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小巷丨衡阳九角巷:因有转弯抹角九处而得名,《弘报》曾在此创刊

  衡阳日报   2018-07-16 09:31:03

九角巷因有转弯抹角九处而得名

↑九角巷旁的高楼大厦

九角巷北连常胜东路

沿街的花坛十分醒目

九角巷的路牌

九角巷内的红砖房充满了历史沧桑感

九角巷内的修鞋铺

九角巷内的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艺术雕塑

■文\图 本报记者 翟 瑜

老地名来历:

因该巷及其西侧九角巷(或称小九角巷)均有转弯抹角九处,故名大、小九角巷。

老地名特色:

九角巷坐落于衡阳繁华商圈,南起人民路,北至常胜东路,长264米,宽8米。“文化大革命”中,改名为人民路一巷。1981年地名普查时仍恢复原名。如今,九角巷内商铺琳琅满目,充满了市井气息。

居住在故土的衡阳人对九角巷这条古老的小巷,充满着亲切而熟悉的感觉。巷内繁华,几家修鞋包的小铺就在九角巷与人民路交界的位置,假设你的鞋子包包坏了,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些小铺。修鞋包的师傅边认真干活,边与客人唠唠家常,聊聊见闻。

这里的市井生活,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地处繁华商圈的九角巷,就像一位习惯了喧嚣、热闹的老者,在岁月的长河里时时“易容”,令人不禁感叹:“时光易逝,珍惜当下”。如今,尽管古巷里少有历史的痕迹,但背后的沧桑,老一辈衡阳人无法忘却,在他们的口口相传之中永远散发着无法抵挡的魅力。

因有转弯抹角九处而得名

如果你从常胜东路,穿过九角巷,来到了人民路,你会发现九角巷并不像想像中的那般弯弯曲曲。而今,这条古巷笔直连通着常胜东路与人民路,两旁房屋林立。在《衡阳历史文化丛书》,却记载着九角巷是因有转弯抹角的九处而得名。这一点,在清宣统元年衡阳城区地图上得到了有力佐证。

地图上的九角巷,确有九处弯曲之处。“解放前,因该巷及其西侧九角巷(或称小九角巷)均有转弯抹角的九处,故名大、小九角巷。解放后,随着城市建设进程加快,这条古巷经历数次升级改造,加之周边房屋建筑增多,道路被拉通拉直,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丁民说。

记者从相关史料查阅获悉,明代时,该巷附近原有明朝桂王府,桂王即是明神宗第七子朱常瀛,他于公元1627年在衡阳就藩,于公元1645年病逝于广西梧州,他去世后先由其第三子安仁王袭位,也称“桂王”;不久,安仁王去世,由朱常瀛第四子朱由榔沿袭为桂王;这最后一个桂王即南永明帝,最终为吴三桂所杀。到清同治年间,兵部尚书彭玉麟殁后,清廷谥彭玉麟为“刚直”,并将“桂王府”赐为彭公祠。

1926年,卢瑞芳集资在九角巷附近兴建怡园,内设戏院、澡堂、旅馆。戏院为镜框式舞台,设大幕,观众厅设长条木座位。戏院请戏班或接待戏班、剧团演出,请画工画布景,请专人制盔头、服装、道具,此为衡阳第一座戏院。

清末、民国时,此巷附近为银行、当铺等金融业聚集地,同时也是最令衡阳人骄傲的是饮食文化圈,这里的餐饮业名店众多,见证着衡阳餐饮文化的兴衰发展,为衡阳人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弘报》曾在此创刊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古巷是组建城市的一部分,是一代又一代衡阳人守望的精神家园,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改造,巷内古建筑已经损毁,但老街的文化尚存,给人留下了无穷的遐思。

翻阅1998年的《衡阳市志》,记载着民国36年(1947年)12月,在九角巷内,《弘报》正式创刊,日出4开4版一张。发行人兼社长为邹仲刚,副社长为邹铁汉,直至民国38年(1949年)7、8月间终刊。

