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周刊 2018-10-10 16:25:22
捞车村,意思是太阳村,
祖先怀着美好愿望为生息地命名时,
无法预见农村的冷落和年轻的太阳们的离开。
走船的水手和织锦的姑娘都老了,
剩下回忆尚青春。
1. 织锦传人 刘代娥
略显清瘦的刘代娥,头发梳得干干净净,绿色的长袖衫是麻的,裤子也是麻的。气质上,62岁的她和捞车村里与她上下年纪的女人有着明显的不同,尽管身在湘西北龙山群山包围着的土家村寨,她的“文艺范”仍远远便可看见。
刘代娥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一个儿子。
“妈,你这个很辛苦,又不挣钱。”她的两个女儿跟她说。她们虽然会织锦,但都没有织锦了。
还在捞车织锦的,就她和她妹妹刘代英。刘代娥12岁跟着她姐姐刘代玉学织锦,教刘代玉织锦的,是她们的奶奶。刘代娥学会后,把妹妹刘代英教了出来。
刘姓在捞车河村是独姓,她们的奶奶是捞车本村人,姓彭。她们的爷爷,她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从哪里到的捞车村。
洗车河像一条折了又折的水袖从东北方向的群山间摇摆了过来,在捞车村接了也是水袖一样一摇三摆流过来的靛房河,合在一起后,它们改叫了捞车河,继续水袖一样往西南方向荡了出去,弯弯曲曲流入了酉水。
这三条水袖的摇摆,让捞车村就比别的地方平一些,也让捞车村的交通在水运时代比周边别的地方方便很多。
因为是国家级的土家织锦工艺传承人,国家每年有两万块钱给她,她开在村里的织锦传习所,每年也有些订单。她比较满意于她的收入和她不那么忙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她曾短暂地去过张家界等地织锦,但她还是更愿意呆在捞车村。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地方发展起来嘛。”我问她为什么一直呆在捞车村,而不是借了她国家级工艺传承人的名号去城里呆着,她这么回答。
她出嫁时自己织的陪嫁的织锦,她记得很清楚,“是船船发,两只船合在一起,颜色主要是红色,黄、灰、黑也都有一点”。她稍有些遗憾的是,陪嫁的织锦,丝线不是用植物染料染的——她十几岁刚学织锦的时候,用的还基本上是植物染料,到上世纪70年代初,化学染剂出现了。
她重新用上植物染料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黄色来自于栀子;蓝色来自于蓝靛草和猪鼻孔草;红色来自于九月过重阳时采的叫“狗屎泡”的植物……
这些可做染料原料的植物果实或根茎,她原先是去山上或田间、道边去采,现在,她种了些在附近的山上。她家院子里也种了一点点。大女儿出嫁,她织了个“阳雀(杜鹃)”;二女儿出嫁,没让她织什么,陪嫁的,全是买的。
她家大门门楣上,一个蒙了尘的木雕吞口(辟邪用的面具)睁了圆眼、咧着长嘴。堂屋墙上,则挂了原先应该是在窗上或者门上的几方木雕。那几方木雕,内容是花草的,虽也蒙了尘,但还保存完好;有破损的,是形神皆生动的三英战吕布那方,刘备的剑不见了,关羽的马前穿了个可以伸进一根手指的洞。
她没人住了的娘家,离她家直线距离200米左右,现在以她和她妹妹领衔的土家织锦传习所便设在那里。
2. 走船的水手
79岁的叶德莲是捞车村最年长的织女。因为年龄大了,手脚没那么快,她便没加入经常会遇上来了订单就要赶工期的织锦传习所。
叶德莲现在每天还织两小时左右,她的作品也是“一般没得在家里放的”,织好就有人买走。她也是我在捞车村遇到的第一个织锦的。8月29日下午4时30分左右,我走进她家收拾得干干净净的院子时,戴着老花镜的她正在堂屋织锦。她的老伴向芝华则在一旁乘凉。
离他们家直线距离一百余米的冲天楼院里,有为庆祝湘西自治州六十周年的一支锣鼓队在拍节目。他们的热闹,向芝华和叶德莲都不感兴趣。
捞车村在洗车河与靛房河摇摆形成的冲击平原上,无遮无挡,相对富庶,且“没出过狠人”,经常为周边山匪所“惦记”,每逢时局不稳,便有土匪摸进村绑一两个人走,得了赎金再把人放还。
向芝华1岁多的时候,和他母亲曾被捉去“大山里”,土匪向他的父亲索要20块光洋。向芝华的父亲筹了六七天就筹到2块光洋,就这2块光洋也把妻儿赎了回来。
对地主,土匪就没这么好讲话。“大地主”谭世乾,向芝华记得他的右耳是没有了的,他便是被一个叫胡太经的土匪头子捉去,胡太经向他家人索要100光洋,家里舍不得拿这么多,便割了他一只耳朵,捎话说再不给钱就让他们去收尸。
这个叫胡太经的土匪,因为把人“搞狠”了,被人花钱请人“打掉了”。也有不要钱,要十挑或二十挑谷子的。79岁的向仕春的“老汉”(父亲)被捉去后,家里就是拿10挑谷子把他换回的。
更多的时候,捞车村还是安定的。向家码头、周家码头和罗家码头在枫杨树下联结着洗车河以及洗车河联结着别的村寨与城镇。一桶又一桶的桐油、一袋又一袋的粮食从这三个码头搬到船上,船顺水而下,上来的时候则带着盐、糖、布匹等捞车没有的百货。
向世春比向芝华年长,身体也壮些,据向芝华说,他年轻时“可以背400多斤”,是龙山“最好的劳力”,“一个油箍子(大桶)80斤,装油360斤,他一个人可以背一箍子油上船”。
向世春也是捞车村现在最年长的走船的水手。他随船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常德,沿途他最喜欢的是沅陵的老县城,“闹热”。他也是现在为数不多的还能记得些船工号子的老人。
“船怕号子马怕鞭哦……王村的码头高又高哦……吃了中饭套草鞋哦……”唱了一段后,向世春没唱了,说实在想不起来了,要是早几年,他还能从“沅陵唱到隆头”——他们把沅陵到隆头的各个码头、险滩和大的礁石全都编入了号子。
向世春说他们老一辈的人喜欢唱歌,男男女女不管在哪里,坐到一起就可以对歌——风流歌不管是娶嫁还是老人过世,都可以唱;娶嫁喜事,只能唱喜庆的歌,歌要是“唱坏了”,主人可能就会打人;还一个规矩是,风流歌只能是平辈间对唱。
向世春有个堂兄,向世春说他可以唱三天三夜都不重复,故事也可以讲三天三夜不重复,曾有文化部门的人特意找到他家,以每天50块钱的价格,请他唱歌和摆龙门阵,可惜的是,老人家十多年前去世了。
小提示:
捞车村
方位:湘西龙山县苗儿滩镇,湘西北主要河流酉水支流捞车河的上游。
路线:长张高速转张花高速,再转龙吉高速至农车收费站下,走209国道往龙车村方向,过凉亭坳隧道1.2公里后右转县道05往洗车河方向,过洗车河镇后沿县道011往苗儿滩镇、里耶方向行驶10公里左右即到。
责编:张笑
来源:晨报周刊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