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 2018-12-16 08:04:54
会说话的河流
河流教会人思考,这是从沅水走出来的沈从文说的话。每年的冬季我们都会将话题转向河流、湖泊、湿地,是因为湖南有那么多蜿蜒的河流需要我们注视,观察,讨论,诉说。
截至2018年,湖南在湘资沅澧四水流域已建成69处国家级湿地公园,这些湿地的类型包括河流湿地、水库型湿地、沼泽湿地、湖泊湿地。夏天的时候,我们探查了长沙周边河流型湿地,发现了消失已久的野生芡实群落又出现了,因此被誉为凌波仙子的水雉也在大泽湖、沩水、团头湖等地繁殖、安居下来。
冬天时,我们打算把脚步迈得更远,到沅水流域的上游看看那些新建成的国家级河流湿地。从近年鸟友们的观测数据看,沅水流域已成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的重要越冬地,从下游的桃源县到上游的通道县,陆续有发现“国鸭”的消息传来,也在预示着沅水作为四水中位置偏远的河流,越来越受到冬季候鸟,如中华秋沙鸭、鸳鸯的喜爱。虽然偏离传统的南北迁徙鸟道,由于幽闭的环境与干净的水质,沅水无疑已是四水中建成湿地公园最多的一条河流。
这一次,我们打算到它的上游去。

沅水湿地
河流的思考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国鸭”来沅水过冬

沅水下游凌津滩至桃源水电站30多公里江段已成为分布在湖南的中华秋沙鸭主要越冬场所,常年可观测到30只左右在此越冬。桃源县沅水国家湿地公园供图
湖南已有69处国家级湿地公园,单就湿地的数量来说已是全国各省之冠,这与湖南多样化的水资源密切相关。湘资沅澧四水,加之北部洞庭湖广饶的湖面组成长江中游最重要的候鸟越冬湿地网络。
在汇入洞庭湖的四水中,沅水是最安静的一条,近年来从鸟友们观测数据来看,越来越多的中华秋沙鸭选择沅水作为越冬地。是什么因素吸引它们南迁至此呢?与湘江、资江、澧水比较起来,沅水流域建成的湿地公园有何优势?它的上游还可以容纳更多的中华秋沙鸭来此栖居么?
我们打算到沅水上游三处国家级湿地公园看一看。
中华秋沙鸭对水质非常挑剔
12月7日,俄罗斯、英国、韩国的中华秋沙鸭保护者们在常德开会讨论针对这种濒危物种的保护措施。沅水流域已经成为中华秋沙鸭的重要冬季栖居地,仅桃源县沅水国家湿地公园河段内就有45只左右中华秋沙鸭在此栖居,成为每年拍鸟爱好者的赏鸭圣地。
有关桃源沅水国家湿地公园中华秋沙鸭冬季栖息地的报道,在两年前湖湘地理的记者已经深入探访了这段江面(见2016年1月2日《湖南发现97只“国鸭”系国家一级保护物种》的报道)。
中华秋沙鸭又称国鸭,是我国独有的鸟类,夏季在黑龙江或者西伯利亚繁殖,入冬后向南迁徙,广泛分布在长江以南碎片化的湿地网络越冬栖居。对于这种全球数量只有1000多只,对水域水质非常挑剔的鸟类而言,沅水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华秋沙鸭来此越冬。
从2016年桃源县沅江段发现45只中华秋沙鸭以来,沅水流域的古丈、通道县也陆续发现中华秋沙鸭的身影,虽然发现的数量不多,但是联系到这种濒危鸟类总体的数量,已属难得。
与其他出现在湖南境内的雁鸭类冬季候鸟不同,被誉为国鸭的中华秋沙鸭喜欢幽静、开阔、流动的河流型栖息环境。桃源县沅水国家湿地最为集中的国鸭分布区——凌津滩至桃源水电站30多公里江段就是这一环境的典型代表。
