却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可阅读的历史和美学价值。中式建筑的一大特点就是与乡土地理环境和谐统一。我们所历经的古镇,都完美地融合在它们所在的山水间。

作为古建筑集中的古镇,居住和商业是它的基本属性。因此,古镇最基础的建筑便是民居,信仰祭祀的建筑有宗祠和寺庙,休闲娱乐设施多为戏台,商业设施则有商铺及码头。

宗祠和寺庙作为公共信仰场所,在建筑规格上往往比民居要高很多。如杨林镇的宗祠,基础所用的石料全部为一种赭红色的条形山石,明显比周围的青砖要讲究。草市的灵山庙则有重檐歇山顶的殿堂,这是高规格建筑的重要特征,而民居则基本上是硬山屋顶。建筑规制在古时所代表的是阶层差异,在等级森严的古代,这是难以跨越的门限。即使是民居,也能看出明显的“贫富差异”,普通民居多为两层实木或土坯建筑,门前只有简易的门槛,没有更多的装饰物,内部无院落,这样的建筑,在古街中大量存在。

戏台则是民间的娱乐场所,建筑规格上和民居并无太大差异,只能说是在细节上更加讲究一些。我们在衡东所见的两座戏台,在吴集镇的一座已荒废,成为晾衣服、晒萝卜的好地方,在杨林镇的另外一座正在维修,据说要打造成为古街旅游的一部分。

建筑物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建筑文化本身。宗族与民间信仰,是传统民间精神思想的永恒主题。此次所走三镇,都有宗祠,可以说是古镇的经典配置。吴集的秦氏、罗氏,杨林的董氏、棣氏,草市的单氏,这些宗祠背后,都有着历史人口迁徙的宏大背景。

衡东的民间信仰也极为丰富,且极具地方特色。吴集的杨山庙供奉的是为炎帝治水的杨山侯,草市的灵山庙供奉的是保佑地方安宁的协应侯。这些神灵在其他地方并未见到,为洣水流域所独有。

建筑的细节也反映出一个区域的文化特质。

在三座古镇的古建里,我们看到了许多纹饰精美的建筑构件,如门墩、柱础、门头装饰,以及那些镌刻着文字的石柱。它们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审美精神,那些雕刻着“鹿衔灵芝”、“花卉”以及各种历史故事的精美纹饰所要表达的,其实是当时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景。

撰文/本报记者常立军

不仅仅有土菜,衡东的古镇还藏着传统中国美学

吴集镇杨山庙前,老人们在闲适地聊天。组图/记者常立军

吴集镇街上赫然出现了一只“狮子”。

杨山庙是祭祀杨山侯的场所。

吴集镇昔日的戏台,已成为晒萝卜的好地方。

▶杨林古村里没有现代建筑,气质纯粹。

▶杨林古村的门墩,鹿在装饰中有吉祥福禄的象征。

◀衡东杨林,油菜花田与古村和谐共存。

◀杨林镇的董华公祠。

◀杨林镇古戏台。

灵山庙前牌楼,上面写着“胜极湘南”。

此次行走,走240国道,沿洣水上溯,途经吴集、杨林、草市三镇。

一条河流,便是一条人类繁衍生息的文明带。江河万古流,人类的文明才可以同样无尽延续。河边的小镇,或许有些苍老,但它承载了数千年的往事,让人不能不产生一种油然的敬意,每座小镇,都被清晰地分成了新旧两个片区,新区有着新的生活方式,而老镇老街,则延续着千百年来的传统。相比之下,我们觉得老街里那些精致讲究的建筑和悠长缓慢的节奏更让人迷恋。撰文/本报记者常立军

[吴集]

祭拜为炎帝治理洣水操劳过度而死的杨山侯

从衡东县城到吴集镇,不过一河之隔,十分钟路程,240国道衡东段便在此开端,它也被称作吴(集)南(湾)公路。

衡东县城被洣水环绕,除了东北部分,其余方向都可到洣水。离开干净整洁的县城,到吴集,便是另一种感觉了。老旧混乱似乎是湖南小镇的通病。吴集镇地势较低,从公路下到小镇,就进入了一种无序的混乱中,站在镇中的主公路上,我甚至找不到一点古镇的感觉。这是一座在河边丘陵地带开辟出的小镇,空间本来就狭促,新修的建筑物又异常密集,整体感觉逼仄压抑。

