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雀坡的清朝乡村建筑装饰画 “清朝的阳雀坡”文化探究之三

  今日头条   2018-12-30 10:19:40

邓宏顺

[内容提要: 阳雀坡古建筑装饰画可谓题材多种,形式多样,寓意多元。对这些装饰画的欣赏和理解,会使人们在获得一种悦目养心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将加深对阳雀坡人美学追求的理解和对古建筑的珍爱之情,从而自觉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承载意识。]

阳雀坡的清朝乡村建筑装饰画——“清朝的阳雀坡”文化探究之三

阳雀坡的清朝乡村建筑装饰画——“清朝的阳雀坡”文化探究之三

阳雀坡的清朝乡村建筑装饰画——“清朝的阳雀坡”文化探究之三

阳雀坡的清朝古建筑群,以它纯净和完整冲击着所有参观者的视觉!这是远望它的收获,进村细看,还有古建筑上的装饰画也是一道别致的风景。

古村六大院落的建成,历经数代人,共费时107年。这一难得的古建筑群是清代乾隆至道光的乡村发展史的缩影。留在古宅院墙面上的装饰画,是几百年前阳雀坡人美学理念和工匠手艺的见证,不能不说弥足珍贵。

宫庭壁画讲究富丽堂皇,寺庙壁画讲究神秘玄妙,而阳雀坡古建筑上的装饰画是民居装饰画,讲究的是简捷、朴实、清郎和吉祥。它主要布置在大门两侧、马头墙的扇面上或外墙等显眼的位置上,其题材主要有山水,花卉、动物和吉祥图案等,其形式主要为扇面、条幅、横幅等。

阳雀坡的清朝乡村建筑装饰画——“清朝的阳雀坡”文化探究之三

几幅主要山水画全景都布置在第三座古宅院外墙顶边。最长的一幅山水画(图1)距今近200年,是一幅典型的清代山水作品。整个画幅群山起伏,空谷浩瀚,气势雄浑。我曾在海拔1934米的苏宝顶观雪峰山日出,俯视雪峰山区沸腾的群山,纵横的江河,翻滚的云雾,还真如这幅画卷所描绘的那样壮观。因此,把这幅山水画看作是雪峰山区的缩影,也未尝不可。由此想来,这幅作品的画师一定非常熟悉雪峰山区的山水,他很可能就是雪峰山区的艺人。

阳雀坡的清朝乡村建筑装饰画——“清朝的阳雀坡”文化探究之三

我们再把第三座古宅院外墙顶边上的山水画核心部分(图2)放大来看,就发现内容非常连贯。在第一幅画中,可以从右至左看到右下端有一人躬腰持篙,将一叶小舟泊在水草丰茂的江边,画上景物引人沿江岸而行,不远处便有整齐的寨门,寨门内有翠竹和树林,然后有隐约楼尖显现。复前行,从右到左进入第三幅画(图3)中,远立苍山那面的是亭台和楼榭,而在画的右端中部,以山为屏,围成一个非常美丽的山窝,山窝里有一群细细密密又非常别致的建筑群。画师构思作画时是否以亭台楼阁作为山外世界的象征,而以山窝里飞檐翘角的房群代表阳雀坡村景?这幅画虽中间有些开裂,但仍气韵尤存,景物分明。那么,整幅画卷即是雪峰山区的缩写,也是对阳雀坡一带山势民居的概括和描绘?

阳雀坡的清朝乡村建筑装饰画——“清朝的阳雀坡”文化探究之三

清代兴盛时期,绘画重心已由北方移至江南,画师们着重笔墨表现情感状态,追求书卷气和生活感受,强调观察自然和独抒灵性。阳雀坡古建筑装饰画的山水长卷,是非常典型的清代山水画,写实和寓意都给人一种独抒灵性的饱满和怡悦。

我们再来欣赏阳雀坡古建筑上花卉画。阳雀坡古建筑群上的装饰画,可称得上是中国乡村寓意画的典型代表作。出现最多是“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花中四雅”等。