开阔的沅水幽幽向东流淌,在远离桃源县城的凌津滩电排闸下形成诸多暗流,由于冬季水位线的下降,河床中间露出大片的浅滩,中华秋沙鸭就蹲坐在沙滩上休息,白天时就在电排闸下水流充沛的地方捕捉鱼虾吃。
生活于凌津滩的渔民们经常看到中华秋沙鸭在坝下来回迁飞,鸭群不大,偶尔有四五只混在一起,大部分时间是一雌一雄两只国鸭并头飞行。据有经验的渔民说,中华秋沙鸭不仅吃鱼,还吃空气中飞翔的摇蚊,特别是春季即将到来之时,地气勃发,河水的温度特别适宜蚊虫繁殖,河面上常聚集产卵的摇蚊,国鸭也混迹在其中捕捉食物。
中华秋沙鸭属于潜鸭类,它们依靠敏锐的视觉在流水中捕捉鱼类。根据其捕食的特点,就与集群生活在洞庭湖的绿头鸭、绿翅鸭、斑嘴鸭等常见的鸭子不同。这些鸭子吃浅水区的嫩草、淤泥中的软体动物,它们又扁又宽的喙十分适合在浅水区的淤泥中来回扫荡。但是中华秋沙鸭的喙十分尖锐,可以方便地咬捉鱼类,将鱼吞入肚囊。所以有鱼,且水质清澈的地方,才会出现中华秋沙鸭的身影。
如此看来,沅水流域自然幽闭的环境也许是中华秋沙鸭舍弃洞庭湖而避居于此的重要原因。而常常出现中华秋沙鸭的地方也可见到鸳鸯。它们几乎是一条河流是否健康,水质是否清澈的指示性物种。
沅水上游中华秋沙鸭的调查还是一片空白
这一次我们把目光放在沅水上游,去看看在古丈、通道发现中华秋沙鸭的江段,以及沅水上游新建成的国家湿地公园,如溆浦思蒙国家湿地公园、会同渠水国家湿地公园、通道玉带河国家湿地公园,在沅水的源头区域寻找中华秋沙鸭的身影。
这里有关中华秋沙鸭的调查数据还是一片空白。相比较沅水下游桃源江段每年可以观测到稳定的鸭群数量,更加封闭与清澈的沅水上游应该更适合中华秋沙鸭的栖居才对。
2016年,通道县渠水(沅水支流)源头区开始稳定观测到5只中华秋沙鸭出没。2017年,古丈县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凤滩水库发现有10只中华秋沙鸭的足迹,两地都处极为闭塞的河段内,河水两岸密林环绕,尤其是通道县境内的栖息点,可能是中华秋沙鸭在湖南分布的最偏远的一个点。
与沅水的下游不同,上游的水文环境更加复杂,由贵州凯里流出的清水江在洪江市与渠水汇合后始称沅江。我们沿着沅水进入它的支流渠水,在渠水的源头区域寻找,试图在沅水流域新添设的湿地公园内找到中华秋沙鸭的身影。
我们期望着在未曾报道发现中华秋沙鸭的地方有所发现,却被冬季沅水上游的河流的美丽而震惊,让我们收获入冬以来最美的河景。
沅水应该是湖南四水中最美的一条,仅仅从沈从文的文字中,就可领略这条河流锻造的景观。清浅的河床向两边摊开,中间是温柔的流水。有苗民、侗民撑一只划子漂浮在江面上,有的在张网捕鱼,有些则顺着水流送货到下游去的。水岸边是自然围拢的集镇,以一座可卸货的码头为圆心,街巷自然地向外扩散,形成阜盛的小镇……
与其他河流相比,沅水流域的人口更为稀少,特别是流经武陵山脉的河段,更是水鸟天然的越冬场所。虽然有关沅水流域的冬季候鸟调查未曾展开,我们可以预测这条河流的上游处以后将有更多的中华秋沙鸭或者鸳鸯前来栖居。那么湿地公园的建设则是必要的。
地理知乎 中华秋沙鸭
中华秋沙鸭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全球数量只有1000多只,是濒临灭绝的物种。由于数量稀少,且属于中国特有动物,也被称为“国鸭”。中华秋沙鸭有着令人过目不忘的面容,全身黑白相间的羽毛,喙尖而长,是醒目的红色。头顶的长羽后伸成双冠状,胁羽上有黑色鱼鳞状斑纹。因此中华秋沙鸭又被称为野鸭中的“高富帅”。
撰文/本报记者钱烨
>>相关新闻
寻找“国鸭”的身影,我们震惊于冬季河流的美丽