直到询问了路边一个猪肉摊的摊主,才知道前面路边的一条小巷子就是吴集北街,那条在互联网上被反复提及的古街。

古街并不宽阔,青石板路倒还算整齐好看,路边的建筑或新或旧,但整体格局依然未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标语字迹依然清晰可辨,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的红砖房上,留存着当年的审美:一种两个菱形相互交叉的建筑装饰。

旁边一座老屋内,不经意间看到一块牌匾,写着“豫章堂”,下面就是罗氏祖先牌位。豫章,说的就是江西,罗氏是衡东大姓,罗荣桓元帅就是衡东荣桓镇人。豫章罗氏是发源于江西南昌的一个江右民系家族,始祖是西汉时期的大将罗珠。据《江西通志》载:“罗珠汉高祖时跟随灌婴,平定豫章,有功德于民”。汉景帝时,在南昌一带置豫章郡,建筑城堡,并环城广种豫章树(樟树),其后世子孙遂被称为豫章罗氏。民国学者罗元鲲考证,罗珠“实为罗姓鼻祖,分布天下者皆其后也”,故豫章为罗姓郡望。

也就是在老街,才能看到这种对于先祖的敬仰。

走到一个小交叉口,赫然发现一尊石狮子立在路上,准确地说,它应该是一只“趴狮”,狮子只有一只,形态憨萌,典型的南方风格。询问附近居民,得知本来这里有一个牌楼,狮子也本是一对,一般是一公一母,可惜另一只已遗失,由此推测,前面应该有大户人家。

果然,没走几步,就看到了秦氏宗祠。

宗祠保存状况尚好,青砖主体,木结构,旁边的省保碑却是以“秦孝仪故居”的名义而设。本以为秦孝仪是某一位秦姓古代名人,查阅资料才得知,秦孝仪出生于1921年。自幼继承家学,精通儒学经史,博览群书。上海法商学院法律系毕业后,赴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深造,荣获该大学人文科学博士。他历任台湾大学教授、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致力于学术研究,是蒋介石的四大“文胆”之一。

秦孝仪故居是秦家的老房子。

故居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方位坐东北朝西南。典型的小青瓦硬山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在吴集可算得上是大户人家了。

行至街尽头,却发现路上全是流水,水流向街口,街口有一门楼,牌匾上写着“威震杨山”。杨山在衡东县城,可谓人尽皆知。进入吴集镇的公路旁边,就是杨山,据说杨山也是眺望县城的一处极佳观景地。谁可以“威震杨山”呢?

避开流水绕行,眼前是一栋规模较大的古建,是素雅的青砖黑瓦硬山顶,大约绕了几十米,就看到了这座建筑的正面,原来这里是杨山神庙。

庙前有一戏台,早已无人唱戏,广场上晒满了衣物,柱子上则被牵了绳子晒萝卜干。庙台正中四个大字“半入江风”,取自于杜甫的名作《赠花卿》里的一句。其后的两句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赞美乐曲的诗句用在这里,恰如其分。

戏台虽已荒废,杨山庙却依然香火兴旺。杨山庙祭拜的是杨山侯。这是传说中为炎帝治理洣水操劳过度而死的荩臣。荩臣,即忠臣。杨山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乾隆年间重修,现为省保单位。

杨山庙的庙门装饰极为繁杂,顶部是“八仙过海”浮雕,下面则是各种历史故事大集合,包括“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千里走单骑”“空城计”等,以三国演义故事居多,中间竖牌匾上书“太古灵侯”,想来杨山侯所处的年代,的确可以说是“太古”了。洣水在古时多泛滥成灾,吴集在水边低洼处,多受其害,因此纪念治水之神,祈求平安也在情理之中。

走入庙中,有铁钟,细看看到一行大字“华大公司造”,应该是民国时期的华大企业所铸造。

从吴集古街回到240国道,路边即是杨山。上山的小路旁,有一座大院建于山下,这里竟然是衡东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博物馆是个不可不去的地方,然而走进博物馆,却发现这里正在整修,馆内空无一物,实在是可惜。

沿小路上杨山,费力爬了上去,终于到达山顶,这里一直就是俯瞰衡东县城的最佳观景点,被洣水环绕的衡东县城,在此可看到全景。

与衡东县城隔水相望的吴集,虽然两地之间已有数座桥梁,但摆渡作为一种延续了几千年的交通方式依然存在。我们在衡东县这边的码头,坐上渡工毛水知大姐的渡船,她话不多,脸上却总带着温和的笑意,她熟练地用撑杆将船推离岸边,然后发动机器,只需五分钟左右的航程,便将我们送到了对岸。同船的多是对岸村里进城卖菜的农民,以及来对岸上学的小学生,他们与毛大姐早已相熟。上岸时,我们把两元钱的船费给她,她却颇有些不好意思地推让着。

