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 2018-07-23 15:22:33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传新 通讯员 何穰
俗话说“夏养三伏,冬补三九 ”,随着“全民养生”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保健意识也越来愈浓厚。大暑时节更如何养生?7月23日,湖南省名中医、中医附二院主任医师肖国仕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醒大家,要注重健脾养胃,调养情志,同时把握“冬病夏治,夏补三伏”之原则。
出生于中医世家的肖国仕教授,从医六十余载,对眼科、内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等的许多疑难杂症,每能独辟蹊径,获得奇效,因而在业界享有盛名。如今肖老已至耄耋之年,仍然精神矍铄,待患如亲,谈及中医养生之道如数家珍。
酷暑时节,健脾养胃益健康
夏天人体消耗较大,需要加强脾的工作,才能不断从食物中吸收营养。肖老说,由于夏季人们嗜食冷饮和瓜果,或疏于注意饮食卫生,因此易损伤脾胃,门诊中胃肠病患者也日益增多。肖老特荐有护脾健胃之功的“养脾四法”供大家参考选用——
醒脾法:用生蒜泥10克,醋少许,饭前拌食,有醒脾健胃之功,可预防肠道疾病;也可用山楂条20克、生姜丝5 克拌食,有消食开胃之功;还可用香菜125 克、海蜇丝50 克、食盐糖醋少许拌食,有芳香开胃健脾之功。护脾法:选用各种药粥护脾胃,如莲子、白扁豆、薏米各50克;或银耳、绿豆各20 克,百合10克,糯米100 克;或山药、茯苓各50 克,粳米250 克炒焦煮粥食。健脾法:仰卧于床上,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用手掌旋转按摩腹部20 次。温脾法:夏天贪食生冷易寒积脾胃,影响消化功能,此时可用较厚的纱布袋,内装炒热的食盐100克,置于脐上3 横指处,有温中散寒止痛之功。
身心兼顾,谨防“情绪中暑”
夏天不单人们易出现各种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过于炎热的天气也容易使人情绪暴躁,出现“情绪中暑”。肖老说,闷热的天气还易引发心力衰竭等疾病,所以体弱人群最好随身携带药品,做好降暑工作。此外,情绪波动大就容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所以调摄精神,保持健康平和的心态对预防“情绪中暑”非常重要。
按照传统养生理论,若想身心健康,就必须调理阴阳五行,使其保持安和的状态。何谓安和状态呢?肖老说,所谓“安”就是要宁心、淡泊;所谓“和”就是调控情绪使其适度。当你焦躁不安时,可以试着用自己的手抚摩心口,对自己的心说上一声“平和,宁静”,这样能增强自我控制的力量,做到安之若素、平和从容。
此外,喜为心之志,而心之声为笑,适当笑笑可生发肺气,使肺吸入足量的“清气”,呼出废气,加快血液循环,达到气血调和之目的;可让肺气布散全身,使面部、胸部及四肢肌群得到充分放松,同时让肝气平和,从而消除焦躁抑郁,保持情绪稳定。
支招:炎夏谨记“养生秘诀”
中医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这酷暑难耐之际,如何养生保健最为适宜?肖老向大家介绍了根据其数十年从医及养生经验总结提炼出来的七条炎夏时节“养生秘诀”。
饮食求清淡。夏天往往食欲不振,要力求清淡,多食新鲜水果、蔬菜、瘦肉等。此外,将绿豆、菊花、金银花等煮汤或泡茶喝,可清热解毒。
睡眠求足量。应起居有常,适当晚睡早起,注意通风,还要有适时的午睡。
冷饮莫多吃。胃肠受到大量冷食的刺激,直接影响人体对营养的吸收。同时,可能导致胃肠痉挛,对寒凉体质及慢性疾病患者尤其不利。
瓜果勿过量。盛夏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瓜果虽美,食勿过量,食前先洗净或削皮,以防病从口入。
忌久坐木上。夏季木头含水分较多,会向外散发湿气,久坐可能诱发痔疮、风湿、关节炎等疾病。
夜晚不露宿。夜间气温下降,气温与体温之差渐增,易导致头痛、腹痛、关节不适、消化不良和腹泻等。
日出应防晒。外出尽量避免烈日当空的时段,若一定要外出,应做好防护工作,带上适量的开水以及防暑降温药品。
责编:曾璇
来源:湖南日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