通道县玉带河湿地是沅水源头区域水源涵养区。组图/卢七星

思蒙国家湿地内的小䴙䴘。

溆水河上的浮桥,连接两岸的重要通道。

玉带河岸边的一只红尾水鸲。

玉带河湿地充沛的流水与洲滩是中华秋沙鸭栖居的必要条件。

会同县渠水湿地是沅水上游重要的候鸟栖息地之一,近年来由于禁止网箱养殖与大马力的游船,水质越来越清澈。

五天来,我们沿着沅水向它的上游奔去,沅水岸边是一直甩不开的湘黔线。上世纪70年代,为了节省人力,铁路沿着沅江蜿蜒的河谷铺设,也让人们有机会从车窗外直接领略沅水的美景。
冬季是沅水最美丽的季节,水落而沙石出,大大小小的洲滩裸露在河流的中央成为南迁候鸟的停歇之地。我们此行虽是调查候鸟的,也不免领受了那些碧绿的水,与可爱的山石,尤其是进入溆浦、会同等沅水上游以后,丹霞地貌与河流组成了中国西南少有的山水景观,人坐在船上,犹如行在山水画卷里。
撰文/本报记者钱烨
地点
溆浦思蒙国家湿地公园
适宜撑小船划过的溆浦湿地,有难得一见的灰喉山椒鸟
“14年以前,我有机会独坐一只小篷船,沿辰河上行,停船在箱子岩脚下。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
沈从文在1921年沿着辰水上行时与我们在溆浦思蒙国家湿地公园看到的溆水两岸风景颇有几分相似。只是这次的崖壁景观换成了丹霞地貌的峰林。
11月30日,天灰蒙蒙的,这是下雨的前兆,幸而还是没有下,只是这雾霭遮住了面前的风景,让我们从长沙奔袭了300多公里的疲惫神态更显萎靡。
站在乡村公路上,顺着高耸的山脉顶端眺望,还是可以看到溆水蜿蜒的河道,穿过一排排桂林似的小山。尤其是贴近湘黔线这一段的风景是美极了,虽然雾霭遮挡了山岭,我们的视线依然可收拢到大部分的丹霞峰林,下面是一条细细的河床,就是溆水了。
最峻峭的陡壁都集中在溆水下游的思蒙镇境内,也是建成国家湿地公园的核心区。只是没有阳光,看不到那些山崖被太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了。
作为沅水上游重要的湿地组成部分,溆浦思蒙国家湿地公园曾经记录到99种鸟类,这其中不乏在湘江平原上难得一见的林鸟如黄臀鹎、灰喉山椒鸟。冬季时偶尔有鸳鸯来此栖息,只是需要运气才能碰到。
与沅水下游开阔的河面相比,溆浦思蒙国家湿地公园属于河谷型湿地,两岸以陡峭的丹霞石壁形成峡谷,上面生长着岩栎、老虎刺等稀疏灌丛。近水崖壁上偶见亲水的水杨梅、蚊母树等小灌木,是山椒鸟或者红嘴蓝鹊喜欢藏身的地方。
由于下游水库的蓄水,河水较深,在冬季时呈现碧绿的颜色。在以往的鸟类调查中,这段长约8公里的水面曾经出现过蓝翡翠、斑嘴鸭、黑翅长脚鹬。
黑翅长脚鹬又称高跷鹬,在湖南是稀有的冬季候鸟,它们俏丽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洞庭湖浅水湖区,很少飞跃湘中平原抵达沅水的上游,这一份得自思蒙国家湿地公园的记录,也许是它们向中国内陆迁徙最远的一份记录。
鸳鸯没找到,却与入侵植物水葫芦不期而遇
11月30日下午,从思蒙镇溆水码头租到船入溆水,逆流而上行驶。两岸是光秃秃的杨树与愈发蓊郁的马尾松林。在碧绿的河水映照下,山石林木皆倒影在水中,小船轻轻的马达声,让人想起两千年前屈原沿溆水而下,过溆浦入洞庭的往事。屈原《涉江》中“入溆浦余儃回兮”句中“溆浦”即指此水畔。
同样的是两岸的陡壁与河水,只是交通工具与村落的面孔是不同了。还是可以望见两岸低矮的丘陵地上栽培的橘树,在暗绿色的枝叶下,潜藏着一颗颗诱人的果实,远看是红彤彤的橘林,不知在两千年前是否也映入屈原的眼帘?