衡东人和善亲切的性格,在她身上毫无保留地体现出来。

对岸的村落,是衡东县城的一处幽境。这里的建筑多为红砖砌成,极少贴瓷砖,因此有了一种简约而纯粹的美感,与屋舍相邻的是生机盎然的菜地、金黄色的油菜花、夕阳下安适的牛羊,这是令人羡慕的小城田园诗画。

[杨林]

保存了老建筑和街巷原貌的古村落

从240国道衡东段的开端吴集前往下一个目的地杨林镇,沿途山势起伏,河流谷地间的油菜花让我们感受到春的降临。

到达杨林镇时,全然不见古意。错乱的民房让这个镇子显得凌乱不堪,我们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地方,于是走出小镇,去看洣水边的油菜花田,却不经意看到一个古村落正在大片的明黄中隐现。

走进古村,有完全不同的感觉。

清幽到极致的古村里,寂寥无人。一栋栋老建筑在无声诉说着历史。这里是典型的湘南民居风格。作为湖南民居中有代表性的一派,湘南民居的影响力不仅在湘南一片,湘东和湘中也受到它的极大影响。

经典的迭落式马头墙造型与青砖灰瓦组合是它的特征,沧桑的古意与充满生命气息的油菜花,搭配得如此完美。这个村是杨林村,杨林镇也因它而得名。这里几乎是一个空村,偌大的村中只有寥寥几户人家,街上也很难碰到行人。地处国道边、洣水旁黄金地段的村落,为什么会无人居住呢?

我们在村子靠近洣水河的渡口边,遇到了董文胜老人,他从小在这里长大,老了也舍不得离开,主要营生就是靠在洣水两岸摆渡。

他告诉我们,杨林村历史上深受洪水之害,1983年和2007年相继发过两次大洪水之后,村里人就开始慢慢迁移到镇上去,这里因此成了一座空村,它才得以如此完整地保留下来。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还没有多少人有钱盖新房,迁移之后,村里剩下的全是清一色的老建筑和街巷,所有的一切,都是原貌。这样的古村,比起那些掺杂了瓷砖房现代建筑的村落,显得更加纯粹。

祠堂是古村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杨林古村的祠堂,如今相对完整的有“董华公祠”与“棣亭公祠”,董华公祠是村中董姓的家庙,坐落于村东南角,门前有一棵形态极为优美的李树,正含苞待放,若是能晚来几天,便能看到古祠美树相得益彰的好景致。门前的门枕石上刻有“鹿衔灵芝”的精美纹饰,这种纹饰多用于表达“健康长寿”之意,门槛则刻有祥云纹饰,寓意“吉祥如意”。

走进祠堂,一股寒气袭来,这里已经太久没有使用了,没有牌位,看起来空空荡荡,用来支撑房屋结构的石柱上保留着许多文字。其中一副对联是“华表竟何从乌石岭前惟洒泪,公归无定在绿杨祠外为招魂”,显然这是寄托了对祖先的哀思。

祠堂正面墙壁供奉牌位的两侧,有残损的壁画,仔细辨认,似是一文官持笏板。对于进入体制内的渴望,一直是民间的传统精神支柱。

路经一栋老建筑时,发现门上有石刻匾额,字迹却早已被人为毁坏,门前有精致的石墩,应是曾经的大户人家,仔细看门框,却是歪斜的,传统文化历来讲究中正,为何这里变成了“歪门邪道”?其实这与风水讲究有关,门口对应的风水位需经过精确测算,以此来决定门框的倾斜角度。

废墟美也是杨林村的特色。

时间让建筑物成为废墟,从而成就了另一种审美。

中式建筑以梁柱为主体的框架结构,有“墙倒屋不塌”的特质,因此,在村中,经常能看到只剩下框架的房子,依然屹立不倒,阳光照射在屋内的荒草上,让人慨叹。

植物在废墟内也是奇异的存在。在杨林村,倒塌或半荒废的老屋里,适合生长的蕨类植物已占领了房间的各个角落,有的建筑因为荒废太久又缺少阳光,苔藓已将其完全覆盖,成为真正的“绿色建筑”。从人的角度讲,这是荒草湮没了历史,从植物的角度看,却是生机勃勃的大时代。除了苔藓,藤蔓类植物也在这种环境中变得疯狂了起来,有的建筑甚至完全被其覆盖,就连那些人去楼空后无人看管的家花,也并没有因此衰败,在一栋老房子的墙上,我们见到一株硕大无朋的仙人掌,株型扭曲如外星怪兽,长成了怪异却茁壮的形象。

