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 2018-11-04 09:34:59

文星塔。
来长沙市望城区茶亭镇静慎村,是必须要到余家塅去看看的,这里有一座秀如鞭锏的宝塔——文星塔,文星塔上的“云梯”二字,让人感到这宝塔一定是可以穿云透雾的,若非如此,人们也不会用“文星”来命名宝塔,用“鞭锏”来形容宝塔。如果将“文星”之意与“鞭锏”之形相结合,就可以理会到建塔时这里人们的期望,文治武功,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有志者的追求和先人对后辈的期望。
这里曾是洞庭南岸的小岔港
余家塅是余氏族人的聚居之地,文星塔也是为了旌表晚清时期这里一位名叫余宏亮的将军所建的,余宏亮是左宗棠的姑舅表兄弟,随左宗棠收复新疆,被朝廷封为太子少保。余宏亮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之后,朝廷拨款建此宝塔以显其功,而此宝塔自然是余氏族人津津乐道的荣耀。
文星塔所在的地方,叫槐清塘。地以塘名,可见塘之底蕴,在槐清塘自然有一水塘,水清如润,柳影婆娑,清涟澹澹;塘畔青山倒映,愈显深邃,有白鹤飞来,塘边停憩,读不尽的山水乡情。据说,这槐清塘畔,原有一古槐树,槐树有四人合抱那么大,树干直径两米以上,树冠如盖200多平方米,树干中有一个洞,少不了花蛇翠鸟出没;而那些树根更显发达,儿童稚子在槐树根上戏耍,奔来跑去,怡然自乐。于是,人们便以为这处地名槐清塘便是如此由来,以槐树而名的。
元末明初,余家塅这里还是八百里洞庭南岸的一处小岔港,两岸山峦叠嶂、野树森森,伴水处些许沼泽地,也是蓼草葳蕤,春生秋折;从隶属于九峰余脉的尖家山发源的48冲山水,流经荷叶坝、科发坝、杨柳坝等处出樟树港直达洞庭湖,槐清塘这里自然也是荒无人烟之地。
余氏族人落业,依老家江西风貌命名
明初,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江西填湖南的故事,很多江西人移民到了洞庭湖的南岸,成为了湖南诸多姓氏的鼻祖。余家塅余氏一族在明洪武年间,也随着朝廷的移民大军来到了湖南。余氏的鼻祖余荣六,朱元璋安定天下之后封其为下邳侯,并赐名余昶。据余氏族谱记载,余氏鼻祖昶公的次子昂公,开始在羽林军里供职,到湖南来之后任长沙卫镇抚。昂公的后裔惠公等在内的余氏族人寻来访去,便来到了长沙梓木港、沙坪、下腰塘等处落业。
再后来,便有一支余氏族人来到了驻樟树港不远的洞庭湖南岸,发现这里有一溪活水,从尖家山发脉,三十多里直达洞庭,是一块风水宝地,特别是柴方水便,土地肥沃,远离战火,是子孙繁衍之地,加之与老家南昌府丰城县的地形地貌有相似之处,便插标落业,将这里称为余家塅。
余氏族人在余家塅落业之后,依照老家江西的风貌,对其所落业的地方进行了命名,现在,在茶亭镇的泉丰村有一处地名丰城岭,丰城岭上原来建有一座庙丰城岭庙,据当地一些年长的老人说,丰城岭庙的建筑风格和庙里供奉的菩萨与江西丰城岭庙一模一样;而今的槐清塘周边的聂家坡、兰芽冲等地名,据说与余氏族人在江西的故居也是相同的。
余氏族人还在余家塅这里开荒造业,筑塘建坝,疏浚野水。按照老家的式样修起了一口大水塘,并在塘边植槐一株,将塘名取名槐清塘,实际上,这里也隐含着“怀亲”之意,以示对故土的留恋。
年深月久,代代相传,槐清之意更盛,不过,从这些沧海桑田的变化中,怀亲之意也许更是一种久远的值得依恋的乡愁。
文/谭铁安
责编:廖慧文
来源:潇湘晨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