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光隧道”,去看看那些已完成历史使命的“铺”

  潇湘晨报   2018-06-03 08:32:43

已完成历史使命的“铺”,幸好有470年的“樟树大神”记得

(5月24日,宁乡大成桥镇玉堂桥,清康熙年间重修的石桥,古时通过这座桥,到沩水边就是玉堂铺,现石桥已塌陷,玉堂铺也无踪影。组图/记者李林冬)

(说玉堂铺,就算宁乡本地人都以为在玉潭镇上。在大成桥镇仔细找寻才找到有关于玉堂的痕迹。)

(5月26日,长沙县唐田,原来的新安铺,当地人送来热茶。平江不肖生在《江湖奇侠传》里曾写到新安铺、唐田寺,现在新安铺的名字不存,只留下一棵古樟。)

(5月24日,宁乡菁华铺菁华桥,古驿道上的老桥,以前来往长沙与益阳都要经过此桥。)

(5月24日,宁乡菁华铺,路还在,其他遗迹已无存,过去一华里是益阳地界。)

(这是一根曾经用来铺设回龙铺老桥的麻石,如今被铺排在水塘里。)

(在回龙铺的万美桥上,地名专家夏时告诉我们这桥上曾断过一根石板。)

(宁乡回龙铺,古驿道上原有石桥,已毁,只留下铺名及一个码头。)

(5月26日,长沙县青山铺复古老街,有壁画还有酒旗(左图)以及“秀才井”。长岳古道的青山铺作为长沙县北路至平江第八铺,昔日繁华,今日已成安静的旅游景点。)

古长沙的驿道至明清时期已相当完备,伴着驿道延伸的驿铺也循着驿道体例“十里一铺,二十里一大铺,三十里设驿站”循序排列,它们以长沙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扩散。铺递裁撤后,这些驿铺越接近长沙,越消逝得彻底。

现在的“铺”常出现在原来的古驿道周边,它们以集镇、道路、街道、村庄或村民小组的形式被记忆下来。但大部分完成邮驿使命的铺已经在时空冲击之下销声匿迹。2014年,湖南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长沙市地名普查办试图打破被现代元素取代的“古驿道网络”,循着已有的“铺”地名,还原长沙古驿道,留住暂未走远的城市记忆。

五月末,在地名专家的带领下,我们试图穿越这些“时光隧道”,在仍有痕迹的“铺”中去窥探它们曾经的荣光。

文/本报记者 伍婷婷 实习生 张婷

[青山铺:长沙县至平江第八铺]

那口古井,曾是青山铺车来人往的见证

在青山铺,有太多情绪可以铺张。

作为长岳驿道古长沙县至平江的第八铺,它的前世今生都颇为精彩。长岳驿道这条130里路程的古驿道,从鸭子铺出发,过十里到白茅铺,再十里至石子铺,接下来依次经过茅塘铺、抹鞍铺、成林铺、新安铺,八十里至青山铺。紧接着过牛角铺、寨头铺、福临铺、丛林铺、竹沙铺到达平江界。自驿铺裁撤后,成林铺、新安铺、牛角铺、丛林铺现在连名字都未留下,便消失在了时光里。而夹杂在新安铺、牛角铺之间的青山铺不仅没有消失,它又以“青山铺老街”的方式呈现出来。

一个闷热的中午,走进青山铺,哒哒的马蹄声、急促的摇铃声远去,只见清一色的白墙瓦屋一线儿排开,入口处的招牌酒旗和墙体上的涂鸦,仿若两个世界。若不是一妇人提着水桶出门,我们还以为走错了地方。“这就是驿道上的青山铺,那口井就是标记。”随行的地名专家谢志宏介绍。这口被称为“秀才井”的古井位于驿道旁,它具体出现于何时,已没有人能说清,当地人只知道祖祖辈辈都饮用此井水。那时邮驿盛行,跑马的、推土车的、赶路的都会在井边停留片刻,喝口井水再前行。在当时,井是敞口四方井,不管旱季雨季,井水常年只齐井沿,不漫溢,不干涸。但它为何能成为驿铺留存的见证呢?按驿道体例,青山铺属于大铺。从长沙府经由青山铺的邮驿传输多为府与府之间骑马传递,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兵卒或来往官员途中的食宿、换马就在此进行。这口井便是他们的饮用水源。“这条路就是以前的驿道,当时石板铺就,大概两米宽,中间有块条石可过土车。这是最近的水源。”