宗祠是传统村落的信仰根基,而戏台,则是文化娱乐的寄托。

杨林村的戏台,就在村中主巷的尽头,靠近洣水边的空地上,旁边是一个堆砌工业设施的场地。戏台也是硬山青瓦,藻井图案是道教的八卦图。让人觉得奇怪的是古戏台的山墙也做成了马头墙的形式,作为防火功能的马头墙对于一栋孤零零的独立建筑而言,毫无功用,也许是马头墙的意义早已超越了防火,成为建筑装饰物的一种了吧。

如今的戏台略显孤单,当年却是热闹非凡。据董文胜老人回忆,他小时候经常骑在父亲肩膀上来这里看戏,村中还有集市,每逢赶集日,四里八乡的人们就来这里聚集。沿着水路坐船来赶场,历史上就是杨林周边居民的一大盛事。今天这里依然修建有“灵江亭”,供人们在洣水边赶场等船时休憩,水运时代的文化影响依然留存到现在。

杨林镇过河,对岸有北宋文人黄庭坚曾经吟咏过的古寺:太平寺慈氏阁。青玻瓈盆插千岑,湘江水清无古今。何处拭目穷表里,太平飞阁暂登临。朝阳不闻皂盖下,愚溪但见古木阴。谁与洗涤怀古恨,坐有佳客非孤斟。

徐霞客也曾经路过太平寺,但并未进入,他当时正急着赶路,只在江边舟中过了一夜。古太平寺今已无存,然而在240国道的路边,依然经常可以看到立有太平寺开头的南摩阿弥陀佛碑,它的影响仍在。

[草市]

小镇上有自称胜极湘南的灵山庙

草市镇区的感觉比前两个地方更加无序。小镇没有太多规划感,镇上正有人做白事,鞭炮放得山响,浓雾弥漫中人影隐现,倒有了几分迷幻色彩。问镇上的居民,得知灵山庙走一个上坡就可以过去。

穿过混乱的现代民房区,绕过草市医院,继续上坡,转身就看到了一座石坊。上面有四个大字:胜极湘南。湘南何其广阔,一座小镇上的庙宇怎么能胜极湘南呢?况且衡东在地理上应该也不属于湘南吧?其实这个问题和历史有关,最初的湘南地理概念,就是在衡山一线,并不是如今更加广阔的湘南区域。

我们继续往里走,路边立有宣传栏,上面介绍说灵山有八景,看来“八”已经成为景区的一个专用数字了。路边散落着各种建筑构件,有残碑和柱础,柱础纹饰以道教升仙题材为主。灵山庙供奉的是协应侯,据传是宋时皇帝所敕封,被封侯的刘氏三兄弟是汉中靖王之后,曾带领阴兵抵抗侗匪入侵,因此被乡民所敬拜,后又因当地瘟疫,附近村民来这里的泉水取水治病,据说“饮者必愈”,于是这灵山庙的名气也就越来越大了。

明代诗人张治曾在《草市灵山庙》一诗中咏道:“登临犹不倦,依杖更山扉;旧壁龙蛇落,空堂蝙蝠飞。云香流别涧,树影动深矶;便欲招山侣,青衣振羽衣。”

灵山庙的影响远不止当地,每逢庙会,衡东、安仁、攸县、茶陵等地信众蜂拥而来,在这里祭拜表演,十分热闹。这是湘东地区一处重要的祭拜场所。交易的产品主要有农具、耕牛、饮食、服装、竹木器、中药材等,种类繁多,应有尽有。草市如今依然热闹,只是我们没有赶上,据说每逢分社,草市街头、戏坪乃至山坡上的空坪隙地,都被临时搭建的摊位、帐篷所占据。

灵山并非只有神仙的传说。在灵山庙的入口处,我们不经意抬头时发现山坡上有一块中西结合风格的墓碑,这种风格的墓碑大多出现在民国时期,于是我们绕行到山坡上,看清了碑文。原来这里是刘阳生烈士纪念碑,刘阳生这个名字似乎有点陌生,但仔细看碑文,却又看到一段波澜壮阔的大历史,刘阳生就是草市丫塘村人,牺牲时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0军19师57旅114团团长。牺牲后被追授为陆军少将,因此周围很多人都把这里叫作将军墓。刘阳生牺牲于武汉会战,那是抗日战争中期具有战略意义的一场大战。烈士死后,魂归故里。