阳雀坡的清朝乡村建筑装饰画——“清朝的阳雀坡”文化探究之三

这幅最老的花卉理所当然地出现在第一座古宅院,距今300年。它高居在古宅院大门右侧的马头墙的墙头上。几百年的风雨虽使砖泥剥落,墙骨裂露,但这幅画仍昭然日月,引人联想当年此院的兴盛。

显然,这幅画在艺术上并无可以大书之处,它的价值在于它深深的寓意。中国吉祥图案几有数百种之多,而瓶与花卉的组合尤为巧妙。“瓶”与“平”谐音,故传统文化中常以瓶画表示平安,如瓶画与如意图组合则寓“平安如意”;瓶画与月季花组合,则寓“四季平安”;瓶画与竹组合,则寓“竹报平安”。诸如此类吉祥图案不胜枚举。

仔细赏读第一座古宅院留下的这幅画之后,发现还有其独特的意味。瓶画寓意平安无疑,但瓶内花卉就令人思索了。瓶内本是可以插上任何一种花卉,这里却是配以水仙。水仙花是花中四雅之一,又名“女史花”,“姚女花”。相传古时有姓姚的妇女,夜梦一星坠地,化为一丛水仙,花味香美,姚女摘下吃了,醒来之后便生一女。女儿长大后伶俐贤慧,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此花因而得名。水仙花馨香清丽,在春节前后开放,被人们认为有辟邪除秽的功能。将这幅画上的水仙花传说与第一座古宅院开山祖母冯娥联想起来,就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定下阳雀坡创业治家之家训的冯娥倍加敬仰和追忆。

阳雀坡的清朝乡村建筑装饰画——“清朝的阳雀坡”文化探究之三

这幅画既有祝福家人出入平的意思,又暗含对开山祖母冯娥的称颂?

我们再看第三座古宅院墙头上的花卉画。在这里竹和兰相配,其高雅可见一斑。竹有节,虚心,能傲雪,历来为高洁之士所咏颂,苏东坡即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不无竹”之句。历代以竹为题材的绘画和雕刻不计其数,《竹林七贤》是最为典型的代表。而兰为四雅之首,开花时香气四溢,被古人称为“香祖”、“国香”、“天下第一香”。而它原本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故又有谷空佳人之美称。

阳雀坡的清朝乡村建筑装饰画——“清朝的阳雀坡”文化探究之三

阳雀坡古建筑装饰画中的动物画虽然不多,但也别具一格。在第四座古宅院大门的左右两侧上方各装饰有一动物画,很是耐人寻味。左边为一喜鹊图,右边为了蜘蛛图。

阳雀坡的喜鹊图真是非常独特,这幅喜鹊图我辨认过多次也不敢定论,不知是不是阳雀坡的阳雀画。后来,我看到阳雀坡的女工针绣中喜鹊图才恍然大悟,原来,阳雀坡的喜鹊图就是和别的地方不一样。现在,画的这幅喜鹊还有一个特点,嘴巴上像是长着两根长须,只有熟悉农村生活的人才有可能想到,那不是长须,而是喜鹊筑巢时抬梁的喜庆图案。在农村,如果看到“喜鹊抬梁”那就是最吉利的日子,所以,画喜鹊抬梁的图案是非常美好的寓意。

大门右边的这幅装饰画就更是让我费解,在我没有确定左边是喜鹊图案时,一直看不出它是何种吉祥物,现在可以说它是一只蜘蛛。

阳雀坡的清朝乡村建筑装饰画——“清朝的阳雀坡”文化探究之三

那么,为何画师在大门上方的装饰画中要用喜鹊配蜘蛛呢?《尔雅疏》对蜘蛛作了之样记载:“俗呼喜子。荆州河南人谓之喜母。此虫来着人衣当有亲客至。”相传,昔日有一母子别离很久,某日,其母见到从衣上降下一只蜘蛛,便说:“吾儿快回来了。”果不几天,儿子就回家了。所以,旧时,人们把蜘蛛称为“喜虫”、“喜子”、“喜蛛”等,为报喜的动物。由此,我们可以明白,这大门上左喜鹊又喜子的意思就是“双喜临门”。