这口井跟驿道和驿铺之间发生过多少故事已无从可知,但当地人却视它为珍宝。现在的古井四周用白色的大理石栏杆围住,井口也用一块圆形大理石覆盖,只在旁边设置两处摇柄便于取水。“这水有灵气,我们怕泥尘污染了它。”住在井旁的赵佩芝说,有人专门取这口井的井水送去检测,结果显示水中有很多矿物元素。在当地,大家称古井为“秀才井”,“老祖宗传下来说喝这口井的水,就会非常顺利。我们都是喝这里的井水长大,这条138米的街,出了18个老师”。但青山铺的这口古井名气不止于此。古时盛传,长沙县远近闻名的两样东西,一是麻林桥的豆腐,其二为青山铺的芽菜。青山桥的芽菜取这里的井水做成,脆嫩清爽。因古井水质甘美,一到周末,还有人拿着瓶和桶打水带到市区去。

但百年之前,作为驿铺的青山铺远不是一口井就能标识的。古时的驿铺不对外开放,它设置大多以三间房为标准,中间放一个桌子,两边是两间睡房,后面就有个小饭店,可以吃饭和住宿。但这条驿道上来来往往的路人太多,光平江生产洋纱的商人就往来不绝,于是驿铺周边适时出现了大规模集市。在邮驿制度存在时,这里曾有37户人家,商铺、作坊27家,涵盖餐饮、医药、手工业作坊、传统日用品制作等。其中,当年最具特色的“童氏喉医”,三代传承,影响最大;“进康儿科”也闻名乡里;还有玉华理发、王家鞋店、杨永兴铜铺、范胖子染坊、连升霖饭铺、茂恒(经营南杂、药店、日杂等)、袁家饭铺等依次排开,无比兴盛。那时的青山铺的黄篾垫子,光滑平整,篾细工精,还曾参与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优质产品荣誉。“青山铺以前可繁华了,做伞的、开饭店的、打铁的、开粮油店和医院也都比比皆是。”赵佩芝说她邻居家开铁铺,祖宗三代都是铁匠,对面姓彭的也是铁匠,隔壁则是伞铺。

但随着驿铺的取缔,青山铺也未能逃脱衰败命运。在土地改革后,大量集镇人口回归种田。1956年公私合营运动中,部分商业人员归口供销社系统。1958年,捞青公路建设使得道路位移,青山铺老街日渐衰微。如今老街轮廊虽仍依稀可辨,古井尚存,但商铺全无,仅为一个村民集中居住地。而今,这条曾经的青山铺老街成为长沙县美丽乡村示范点,还保留了童氏喉科、青山老酒两家老字号店铺。

[新安铺:长沙至平江第七铺]

仿若飞马扬鞭的邮驿岁月未曾在此

在新安铺,仿若飞马扬鞭的邮驿岁月未曾在此发生。

作为古长沙县至平江第七铺,它的匿迹似有情有可原的意味。因为太不起眼了。跟其他小的急递铺一样,它在完成使命后直接归于历史。但相较于其他小驿铺,它稍显幸运,因为仍有“见证者”留存。