我们是去找鸟的,同样也为了欣赏沅水上游的湿地美景。溆水与丹霞峰林搭配的河谷景观在当地也是小有名气,坐落在河流西岸的思蒙镇老街正值赶早集,人们背着各式货物从一座浮桥上向集镇走,老街盘踞在一个伸出水面的半岛上,建筑非常拥挤,已经向岛外开拓新的居住地。
傍晚的天气依然是灰蒙蒙的,透过船舱可以看见远处的水面上漂浮着众多黑点,抵近一看,原来是水葫芦。作为向导的溆浦林业局湿地管理处工作人员贺平华说,今年水库退水后,水葫芦特别多,一个月前已经组织人打捞过一次,但还是比不过水葫芦的生长的速度。
这种入侵植物已经深入中国内陆如此远让人震惊,而众多的水葫芦也给我们的水鸟监测活动带来干扰,在望远镜力所能及的水域,一个个小黑点在干扰视线,只有等船开近一点,我们才能将鸟群与水葫芦分开来。
船行15分钟,就进入了丹霞峰林景观区。置身其中与远处眺望是两种感觉,抬头可见光滑的石壁,透着红色,若是在夕阳余晖的照射下,应该更加璀璨。生长在石壁上的千里光属植物已经开花,它们与其他菊科植物是附近蜂农的冬季蜜源。
在水流激荡中,我们与一群小䴙䴘偶遇,起初贺平华将它们认成鸳鸯,因为小䴙䴘是很少成群活动的。他兴奋地指着水面的拐角处,提醒船夫将船靠近,贴近后才发现认错了。
贺平华在去年冬季思蒙国家湿地公园水鸟监测活动中看到了30多只鸳鸯。“看到它们需要运气,而且今天的天气太差了。”贺平华惋惜地说。
挖沙禁止了,芦苇丛上重现罕见的阿穆尔隼
我们从景区的另一侧码头登岸,驱车去往贺平华介绍的湿地恢复区。那里是溆水湿地遭受破坏较为严重的河段,距离县城4公里,由于挖沙作业,自然堆积的河床被切分为坑坑洼洼的深潭。
为了恢复河床的往日面貌,思蒙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在河岸两边种植了芦苇。我们在芦苇荡中穿行时,偶然间惊起了停留在两颗杨树上的阿穆尔隼,它们黑白相间的羽毛在低空盘旋时异常醒目,也让经常在河道中监测鸟类的贺平华吃惊不已。
根据思蒙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往年的观鸟记录,猛禽类在湿地公园出现的几率最低。往年的观测数据显示,湿地周围高大的马尾松树林里出现过红隼、燕隼、赤腹鹰。有关阿穆尔隼的记录很少,这种罕见的冬候鸟在长江以南的森林里越冬时极少被人发现。
关于这种小型猛禽的调查数据还很少,我们只知道它们的繁殖地在黑龙江或者远东西伯利亚,有人认为大部分的阿穆尔隼冬季时会飞到非洲过冬,长江以南地区罕见有冬候鸟出现。
2015年10月11日,东洞庭湖国家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东洞庭湖楼西湾水域上空观测到一群数量达120余只的阿穆尔隼。这是湖南首次发现数量如此多的单一猛禽群体。
其他的发现记录则散见于全省各地,从发现的地点看,这种小型的猛禽喜欢开阔的水面,而且喜欢集群生活。我们在溆水湿地看到的两只阿穆尔隼在低空盘旋一阵之后就飞入森林中去了,这次偶然间的相遇并没有给它们带来惊扰,我们很快躲入芦苇丛中,透过望远镜观察它们的飞行路线。
除了罕见的阿穆尔隼,我们在这片恢复生机的河流中还找到了白骨顶、红尾水鸲。前者是冬候鸟,在长沙的洋湖湿地公园就可以看见,后者则是溪流中常见的留鸟。
红尾水鸲幼小的身姿常常出现在水边的一块礁石上,它的尾巴是红色的,身体小而可爱,很好辨识。成年雄性红尾水鸲往往具有很强的领地意识,它们是一条河流常年的守卫者,两只红尾水鸲组成家庭,在河流的岸边搭建巢穴,孕育雏鸟。一条健康的河流总是离不开它们一家人的身影。
