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年前的保留节目:舂糍粑

  湘西网   2019-01-18 15:19:09

41230

石 健 摄

上世纪八十年代,湖南湘西过年做糍粑是不可或缺的事情,只是做多做少的问题。

“二十四,舂年糍;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分年肉……”腊月里如果哪家门前的箩筐里沥着刚淘选的糯米,谁家堂屋里传来富有节奏的“砰砰”声, 那就表示这户人家正在做糍粑迎新年。糯米价钱贵,但为了能吃上糍粑,村民平常省吃俭用;糯谷产量低,但分田到户后,村民也会忍痛割爱地腾出几分水田栽种糯 稻。

打糍粑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每个细节都马虎不得。蒸糯米往往由村里一名经验丰富的中年妇女负责,火候大小,蒸煮时间长短,都要掌握得恰到好处, 既要防止甑子底下小孔被糯米堵塞上不了蒸汽,还要当心锅子里的沸水回流进甑子(“上水”),否则会造成糯米蒸不熟或煮得过软的现象。

蒸好的糯米饭晶莹剔透清香扑鼻,能勾出强烈的食欲。糯米饭一出锅,就有人猴急地抓起一把在手心里边吹边捏成团,然后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当女主人把一脸盆热气腾腾的糯米饭倒进圆形石臼,早已摩拳擦掌的两位壮劳力,提起早已浸泡在水桶里的舂杵,开始了最关键的舂糍粑环节。

舂糍粑的时候,两人面对面站着,各拿一根舂杵,先用力按压石臼里的糯米饭三五分钟,待略显松散的糯米饭紧紧粘成一团,双手紧握舂杵中偏上的位置 用力冲击饭团。舂糍粑不仅力度要适中,更要讲究协调配合和落点的“稳、准、狠”。用力过猛,容易把米饭冲撒到地上;一方转动身子,另一方也跟着转动,始终 保持对立的姿势;一方舂杵粘上了柔韧的糯饭,另一方及时用舂杵帮对方把糯饭剔除。

上上下下反反复复,直至糯米饭渐渐变成了韧劲十足的软糕状。这时,两位壮劳力非常默契地把舂杵狠狠舂下,他们一边使劲往下按压,一边用上下交叉的舂杵在石臼里搅拌转动,到糯米团完全缠绕在两根舂杵上时,两人同时“嗨”的一声发力,迅速挑起那柔韧绵长的糯饭团。

一位妇女马上迎上前去扶住长长的糯饭团,用一根抹了油的麻线,三下五除二地把舂杵上的软糕全部剥离下来,然后娴熟麻利地从大饭团上拧下一小坨,整齐地摆放在铺好的门板上。其他几位妇女则用涂了蜂蜡的巧手轻轻按压,随即一个个白净圆润的糍粑成型了。

看见白嫩油亮的糍粑,孩子们马上围拢过来,一人手里拿着一个糍粑吃着笑着闹着跑开了。家里的女主人,及时拿出海碗盛上冒着热气的糍粑给左邻右舍送去,让他们一起分享新年的喜悦和快乐。

过一些日子,村民把阴干的四个一摞的糍粑,又一个个掰开,然后浸泡在烧开冷却的泉水里。适时换水,浸泡得当的糍粑,来年插秧打田时都不会有一点酸腐味。

当时,哪家糍粑做得多,吃的时间长,是一件引以为豪的事情,会引来不少村民羡慕向往的眼神,于是村民们尽量节省吃,尽可能多做些糍粑,以期幸福快乐的时光能延续更长、更久。

责编:廖慧文

来源:湘西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