从长沙出发,上京港澳高速,再进入107国道,穿过闹市,进入乡野,原来的新安铺范围才进入视野。此刻,微风吹过,属于乡间的清新气息传来。新安铺就如田间刚长正的秧苗,一阵风过,又东倒西歪。根据乾隆《长沙府志》载,它是长岳古道上的驿铺,南接成林铺,北连青山铺。如今并没有任何跟新安铺有关的地名留存。地名普查的专家们也拿着古地图,根据驿道体例,按十里一铺找寻。“它属于如今的安沙镇范围。”谢志宏说,他们当初找新安铺时,经过无数趟,仍未找到确切地方。好在,要放弃时,一些文字又提供了线索,“安沙为长岳古道之驿站”。这又提示它可能就在今安沙镇一带。“时间越久,这些消失的地名变得愈加扑朔迷离。”谢志宏说。长岳古道是沿着溪流修驿道设驿铺的,属于长沙境内的这13个驿铺几乎都在溪流边。“有水的地方更为便利,它可根据原有的河基来修路,省时省力。”根据长岳驿道的些许特质,再加之原来“新安大屋”所在,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记得,新安铺的位置大致就在现在的唐田寺旁,它的地标就是那棵大樟树。

它太不起眼了。往南十里有茅塘铺,往北十里又是青山铺,夹杂在两个商业较为繁盛的大铺之间,它常常被忽略。据传,茅塘铺有一饭铺老板厨艺高超,服务热情周到,人又长得帅气。从长沙出发,距此铺路近者就慢吞吞移步此店,距此铺路远者则急匆匆赶往那里,因此当地有“早也茅塘铺,夜也铺茅塘”之说。当时的茅塘铺是进入长沙市区最适合的歇宿地点。而去往平江的路人则赶往青山铺留宿,所以,新安铺的地位颇为尴尬。也正因为如此,甚少有人关注到它。

十分凑巧的是,平江不肖生向恺然写《江湖奇侠传》时,就提及了这里的唐田寺,还提及新安铺旁的苦足坳。“从长沙小吴门出发……一过苦足坳远远就能看到宝塔……”

“这里有一处小地名叫苦足坳,旧时平江发展洋纱,时常有人推着洋纱车往来驿道。这车很重,推车的人要耗费很多精力才能经过,因此得名。”谢志宏说,随着时空变迁,“苦足坳”也被叫成“苦竹坳”,完全变味了。向恺然提及的宝塔已经不在了,但是唐田寺在毁坏之后,很长时间被用作供销社。那时在庙里设仓库,存储东西。供销社体制改革后,有人将此处买下来,建了如今的唐田寺。寺庙已经完全没有以前的神韵,现在,只有64岁的黄顺华在这里守着。

但是被当地人供奉为“樟树大神”的樟树还在,它已经有470年了。当年驿道驿铺上的过往唯有它是见证者。“樟树能留下,应该得益于当时它是对着庙生长的,有灵性。”新安铺取消后,这里曾为唐田的公所所在,也曾发展起一个集镇,但这几年乡镇合并,原来的公所已不存在,这条街也逐渐萧条。那天,我们经过,集镇上只有零星几个人。而“樟树大神”已经有人放置了一尊菩萨石像,旁边还有未燃尽的香火。

[菁华铺:宁乡至益阳第二铺]

有边界贸易的菁华铺,还有座古菁华桥

百余年时光,菁华铺的衰落是显而易见的。

这是宁乡市去往益阳的第二铺,按驿道里程规制,是大铺。它跟益阳相距仅一华里,故而此地成为了两地的边贸场所。在这里,关于铺递的邮传功能暂无痕迹,但因驿铺带来繁华的合面街、香火旺盛的关圣庙等,当地人还能说出大概。

初夏中午,从319国道旁的菁华铺乡进入古菁华铺,一公里的路程,依次从喧嚣走入沉寂。我们沿着散碎的线索,在已铺满水泥的乡间小路上寻找当年的蛛丝马迹。古时从宁乡去往益阳的驿道,在进入菁华铺的池塘边被一条水泥路截断。去往县城方向的田野里遗落着驿道的条石,而去往益阳的合面铺则已被一栋栋乡村小别墅取代。小别墅沿路而建,恰如当年紧邻驿铺而建的合面街。所以,一走进这里,问及“菁华铺”,热情的当地人便从自家的屋舍开始介绍当时的繁华。

一切从界碑牌说起。经由菁华铺的古驿道是常德通往长沙的交通干道,岔路还可以通往煤炭坝。古菁华铺以王家山界碑牌为界(大概在如今土地庙附近),分上铺和下铺。上铺有界碑塘,沿塘基有茶亭,往来益阳与长沙的路人多在此处乘凉歇息。下铺则是商业集散地,延绵三华里。