前面是就阳雀坡古建筑装饰画的不同题材来欣赏的,最后,我们来欣赏阳雀坡古建筑上的扇面画。

阳雀坡的清朝乡村建筑装饰画——“清朝的阳雀坡”文化探究之三

扇在生活中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有柄扇,折扇等形式。在扇面上作书绘画,最初的动机只是作为美饰点缀,而后又经过不断演进才发展成为一种特有的扇面画艺术。扇面画的最大特点是有如邮票一般,简捷精美,以小见大,即丹青咫尺,乾坤无限。阳雀坡建筑物上的扇面画都留在马头墙的墙头上,也都是一幅幅倒立的扇面形式。

这里从阳雀坡古建筑装饰画的多幅扇面画中选出三幅较为清晰且具有特点的来欣赏。

第一幅扇面画最具纪实意义。这是留在第四座古宅院大门外右边马头墙上的一幅书、画俱全的作品。整个画面由花卉图案、一句诗、一个年代记载和一个叶款、一个福款组成。图文尚清晰可辨,扇面画的落款“四月清和雨乍晴乙未年”10个字尤为明显。仔细研究后发现,这是一幅内容丰富的作品,直接透出的信息中,一是明确记载了这幅画的创作时间为“乙未年四月”;二是当时画师作画时的天气是雨后初晴即“雨乍晴”,心情非常之好;三是这幅扇面画的作者并非一般工匠,而是一位有学养的画师。因“四月清和雨乍晴”是宋代司马光《客中初夏》一诗中的头句,全诗为:“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飘,惟有葵花向日倾。”一般工匠不可能即时借用这样的诗句来抒发和记载当时的情景;四是这位画师应该在艺术上名气不小,因为他没有像初出道的画师那样直接留下自己的姓名,而是只在款上留下一片红叶和一个红色的“福”字。在清代,只有那些名气较大的艺术家常在自己作的紫砂壶或瓷板画等作品上留下暗款。正因为有它的存在,阳雀坡古建筑群才告别了建筑年代只凭回忆和传说而无实物记载的状况。一幅小小的扇面画,当时的画师可谓举手之劳,如今却有极大的历史文化价值。真可谓“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上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阳雀坡的清朝乡村建筑装饰画——“清朝的阳雀坡”文化探究之三

第四古宅院大门外出墙的马头上还有一幅扇面画,它也已历时180余年,现仍在一蓬茂盛的芦苇下傲风斗雪。这是一幅菊花图案。菊花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喜爱。它虽无松、梅之坚巨,但盛开之时正是秋煞之季,却能傲霜映天,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一;另外,“菊”也和“吉”谐音,在大门、厅堂等显眼处画以菊花寓意为吉祥如意。自古至今,竹、木、牙、角雕、紫砂、瓷板、水墨画等艺术作品中,都多有菊花出现。

第三幅扇面画现存第三座古宅院的出墙上,距今已近200年。这是一幅如意头,整幅画面的构图寓意不言而喻,为平安如意。如意是一种象征吉祥的器物,头呈灵芝或云形,它表示做事都能如愿以偿。如意也是佛具,僧侣们说教时,将要点记录其上。菩萨偶像也常常手持如意,《释家要览》载:“如意之制,盖心之表也,故菩萨执之,状如云叶。”

阳雀坡的清朝乡村建筑装饰画——“清朝的阳雀坡”文化探究之三

此外,我们在阳雀坡还可以看到古建筑的装饰画中有象征绵延不断的回字纹、莲枝纹,有象征吉祥的祥云纹,有寓意高雅的梅、兰、竹、菊、寓意信念、忠诚的向阳花等,还有象征福在眼前、福从天降的蝙蝠图案等等。

阳雀坡的清朝乡村建筑装饰画——“清朝的阳雀坡”文化探究之三

阳雀坡古建筑装饰画可谓题材多种,形式多样,寓意多元。对这些装饰画的欣赏和理解,会使人们在获得一种悦目养心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将加深对阳雀坡人美学追求的理解和对古建筑的珍爱之情,从而自觉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承载意识。

艺术不同于衣食之于饥寒那样直接,它要通过对人心灵的感染来影响人们的言行,然后达到益人利世。人们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思去欣赏阳雀坡古建筑的装饰画,不将不负阳雀坡祖人和当年的画师的一番苦心!

责编:金原

来源:今日头条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