“《弘报》是衡阳市三青团的报纸。社长邹仲刚原是衡阳市三青团干事长。该报编辑部却始终是中共地下工作的掩护体;报纸的宣传也在“三青团报”的掩护下,向国民党‘投掷’一些‘匕首’。该报通过‘本报某地通讯’等形式,转登了不少外地新闻,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种种罪恶,并将新华社的一些重要电讯,换个标题在报纸上刊出,起到了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作用。”丁民向记者介绍《弘报》的来由。

衡阳名人姚尊也曾居住在九角巷内。记者查阅《衡阳市城北区志》得知,姚尊原名鹏图,字子仙,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考策论中秀才。三十一年(1905年)考入湖南师范馆学习。次年获官费留学日本,攻读师范,习植物专科。3年后学成回国,致力于女子教育事业。1909年在衡阳创立私立进修女子师范学校,同时兼任湖南南路优级师范学堂翻译、劝学所所长。民国时期,选为湖南省特别议会议员,任省立农业学校翻译。1919年,姚尊回衡阳继续开办进修女子师范学校。先后任三女师、三甲工、船山国学院、私立成章中学、咸益中学等学校教员,讲受国文、历史、地理、教育学等。他任过衡阳图书馆馆长、衡阳县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当选为衡阳市人民政府委员。他擅长诗书画,著作甚丰,翻译教育、博物、兽医学、农学书籍30多种,现在《皕甓斋诗文集》《皕甓斋集联》《皕甓斋题跋》《皕甓斋写意诗画纪念册》等存世。

“此外,衡阳市京剧团的后门位置就在九角巷。”丁民向记者讲叙。相关史料记载陶少滨是著名的京剧演员,祖籍江苏,生于湖北武汉,后移居境内九角巷。少时家境贫穷,于1928年拜大舞台演员小余三胜学唱京戏,工老生,曾先后到湖南、广西、云南、贵州等地演出,很受百姓欢迎。1952年10月加入衡阳团结京剧团,1953年10月任该剧团艺委会主任,1957年4月起任衡阳市京剧团团长。他的拿手戏有《徐策跑城》《空城计》《借东风》《将相和》等,1956年,在湖南省戏曲会演中,饰演孔明、鲁肃,荣获一等奖,1964年,在中南五省现代戏会演中,荣获三等奖,曾多次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

曾被政府授予“衡阳市文明卫生巷”称号

眼前的九角巷,楼房墙壁粉刷一新,水泥路干净整洁……刚买回早餐的85岁老人罗福生是市京剧团的一名退休职工,他感叹:“在九角巷内生活了56年,印象深刻的是卫生环境越来越美了,古巷的变化很大!”

记者所查阅的相关史料对此巷的卫生环境亦有记载:1986年11月8日,衡阳市人民政府授予中山北路为“衡阳市文明卫生街”,城北区的陕西巷、进步巷、马王巷、王家巷、谢家巷、朝晖巷、九角巷、牛角巷、赤帝巷、福德街、向阳路为“衡阳市文明卫生巷”。

时隔32年,九角巷的环境又一次发生了“蝶变”。“九角巷属于石鼓区人民街道向阳社区的管辖范围。向阳社区在实施‘三清三建’之前,九角巷路面破损、下水道堵塞,居民反映强烈。如今的九角巷经过数次改造升级,现全长264米,宽约8米。”据石鼓区人民街道向阳社区党总支书记谢俊芳介绍,为了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在石鼓区政府的支持下,社区实施“三清三建”工程,对九角巷及其支路进行改造,新修路面、下水道、污水井、雨水井,对支路的化粪池、下水道进行全面清理疏通,并新安装路灯,做到了“路平沟通灯亮”,九角巷面貌焕然一新。

责编:吴名慧

来源:衡阳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