在灵山庙下,我们果然看到了一口井,井水喷涌不息,应该就是传说中的那口神井。绕过古井,到达灵山的另一侧,在这里发现一处天然石洞,似有人住,进去转了一圈,只见到一些日常杂物。

灵山庙接近山顶,站在这里,草市地理一览无余。不远处永乐江与洣水汇合,江水浩荡奔涌,远山隐现,境界由此大为开阔。地处两江交汇口的草市,在历史上是洣水流域重要的码头。码头并不叫草市,而是叫青石码头,水运时代日渐式微之后,公路就成为了这里最主要的交通方式。

从灵山下来,我们没有走回头路,而是一路下行到了江边。

草市如今依然有渡口,只负责从草市到对岸的园艺场之间的运输,我们在这里看到三位老者,他们带着从草市购买的蔬菜和农具返回对岸。

“等草市的大桥修好后,就不用坐船了,可我还是更喜欢坐船的感觉”,坐在船上抽着烟的老人对我们说。

沿着码头附近的河岸行走,前方就是草市古镇。一种不同于草市新街的感觉扑面而来,时间仿佛停滞在了历史的某个时段。老街的标志是老房子和青石板街道,草市老街规模很大,有六条街,因为修在山坡上的缘故,街巷之间交错纵横,极为复杂,我们在里面走了几圈,经常发现又回到了原点,这是个容易迷路的地方。

在老街上漫无目的地行走,路过民主街一家南杂店,店内有一位长者与他的朋友,似乎在闲聊。进店与长者攀谈,却惊喜地得知他以前是草市镇灵山社区的支部书记,果然是遇对了人。

长者名叫刘德华,和歌星刘德华同名同姓,却比明星起名更早。他今年已68岁,以前在镇上的供销社上班,供销社倒闭后去了街道,他很乐意对我们讲草市的历史,我们也乐于倾听。

草市社区原来有1176户,3208人,这些精准的数字他依然清晰记得。他觉得草市的地理位置很好,两江汇流,一边是安仁,一边是攸县,相隔不过几十华里,当年有水路的时候,都可以坐船到达,往下游可以直达衡山。

我们问起在灵山上有一个山洞,里面似乎有人居住,他说那位老人姓贺,六十岁左右,是个无儿无女的五保户,政府给他安排了地方他不愿意去住,就喜欢住在那个冬暖夏凉的山洞里。

据刘德华老人所述,草市有六条老街,历史上一直以商业为主,并不怎么种田,依靠着水运,这里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集市,镇上的人也多从事经商、水运、商旅住宿这些服务业。

作别刘德华老人,我们继续在古镇探访。因为他的提示,我们格外注意到了一些细节。譬如草市的很多房子,其实都是按照商铺来设计的,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门前有出售货品的小平台,虽然现在大多数已经不再使用,但也足以证明当日商业的繁华。

草市经商的风气似乎一直流传了下来,虽然是一片老街区,但街区里的商业气氛却一直没有消散。理发店、照相馆、铁匠铺,曾被称为草市的“三多”。如今照相馆只剩下留在墙上的文字标识,铁匠铺也只看到两三家,但理发店却还是一如既往地多,在街区转了几圈,至少看到了七家以上的老理发店,理发师多为年长的老师傅,收费十分便宜,一般不超过五元。

与所有老街区一样,宗祠是必不可少的建筑。

在草市老街,我们所见的宗祠并不多,大多已改做他用。街中心有一座单氏宗祠,规模很大,但已然是翻新的建筑,少了当年的味道。我们重新回到洣水河边,这里河道宽阔,河水浩荡,沉郁的河流与老去的小镇,是草市留给我们最深沉的记忆。

旅行攻略

线路

从衡阳市区出发,经大浦镇到达衡东县城,过洣水大桥就是G240衡东段的起点吴集镇,从吴集镇出发,沿G240衡东段,一路直行,可到达杨林镇、草市镇,终点是南湾乡。

沿途风景

吴集、杨林、草市三个地方都有古镇和老街,吴集镇有杨山庙及秦氏宗祠,草市有灵山庙,在灵山上可以看到两江汇流的景观。春天看油菜花最好的地方在杨林和莫井之间的柴埠村周边。

美食

衡东土菜属于地方传统名肴,“鲜”、“辣”是其主要特色,比较有名的菜品有:杨桥麸子肉、石湾脆肚、草市豆腐、杨梓坪红椒炒羊肉。

住宿

衡东县城有比较好的住宿条件,三座古镇因为并未做大规模的旅游开发,住宿条件相对简单。

撰文/本报记者常立军

责编:张劲夫

来源:潇湘晨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