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3 14:37:02
还记得2015年,一部美国国家地理拍摄的《鸟瞰中国》火遍网络。从湿地到大海,从山川到雪原,从长城到寺庙,从梯田到高铁……全世界的人们隔着屏幕看到中国广博绝美的自然风光、工农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悠久深厚文化的沉淀……这些镜头让世界领略了中国魅力,恨不能下一秒便打包行李前去旅行。
时隔三年之后,《鸟瞰中国》第二季于今年11月11日震撼归来,用全新的故事再次发掘大美中国的多样魅力。在上集中,镜头沿着一万八千公里的海岸线航行,从冰天雪地的东北到四季如夏的海南;下集,则深入腹地与边疆,穿越青藏高原,沿江而下,逐水向东,最重到达繁华上海。
影片不仅上演了绝美景观,同样展了示中国多样的地质地貌以及其中孕育的多元人文风情。今天,不妨让我们一同跟随摄制组从东北到海南、从沿海到西藏,跨越大半个中国,一览祖国的壮丽山河。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中出现了大东北吉林省的镜头,其中,便有一尾郭尔罗斯大草原的查干湖胖头鱼。数九寒天里,自冰湖中捕捞而出的湖鲜,是不可多得的美味。冬捕即冬季渔猎,在查干湖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当地传统的渔业习俗。即便岁月更迭,一代又一代的渔民始终坚守在厚实的冰面上,传承着神圣依旧的冬捕技艺。
每年12月末直至春节前夕,都是查干湖渔民冬捕鱼作业的黄金时间。只要湖区进入冰封期,便是渔工的马车踏上冰面征战的时刻,而神秘原始的渔猎文化和冬捕的壮观,也成了许多人不顾严寒、不远万里赶来的动力。
沿袭着古老的习俗,冬捕成了祖祖辈辈生活在查干湖畔的查干淖尔人心中固有的活动。在渔业生产日渐发达的今天,对这份传统的坚持也是当地人在现实生活中寻求心灵平静的一种折中,是对万物生灵的感激和敬畏。
盘锦红海滩每年8-10月,是辽宁盘锦最美的时刻。辽宁盘锦的红海滩风景区地处辽河三角洲湿地,由大片红色的碱蓬草形成。碱蓬草春末生、夏秋长、初冬萎,伴随着潮涨潮落,生生不息。每年一入秋,碱蓬草便开始由红向紫变化,最终连成一望无际的红色海岸线,让原本其貌不扬的盐碱地呈现出如烟似火的繁荣景象,在蓝天之下彰显着生命的旺盛和热烈。
人们来到红海滩,除了红如炽焰的碱蓬草,还可以饱览一望无际的稻田和芦苇荡,听起来虽只是寻常作物,但当你亲眼看到此处美景,只怕要感慨自己梦入了人间的童话世界。芦苇荡蔓延至天际,迎面随风荡漾,亦如水上草原。至于秋日丰收的稻田,换上一身金装,既如无声的庆贺仪式,又像是硕果丰收的神圣图腾,让人心生敬畏。原来平凡质朴的自然风物,也能打造出震撼人心的风景。
钱塘江大潮“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倾倒了无数游人看客。从汉魏以来,钱塘江观潮就已经成了每年的盛大习俗。
我国除了钱塘江口两岸的海宁、萧山等观潮胜地外,还有很多观潮点,它们都由独特的自然环境促成。除了肉眼观看,钱塘江大潮还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冲浪爱好者。毕竟海浪只是一瞬间,而好的江浪能“冲”好几公里。
嵊山岛后头湾村后头湾村位于嵊山岛东北部,于上世纪50年代建制,鼎盛时期所辖人口超过3000人,曾是嵊山主要居住区域之一。直至上世纪80年代,后头湾村仍是嵊山镇首屈一指的富裕村,居民大多建造起了楼房院落,其繁华景象号称嵊山的“小台湾”。
因为地理位置太过偏远,生活不便,嵊山岛后头湾村的渔民们陆陆续续离开家乡,如今,这里已经成了现实版的“绿野仙踪”。村子面朝大海,却人去楼空,好像一个藏在山里的失落小镇。 直到一位上海的摄影爱好者意外登岛,这个自然重新打造的绿色童话才被世界知晓。
现在整个村落铺满了爬山虎,面朝大海,登上山巅放眼望,绿色的民居错落分布在山野之间,远处大海无限延伸至天边。独一无二的海岛风光让这个荒村吸引了无数游客,焕发了新的生命。
港珠澳大桥2018年10月23日24日上午9时,这座筹备6年、建设9年、历时15年、总投资1000亿元以上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由此,往来香港国际机场至珠海的时间由四小时大幅缩短至45分钟,促进港珠澳三地融合发展,促使人们升级全新的生活模式和方式。
这一超级跨海工程总长约55公里 ,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
如东海上风电场2011年12月28日,江苏如东15万千瓦海上示范风电场一期工程正式投产发电,标志着江苏如东已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场,广阔的海域伫立着近100个“大风车”。
随处可见的巨型风车是这里标志性的景观,其巨大的叶片能在海风的推动下源源不断地创造出人类所需的能源,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力量。而在这背后,是每周都要出海、辛勤付出的工程团队,正是这些无名英雄的奉献,让电力得以输送到千家万户,畅享中华大地上的新时代便捷生活。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