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康雄:作为老师,有利于学科学生的事,怎么可以拒绝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3-11 19:42:50

长沙理工大学汽机学院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吴康雄在三尺讲台上坚持了29年。他热衷于教育,一说起学生、教学、专业建设,能瞬间变得眉飞色舞,有着说不完的话。他擅长把难懂的课讲得简单易懂,有老教授认为“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这么难的内容我这个学政治的门外汉都搞明白了,学生们没有理由掌握不了”。只要与学院学科建设有关的事,只要对学生成长有益的事,他从不推辞,用他自己的话说,“作为教师,有利于学科学生的事,怎么可以拒绝?”

“这是对学院专业建设有利的事”

2013年,长沙理工大学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推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参加“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这一项认证的自评自建,工作程序复杂、工作量大、涉及面广、要求严。考虑到工作的专业性,汽机学院认为吴康雄老师比较适合主持这一工作。没有任何领导职务的吴老师,开展工作有一定难度,但他欣然接受这一安排:“从个人方面而言,我确实图不到什么,但这是对学院专业建设极为有利的事情,我是一名教师,怎么可以拒绝?”

项目启动之初,学校组织预评估后认为,该专业通过专业认证的可能性不大。吴老师顶住了压力,他组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相关老师,对照认证标准,全面整改,任务层层分解,逐条落实到个人。

上千页的自评报告,吴老师就不知逐字改了多少遍。还要查遍所有论文期刊完善补充材料。为了版面质量,吴老师也是亲自上阵,亲自排版。从申请到教育部评估中心组织专家进校现场考察,仅仅十个月时间,硬是让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焕然一新,获得了评估专家的认可,顺利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6年,该专业通过近乎残酷的竞争,成功立项“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2017年长沙理工大学迎接湖南省组织的“高校审核评估”,吴老师又被学校临时抽调到学校评估办参加评估工作。对此吴老师风趣地说:“别看我打的是一份短工,但一定会在我即将结束的教师生涯上留下浓墨的一笔!”

“教会学生开启学习大门的钥匙”

周一早上,吴老师6点便要起床,匆匆赶往云塘校区。他要为大三机制专业学生上《机械电子学》。这门课程的教材是吴老师和其他老师花费了一年的时间编写的,编写教材是为了新工科改革。

“新工科有新内容新方法新体系,大学课堂讲求系统性和完备性。”吴老师认为,理工科的学习,大学所能教授的东西是有限的,工程产品经常会变,一门技术今天看来发展到这样的水平,“至于今后怎么发展,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探求和学习,作为老师,我们要教会学生开启新世界大门的工具和钥匙。”

工科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社会需要的是具有较强专业素养的技术人才。“学院的就业率并不差,但是就业层次不高,很多专业对口的五百强公司却不能接纳我们的学生,这令我很痛心。”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2013年吴老师和其他老师开始搞专业认证的时候,就开始“淡化专业学习”,工程教育不能“理科化”,他们积极借鉴吸收先进的教育成果,要将工科教育回归工程,工程教育和社会、市场结合。

吴老师亲自带学生外出实习,2014、2015年连续两年去株洲电子汽车厂。2016年带学生去长春高德制车厂和青岛四方。“大学实习有两个目的,带年轻老师到基层去,大家一起探讨问题,让学生真正地投入实践,感知真实的生产工艺工程。”经过这些实践经历,汽机学院机制专业的老师们开设了“针对现代制造技术”方向,学生的选择方向便更多了。

为了让学生们在大学阶段有限的时间内系统接收完备的知识体系,吴老师和其他老师花费了巨大的心血,潜心钻研。他们做了分析,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后,知识技能应该达到什么要求,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点要具体分担在那些课程上解决。为此,他们组织专门小组梳理知识、编写新的讲义和教材。这样学生学习的时间减少,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这是一项长期而且要不断改进的工作,吴老师他们所做的一点一滴的努力,都是为了学生将来有更好的发展。

“学生的成长发展令我欣慰”

“学生主动和老师交流、老师主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是师生之间理所当然的事情。”吴老师对于工作的热爱不仅表现在专业建设和课堂上,更在那一颗对学生不求回报的关爱之心上。在他看来,为学生做事情、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教师的本分。

学生们笑称选了他的毕业设计,就是提前进入研发状态,提前进厂干活。2012级陈稳同学说道:“很多人都不敢选吴老师担任毕业设计的导师,因为他的要求很严,所以要花费很多功夫。”

现在中南大学读研究生的朱再胜,当年就因为一个标注没标好,被吴老师狠狠批评,拿回去重做。毕业设计交叉答辩,吴老师的问题常常令答辩生苦恼很久。

正是因为这份严格,吴老师担任导师指导的学生毕业设计,几乎每年都有人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设计。

2012级胡星星同学至今记得吴老师备课的用心程度和上课专注的样子,“大三的时候,吴老师教我们机电一体化这门课,他讲的是很实际、很具体的东西。当我们到了工作岗位上,很快就能发现老师所讲的内容对于我们工作和学习有多么重要。”

来自河南的王同学,学习努力成绩优异,家庭经济紧张,是个贫困学生。吴老师主动找她聊天,发现她的积极、乐观、向上,不仅完全负担自己上大学的费用,还要供自己的妹妹上大学。王同学大三时立志考上海交大的研究生,吴老师特地为她推荐参考书、帮她复印参考资料。最终,王同学顺利考上了上海交大的研究生。

“遇到这样的学生,也是老师高兴的事”,吴老师说,“他们向好的地方发展,取得了成就,我就感到很欣慰。”(文/戴雨蒙)

责编:刘宇慧

来源:长沙理工大学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