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2018-12-26 21:23:35
作者:邓宏顺
[内容提要: 如今,当代建筑铺天盖地而来,非常纯净的阳雀坡古建筑群在历史文化价值上,将如北京的圆明园一般:圆明园站在京都,阳雀坡站在乡村;圆明园见证被外国列强糟蹋的中国都市,阳雀坡见证被外国列强打断的中国乡村发展进程!阳雀坡古建筑群必将越来越为世人所珍视!]
大清王朝几百年的乡村发展史,在阳雀坡留下了一幅稀若珍宝的鲜活长卷!
深藏在雪峰山腹地的龙潭古镇阳雀坡古村,由六大古宅院组成,整个古建筑群里没有任何现、当代建筑掺杂其间,真可谓当今难以寻找的清朝乡村原始版,且历经三百年,袅袅炊烟自清朝至今从未间断。
2015年11月25日,我发现第四大古宅院的大门右侧屋檐下的墙头扇面上(见图2)似有不一般的图文。于是,我借了楼梯蹬上墙头察看,果然是当年施工的匠师在这方较为隐蔽的倒立扇面上留下了图文。整个画面由花卉图案、一句诗、一个年代记载和一个叶款、一个福款组成。图文尚清晰可辨,扇面画的落款“四月清和雨乍晴乙未年”(见图3)10个字尤为明显。
那么,当年的施工匠师所载的“乙未年”到底是哪一年呢?时间正巧遇上公历2015年是农历乙未年,那么我们往上推算一个甲子(60年)就到了公元1955年,现在生活在阳雀坡的人都证明,这座古宅院不是这一年所建。再往前推一个甲子就到公元1895年,这一年也不可能是这座古宅院的建成年,因为这和王氏族谱记载的冯娥第五代孙王本渭在世年代不符,而该宅院为王本渭所建。我们再往前推一个甲子就到了公元1835年,这比较符合王本渭的生存年代。
又据观察,留有图文的这面墙基和整座古宅院的墙基并无先后异样,因此,可以推断,马头墙上施工匠师留下的那个“乙未年” 即清道光15年(公元1835年)也即阳雀坡第四座古宅院的建筑年。
于是,我据阳雀坡人口述和谱书记载以及最新发现的这一建筑物上的原始记载,按照地势,依次把六大古宅院的建筑年代排列出来时,就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
阳雀坡第一座古宅院由冯娥建于乾隆19年。这一年农历是甲戌年,公历1754年。
第二座古宅院由冯娥第五代孙王本耀建于清嘉庆八年,这一年是农历是癸亥年,公历是1803年。
由此可以看出,阳雀坡的祖人在第一座古宅居了49年,难怪第一座古宅院规模如此之大,其中有三座嵌有神龛的中堂。
第三座古宅院由王本耀主事,组织其四个儿子建于道光二年。这一年农历是壬午年,公历是1822年。与第二座古宅院只相隔19年,阳雀坡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第四大古宅院由冯娥第五代孙王本渭建于道光十五年。这一年农历是乙未年,公历是1835年。与第三座古宅院只相隔13年。
第五座古宅院由冯娥第五代孙王本日建于道光十二年,这一年农历是壬辰年,公历是1832年,比第四座古宅院早修3年。
第六座古宅院由冯娥第六代孙王在周建于清咸丰十一年。这一年农历是辛酉年,公历是1861年,与第五座古宅院相隔29年。
阳雀坡第一座古宅院建于清朝兴盛的乾隆时期,而最后一座即第六座古宅院建于清朝衰落的咸丰时期,其间经历了不平凡的百余年。前五座宅院的建筑处于乾隆至道光时期,从历史资料中的人口增长和经济状况可以看出,中国因“康、乾盛世”的惯力,社会一直在向前发展,阳雀坡的古建筑群建筑年代也充分显示和证明了这一点。
第六座古宅院现在只留下一个大门和遗址,这一直是个谜团。当我对阳雀坡古建筑群年代的大背景进行考察后,答案浮出了水面。
正如《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指出:“在近代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牺牲……”,阳雀坡最后一座古宅院即第六座古宅院的建筑年代为咸丰十一年即1861年,处鸦片战争之后,“太平天国”之末。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先一年即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大肆抢掠并焚烧圆门园,大火三昼夜不灭。1861年,《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等平条约又相继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多次割地,丧权辱国,巨额赔款,城乡凋敝,民不聊生。因此,阳雀坡的第六大古宅院建设无法进行到底。这就是第六座古宅院之迷。因为,如果这座古宅院完全建成,按照开山祖母冯娥的家训:“只许修屋,不准拆房”,它也应和其他五座宅院一样,由其子孙完整地保留下来;只有在未建成的情况下,才会留下现在这座大门和遗址。
阳雀坡古村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它告诫人们:国家兴亡即百姓福祸,此事万不可忘!
如今,当代建筑铺天盖地而来,非常纯净的阳雀坡古建筑群在历史文化价值上,将如北京的圆明园一般:圆明园站在京都,阳雀坡站在乡村;圆明园见证被外国列强糟蹋的中国都市,阳雀坡见证被外国列强打断的中国乡村发展进程!
阳雀坡古建筑群必将越来越为世人所珍视!
责编:金原
来源:今日头条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