地点
会同渠水国家湿地公园
最具诗意的河流,水质越来越好
如果说在沅水流域选择一条最具诗意的河流,我会推荐渠水。发源于贵州黎平县,流经通道、会同、靖州,于洪江市托口镇注入沅水的这条支流,串起了中国西南最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渠水两岸世代耕种的苗、侗两族,在开阔的河谷走廊,或者两岸的高山上搭建了属于各自族群的村寨,而沿着这条蜿蜒流淌的河床所记录的,就是他们几千年来的民族迁徙史。
与溆水两岸的高耸的丹霞峰林相比,渠水会同段两岸的丹霞地貌并未有如此雄伟,但是绵延得更长,两岸的村寨以及森林也更加俊美。
我们沿着一条乡间小路步行来到会同渠水国家湿地公园的核心区——早禾村。一个苗侗聚居的村落,由于修路,机动车开不进来,我们沿着渠水向早禾村的水码头步行了约3公里。
会同渠水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的副局长熊建军给我们做向导,他的扶贫点就在这里,对附近水域十分熟悉,两年前渠水冬候鸟监测调查时期,曾经在早禾村河段发现4只鸳鸯,2只阿穆尔隼,4只青脚鹬。
熊建军介绍说,会同县渠水湿地南北长约19.2公里,起点是朗江镇的电排闸,终点到靖州地界,河流穿过县城,下游人烟稀少,尤其是早禾村河段,河床蜿蜒曲折,两岸是高山密林,常常有猛禽、鸳鸯来此栖居,但两年来的监测活动中始终没有看到中华秋沙鸭,有些遗憾。
熊局长听到古丈、桃源、通道县相继发现中华秋沙鸭时,显得兴奋,“这说明沅水流域的水质越来越好啦”。熊建军笑说着:“其实通道县离我们很近,也在渠水边上,我们这里的水环境完全适宜中华秋沙鸭的栖居。”
从2017年开始,渠水国家湿地公园内就禁止网箱养鱼与大型机械船的行驶。目前渔民往来的行驶工具都依赖自家的小木船。
熊建军说,在沿河未修通公路前,渠水下游的村寨都是依赖渡船出入会同县城的,公路修通后,渡船就没人坐了。
“所以,渠水比以前变得更加清澈了”,熊建军感慨说,以前有渡轮时,常可见到油渍、垃圾,尤其是对于栖息在河中的候鸟产生惊扰,很少看到成群的鸳鸯会落脚在河里。
渠水早禾村河段鸟类最多,有黑耳鸢、鸳鸯等栖居
我们一行四人,好不容易在早禾村找到一艘带有马达的小船,沿着河水向下游开去。经过层层叠叠的丹霞陡壁,绕过一个S型的河湾才看到渠水下游最安静的一段河床。尽管有渔民在河道两岸设置渔网,依然不影响水鸟在河道中间栖息。
小船载着四个人有些吃力,每个人只能尽力蜷缩着身体,防止带来更大的倾斜,水足够深,也足够清澈,从水中的倒影中可见两岸青冈属乔木巨大的树冠,在波光潋滟的河面上更显挺拔了。
许多侗民的小船拴在树下,船后是一条楼梯状的步道,隐藏在一棵水杨树之后。这些渔船是住在对岸的村民外出捕鱼的工具,有些则晾晒着渔网。偶尔看到河水上渔船在作业,对面船舱里坐着祖孙二人,爷爷拉着渔网,小孙子从挡雨布蒙住的船舱里露出半个好奇的脑袋,目送我们的船经过他们的村庄。
在一个小时的行程中我们只看观测到了小䴙䴘与两只猛禽,由于距离太远没有确认是黑耳鸢还是红隼,不过根据两年前那份冬季观鸟报告来看,很可能是国家二级保护鸟类黑耳鸢。
这种体型略大(伸长65厘米)的猛禽并非候鸟,很可能是长期生活在渠水早禾村河段的留鸟。它们栖居在两岸的松树林里,掌握着河流的制高点。
