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东莫井:衡攸驿道上的璀璨明珠

  衡阳日报   2018-08-06 07:45:36

莫井,衡攸驿道上的璀璨明珠

驿道上的太平岭亭

远眺莫井街

月光塘与拴马墩

莫井街一角

驿道附近的民居

将军庙会唱戏时的热闹场面

↑驿道上的石板

老地名来历:

相关史料显示,衡东县吴集镇的莫井大约形成于明朝太祖时期。当时,大量的北方居民迁居到衡东。其中在界溪迁来了唐刘孙莫四大姓氏,他们插地为标,占地开荒,成为大户人家。四大家族并在界溪兴建祠堂,搭建铺面,慢慢形成了街道。后来莫氏家族败落,仅剩下一口井没变卖。这口水井解决了街上居民饮水之难,人们为感谢莫家,便将该街道称作“莫井街”,街道周边称为“莫井”。

老地名特色:

莫井的将军庙、衡攸驿道、月光塘传说,被人们美誉为“莫井三品”,彰显了莫井丰厚的历史文化意蕴。

位于衡东县吴集镇的莫井,大约形成于明朝初期。当时大量的北方居民迁居到衡东。其中,在界溪迁来了唐刘孙莫四大姓氏,他们插地为标,占地开荒,成为大户人家。四大家族并在界溪兴建祠堂,搭建铺面,慢慢形成了街道。后来,莫氏家族败落,仅剩下一口井没变卖。这口水井解决了街上居民的饮水之难,人们为感谢莫家,便将该街道称作“莫井街”,街道之外的地方则称为“莫井”。

莫井是块流金溢彩的宝地,盛产稻谷、油茶、竹木、药材,鱼肥猪壮,牛羊成群。地质勘探资料表明,莫井位于湘东富矿带上,既富含金、钨、铅、锌等高品质的金属矿,又有萤石、重晶石、花岗岩等非金属矿。莫井远近闻名的将军庙长年香火不断,逶迤曲折的衡攸驿道引来无数游客,传说挖塘打井砌坝作旧全在朦胧月色下完成的“月光塘”,是当地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清朝总兵建庙谢汉代名将

相关资料显示,将军庙为清朝一位名叫颜朝尧的总兵所建。据说颜朝尧为衡东莫井人氏,奉旨平息藩乱时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正当他想自杀以谢皇恩时,一天晚上有神人托梦于他,告诉他该如何打仗。第二天按梦中战术出击,大获全胜。皇上封他为西北侯,赏万两黄金。在班师回朝途中,颜朝尧遇一破败小庙,于是进庙燃香跪拜,抬头一看,庙内神像就是托梦教他作战的神人。一打听,原来庙中供奉的是汉代名将李广。看着荒茫地区的破败小庙,他决定在家乡莫井颜家湾重建将军大庙,并重塑将军金身,供后人祭拜。

新建大庙两进三横,一进为鼓室,二进分正殿和左右殿。一进大门上方有“将军庙”三字,铁画银钩,最为耀眼。正殿上方有一匾高悬,匾上“天上飞来”四字金光夺目。殿门两旁有一“北平”二字冠对(李广曾为右北平太守),殿内端坐李广将军塑像,目光如炬,不怒自威。左为财神殿,右为观音堂。

大庙前有宽阔的操坪,对面有座大戏台。戏台正中有竹丝编织的横匾,正面为“传文佈武”四字,右看为“龙吟北海”,左看为“虎啸南山”,一匾藏三联,变化真神奇,被誉为氵米   水沿岸第一戏台。

横匾两边嵌有“界溪将军”四字的两联:一联为“界分臧否两途,看此间得丧穷途,天地古今同一曲;溪漾波澜万顷,淘不尽功名富贵,王侯将相各千秋”。另一联是“将无作为,以假乱真,顷时现古今世界;军旅不前,弦歌迭奏,固国恃险阻山溪”。庙内有僧人长住,晨钟暮鼓,永奏太平。

1944年6月,日本侵略者沿粤汉铁路南下,衡山县城沦陷,县政府迁到莫井将军庙办公。7月,一队荷枪实弹的日本兵进攻将军庙,衡山县国民抗敌自卫队在将军庙南面马鞍山伏击敌人,日本兵伤死大半。能够在敌我势力悬殊的条件下取胜,大家纷纷表示,这是李广将军的庇佑。

文化大革命期间,将军庙内菩萨被砸,戏台拆除,三间空殿改作卫生诊所。之后,庙址又成为政府办公之地。改革开放后,当地人迫切希望重建将军庙,在有心人的奔走呼吁下,人们捐资捐物,将军庙重建工作启动。经多方考量,决定选址在界溪饭堆山顶。1991年底竣工落成。之后,又先后三次扩建,并在将军庙内增添了生活设施,还开辟了一条水泥登山道路,每年来此朝拜的各方香客络绎不绝。

