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日报 2019-01-09 10:33:41
汪勇
“益阳团茶”的传说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益阳县在编写县志时,就县境产茶的起源向湖南省茶叶研究所的研究员王威廉请教,王威廉于是写了一篇《湖南资水流域 唐代的茶产地——益阳团茶校订》。该文后来在《茶叶通讯》1983年第4期上发表。根据王威廉的研究,益阳最早种茶始见于唐代宣宗十年(856年)杨晔所著《膳夫经手录》,出自“潭州茶阳团茶”。
按照王威廉的考证,“茶阳团茶”实为“益阳团茶”,之所以这样,可能是当时作者或书的印刷者误将“益”字写成了“茶”字。
王威廉将《膳夫经手录》的这段文字重新校订后,断句如下:“潭州,益阳团茶(粗恶),渠江薄片茶(有油、苦硬),江陵南木茶(凡下),施州方茶(苦硬),已上四处,悉皆味短而韵卑”。
王威廉的考证是否准确我不去评说,就算王威廉的说法成立,益阳团茶的品质在当时的评价是“粗恶”,“粗恶”意思是粗糙低劣,可见益阳茶的名声并不好。当然,也很有可能益阳茶不符合该书作者的口感和喜好。但不管怎样,我们不必讳言,值得正视,这对益阳茶叶的品质而言,既是历史教训也是警醒和启示。
益阳团茶是历史还是传说,期待更多的史料出现。
作为贡茶的益阳县茶
尽管在唐代,益阳茶被认为是“粗恶”,但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益阳茶从茶叶品种培育、种植到生产加工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到明代,益阳成了贡茶生产县,益阳茶被选为贡茶。
据《大明会典》(第113卷)记载:各处岁进茶芽。弘治十三年奏准:俱限谷雨后十日差解赴部,送光禄寺交收。违限一月以上送问,虽有公文,不与准理……长沙府安化县二十二斤、宁乡县二十斤、益阳县二十斤、限八十一日。
当时,益阳进贡的茶仅仅比安化少两斤,可见当时益阳茶还是相当不错的。
关于益阳茶作为贡茶这一史实,明清之际著名史学家谈迁在其明代史料笔记《枣林杂俎》中也作了记录。该书记载:公元1391年(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诏令罢造团茶,命采制芽茶上贡,湖南逐渐改制烘青茶。这年规定湖南每年贡茶140斤,计岳州府临湘县茶16斤(原文误为湘阴县60斤);宝庆府邵阳县茶20斤,武冈州茶24斤,新化县茶18斤;长沙府安化县芽茶22斤,宁乡县茶20斤,益阳县茶20斤。
益阳贡茶也留给我们很多迷,如贡茶具体产自哪里?以前益阳县地域辽阔,包括现在的桃江县、资阳区,历史上益阳茶有上益阳茶和下益阳茶的分法,鲊埠、马迹塘等处为益阳县产茶中心,名曰上益阳茶,品质与安化所出者相等,至桃花江、新桥洞、及雪峰山、天子山等地也出产好茶,称为下益阳茶,按照这一说法,贡茶有可能产自现在的桃江县。
胡家茶园及其他
益阳县历史上一直是湖南省的茶叶重要产区。迄今为止,益阳县发现的最早的茶园是衡龙桥新光大队的胡家茶园,即胡家茶园生产队,面积约30亩,为清乾隆时所植,已有200余年历史。查阅1984年编印的《益阳县地名录》,发现新光大队当时包括新塘坡、彭家冲、新光冲、牛角塘、荷叶塘、秀山湾等生产队,并没有胡家茶园生产队,可能归属发生了变化。
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胡家茶园”,网页上有不少关于胡家茶园的信息,不过这个胡家茶园不是我们益阳的胡家茶园,而是湖北利川毛坝镇星斗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胡家茶园,这个胡家茶园名气可大,始于1779年,生产“胡氏宜红”,参加过最美茶园的评选。益阳的胡家茶园历史并不比它短,但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
除了胡家茶园,1784年至1794年,与它相邻的铁炉村和较远的珠波塘、朱家村等地也发展了一些零星茶园,但规模均不是很大。
在益阳县,最多最广的还是山丘区农户房前屋后种有“家园茶”,绝大多数是自产自销。新茶采摘后,以枫球熏焙,储存时放进一种特殊的香草,这种放香草的存茶方法至今赫山区和桃江县(民国时期同属益阳县)仍然流传。
(原文有删节)
责编:廖慧文
来源:益阳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