很多鸟友认为黑耳鸢就是中国人最常说的老鹰,它广泛分布在中国乃至日本的低地森林里,有些则喜欢将巢搭建在河流边,它们依靠敏锐的视觉捕捉水中鱼类或者林中小鸟,有时候也偷袭村民的家禽。
船开到一个叫背篓岩的地方,是两条河的交汇口,背篓岩乃是一块巨大的丹霞陡壁,受到风雨剥蚀,加之自然的坍塌而形成的一块巨石,因为外形很像村民背的背篓,所以得名。
这块巨石耸立在渠水湿地核心区的尽头,标志着一段丹霞地貌的结束,对岸是朗江镇的地界,再向前就是人口稠密的村寨区了。
我们于是掉头,从来时的水道向早禾村奔去,没有看到中华秋沙鸭的失落感,似乎只能期待到通道县的渠水源头找弥补了。
地点
通道玉带河国家湿地公园
渠水源头,玉带河发现华南地区特有鱼类
期待多日的好天气终于在12月4日出现,在通道小城开往玉带河国家湿地公园的路上,我们讨论着这里发现中华秋沙鸭与鸳鸯的过程,玉带河湿地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蒋志刚也兴奋地说:“上个月还有人在临口玉带河段看到两只中华秋沙鸭,看你们运气了。”
看来这运气是很难落到我们头上了,沿着玉带河向下游行驶,紧贴着公路的是蜿蜒的河床,透过望远镜可以清楚地观察河面上的一举一动,从县城驱车至车溪镇,30多公里河段,我们只发现了30多只小䴙䴘,2只大嘴乌鸦和一只迷途的红嘴鸥。
与溆水、渠水会同河段都不相同,玉带河国家湿地公园属于渠水的源头区域,河床稍窄,水位也十分低,上游处清澈见底,有数处洲滩裸露河面,上面长着芒草,为鸳鸯、中华秋沙鸭等候鸟提供了天然的栖身地。
从2016年开始,玉带河国家湿地管理局就在临口至车溪镇河段发现了5只中华秋沙鸭来此越冬。据临口河段的村民说,去年农历九月刚过,中华秋沙鸭就飞到河里了。
为了提醒两岸的村民,玉带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在临口河段设立了中华秋沙鸭的科普牌,禁止惊扰、捕捉河中的中华秋沙鸭或者鸳鸯。而两岸的居民一直与这些候鸟和平共处,有些村民甚至不知道门前的河里就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
玉带河临口河段地处偏僻,位于著名的万佛山地质公园背后,很少会有人到此观赏风景,可以说是一块隐藏在深山里的处女地。
我们抵达玉带河临口河段时,绕经一座座翠绿的小山,抬头可见明媚的阳光,从高大的枫香树顶透射下来。气温十分温暖,也许是即将变天了,河谷中吹着南风,让一路受尽雾霭之苦的我们十分受用。
空气很通透,山顶的风力发电机都能看得很清楚。远处千姿百态的万佛山仰卧在大地间,受着这阳光的炙烤,显得十分惬意。
伫立在河岸边的枫树林已逾百年,是侗寨的村民故意留下的,一般培植在水边,也叫水口林,掌握着一个村寨的风水。较粗的那一棵贴满了红纸,可以为刚出生的孩子提供庇佑。
临口玉带河段两岸生长着野生的木荷群落,这也是与上述两个湿地不同的地方。这里的生态环境更加复杂,与两岸侗民的低开发程度也有关系。
木荷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建群树种,尤其在向西南山地森林里十分常见。它们高大挺拔的身材与密不透风的树冠层终年常绿,每年夏季开白色的花,形如莲,所以取名木荷。