莫井是衡攸驿道的必经之地

诸多的史料记载显示,历史上的莫井并不闭塞。从江西井冈山到南岳衡山,除水路走氵米 水外,还有一条陆路。这条陆路就是衡攸驿道。历史上,这是条重要的驿道,也称官道。虽然道路崎岖,逶迤曲折,但路面较为宽阔,可通八人大轿。驿道时常有人维护,清除路障,整理路基,方便人们行走。特别是山坡地段,还用石板铺就;涉水地段,则用石桥木桥架好。

据说,驿道旁的吴家湾有一颜姓财主,家境殷实,好善乐施。财主去世后,女主人继续慈善事业。为了给驿道较为难走的太平岭段山路铺上石板,她是一块石板一块银元雇请石匠们开山劈石铺路。

如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吴集镇的莫井曾是这条路的必经之地。从吴集街进入建新,过小溪后沿着长冲直入,经吴家湾(现江山村8组)后就到了岩背(现江山村9组),翻越岩背就是杨林地界,过杨林,入草市,越高塘就到了株洲攸县。

据当地人介绍,在这崇山峻岭中,原先居住着很多人家,每条冲,每条垅,都有名有姓,行路者好打听,居住者好交流。地名取得俗,但让人容易接受,但一般都是以当地有名植物来命名。如:虎骨垅、枞茅子垅、盘格子垅、豆箕垅、竹子垅、芭蕉垅等。此外,为了方便行人歇息,驿道上每隔五里设一亭,亭子设在山隘间。从莫井长冲起,往南走就有太平岭亭、河树亭、高垅亭、罗梅泽亭、枫仙庙亭。

太平岭亭,据说太平天国曾驻兵于山头,并在此建亭。该亭虽不大,但亭边有杂屋几间,设饭店于内,让远行之人取食方便。历史上以个人名字命名的亭子很少。而罗梅泽亭,据说是当时管理此片山林的看山人罗梅泽捐资建造,人们为感谢他,就以他的名字给亭子命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枫仙庙亭,既是庙又是亭,既可烧香拜佛,又可进亭歇脚喝茶。人们称之为“仙游天光山,山接神庙全宝地;客歇枫仙亭,亭连古枫尽参天”。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居住在驿道两旁的山民大多迁居山外,衡攸驿道昔日繁华已湮没在荒草丛中。

月夜“借”石砌塘坝

传说当年颜朝尧回到莫井颜家湾修建将军庙后,又在颜家湾建了一座颜家大院。颜家大院前后四进,左右五横,秦砖汉瓦,石门石礅,雕梁画栋,建筑非凡,但总感觉前面缺了点东西。

中国古代建筑讲究屋前要有聚水塘,祈愿财禄福寿延绵长。但颜家大院前既没有塘,也没有水。很快护院士兵挥锄动铲,当天夜里一口塘就挖好了,可是塘里没有水。于是,护院士兵又在水塘边挖了两口水井,不久井水喷涌而出。塘挖好了,水也有了,可在一栋非凡大气的大院前,塘坝全是泥巴的水塘与其格调完全不同。众人纷纷建议,塘坝必须要用麻石砌成,才能与大院匹配。

这时有人说,距颜家湾十里外的罗家大屋有一大堆石料。是夜,众多的能工巧匠、护院士兵齐出动,人抬马拉,天还没亮,塘坝就被石料装饰一新,此时井水也刚把水塘灌满。为了不让罗家大屋的人发现石料是被颜家“借来”砌塘坝,一位石匠提出了用菜麸碾碎撒入塘中。第二天清早,颜家人到塘坝边一看,上面长了一层厚厚的苔鲜,新石坝没有一点“新”的痕迹,看上去就是一座有些年代的老石坝。一个晚上,挖塘打井,砌坝作旧,全在朦胧月光下完成,人们后来将其称作月光塘。

月光塘建好后,又在塘边搭建了一个马厩,并安放数个拴马石墩,供前来拜望颜大人的达官贵人拴马之用。马在马厩里吃料,马粪掉入塘中,塘里鱼儿长得膘肥体壮。

如今,传说中的月光塘还在,井也在,拴马墩也在,但颜家大院已不复存在,只是可以零星地找到一些石门槛、石门墩,而月光塘的气派,只是停留在人们口口相传的传说中了。

■文/图  本报记者  胡建军  通讯员  王月华

责编:吴名慧

来源:衡阳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