沿着玉带河两岸总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由于地理位置更加靠近桂林,玉带河中的鱼类也有与树林一样沾染了热带属性。两年前,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曾经对玉带河中的鱼类进行捕捞分析,发现了华南地区4种特有鱼类,它们分别是广西副鱊、真吻虾虎、乌鳢和刺鳅,这在湖南的河流中是不多见的。
守候3个小时,中华秋沙鸭终未露面
苦寻半日而不得后,我们打算回到玉带河临口河段蹲守傍晚归巢的中华秋沙鸭。中华秋沙鸭经常出没的地方是玉带河冲击形成的一片开阔地,一座石桥横跨在河水上,桥下流水淙淙,由于下游水电站在排水,而越发清浅了。
过了桥,向上游走,有一堵高耸的丹霞陡壁挡住去路,陡壁下有数处浅滩,10只小䴙䴘在河滩形成的岔流中安静地栖息着,见有人来,就钻入水中不见了。
这里是中华秋沙鸭理想的栖息地,远离村庄,又有激流回旋。
在桥上等待夕阳途中,偶见一只红嘴鸥在树林上端盘旋。玉带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的刘志刚早就注意到了它,刘志刚解释每年在玉带河流域都能发现红嘴鸥的迷鸟,它们应该是向西南飞入云南时,半途在通道县迷失的,没有跟上迁徙的鸟群而落单。
刘志刚不仅发现半途迷失的红嘴鸥,据他观察,每年冬季来到玉带河越冬的鸳鸯群体竟有部分个体留下成为了当地的留鸟,并在夏季繁殖。
“我们甚至在夏天拍到鸳鸯在玉带河中带着小鸟出来的照片”,刘志刚得意地说。鸳鸯与中华秋沙鸭的繁殖地都在中国东北,只有在冬季才会迁徙到长江以南越冬,这种不再返回繁殖地的现象算不算异常,还没有权威的研究团队发声。
“可能是我们这里的水太好了,鸳鸯们都不想走。”刘志刚笑着说。据他观察,鸳鸯喜欢在临近河水的大树中做窝,它们将鸟蛋产入树洞中,待到小鸟在夏季孵化后,直接从树干上跳入水中。刘志刚在树边比划着,介绍自己的新发现。
等到下午5点半,阳光变得和煦而温柔,我们依然没有见到中华秋沙鸭归巢的身影。从对岸的耕地里走出一位打猪草的村民,一问得知他们最近也没有看到,看来我们此趟沅水上游候鸟调查之行是差了点运气了。
手记
希望越来越多的国鸭到沅水上游来
虽然在沅水上游奔波五日终未拍到中华秋沙鸭的身影,但是,我们对于沅水上游新建成的国家湿地网络有了深刻的认识。在禁止挖沙、水质清澈的情况下,沅水上游流域也越来越受到中华秋沙鸭的青睐。
通道县连续两年有中华秋沙鸭来过冬就是很好的证明,只是关于沅水上游越冬候鸟的监测调查太少,很多数据还是空白。
例如,鸳鸯在通道县玉带河繁殖的现象就是意外的惊喜,从另一个侧面说,这里的水环境是变得越来越好的,对于水资源异常丰富的湖南来说是个好消息。
我们甚至希望,沅水流域越来越多的河段加入湿地公园的行列中来,尽管有些河道面临着化为生态区的困难,但是对于候鸟来说,一段国家湿地的建成,总是给它们千里迢迢的迁徙途中又增加了一个补给保障。
河流型湿地并不像湖泊型湿地一样被更多的候鸟选择为越冬地,但是它们有它们自己的生态位置。作为长途迁徙途中候鸟重要的中转站,有些河流经常收留无家可归的候鸟,如那只迷途的红嘴鸥。
而且河流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保护河流,不仅是给候鸟腾出地方,也在给我们日益拥挤的生活提供一个可以安静思考的地方。
撰文/本报记者钱烨
责编:张璐
来源:潇湘晨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