“我家正住界碑坊下方,是一家杂货铺。”74岁的胡章保说。当年他父亲就是走驿道去县城进货。他们家做烟卷买卖,每天天没亮就要起床卷烟。他家对面是饭铺,这个饭铺因为有专门的牛栏可以关牛马,生意异常火爆,到后来它还发展成伙铺,可供行人常住。界碑坊的往上至池塘边,有七八家店铺,药铺、商铺居多,往下,饭铺、伙铺、肉铺、豆腐铺等居多,一直延伸至靠近益阳边界,“界碑坊下边应该有十多家店铺,两家豆腐铺,五六家饭铺,我还记得最后一铺是药铺”。

古菁华铺有自己独特的“市”。民国《宁乡县志》曾记载:“自治城行二十里,有菁华铺,宁邑间要市。清康熙间,惟有小贸,其后商店渐增,近多衰矣。”那时候,益阳和宁乡的农产品集市就在这条合面街进行。到清光绪二年,古道铺上石板,街市繁华更甚。特别每年农历八月初一至十五,合面街里的武圣殿举行庙会,四面八方的人都会赶来。“这是一个两进的庙,靠着菁华铺街道尾端,前供奉关公,后供奉观音。”古菁华铺还存在的时候,武圣殿有大戏台,举办庙会时,大戏一唱就是半个月。为了防止秋天田地干旱,影响稻米收成,庙会期间还会“抬菩萨”。那段时间,这个驿铺周围各种特色产品环绕,南货店里的珍藏、菁华铺周边特制的油粑粑及一些油炸食品,还有益阳那边的特色美食都在这里集散。这个庙会约定俗成,谁也不知道到底在庆祝什么,但在那个物质匮乏缺少娱乐的年代,这样一场盛会也为枯燥的驿道增添了些许热闹。但这样的热闹随着驿铺的取消,渐渐消失。到1958年,驿道失去干道的交通功能,合面街再无喧嚣。

但穿过界碑塘往县城方向,又是另一个“世界”。在驿铺无踪影可寻时,田野的小道上零碎散落着驿道的条石,不远处一座单拱石桥立在茅草丛中,当地称之为“菁华桥”。该桥桥面不宽,两边均为麻石,中间条石拼成。“桥面的样式就是原先古驿道的样式”。随行的地名专家夏时介绍。拨开茅草,这座“菁华桥”上还有很深的车辙印痕,显然,在古时,这条驿道车来人往。嘉庆《宁乡县志》记载:河斗、菁华二桥,经先后几任县令安排,令七、八、九区粮户捐资修整,以加速邮传,方便行旅。嘉庆初年,知县樊于礼还为此立碑,以示重视。

庆幸的是,虽然菁华铺已不再,但以它命名的地名成了当地重要地标。在它周围,还能从一些散落的残迹中找寻曾经的样子。

[回龙铺:宁乡至安化第三铺]

有瓦屋的回龙铺,跟别处不一样

为什么从古长沙县和善化县始发的驿道上,72个驿铺,宁乡境内占据22铺,且大多都有迹可循?在宁乡至安化第三铺回龙铺中,似乎能找到些许答案。

驿铺的蛛丝马迹在回龙铺周围就像一堆碎玻璃,偶然闪光处,就能带出惊喜。古驿道从宁乡至安化有170华里的里程,过冷水铺、赤土铺、回龙铺、晴峰铺、玉堂铺、石子铺、双凫铺、茅栗铺、长桥铺、土岗铺、黄材铺,由姜公桥过沩水,沿绢水河西南而上,进入芭蕉铺、迎水铺、新开铺、西陆铺、扶冲铺,过司徒铺进入安化。作为西路第三铺,它又属大铺,在前后数铺中,只有它盖有瓦屋。在当时茅草屋盛行的驿道上,回龙铺的瓦屋尤为特别。

五月底进入回龙铺,洋泉河旁的居民屋门口晒谷坪里晒满了大蒜,家家户户房前都有几盆开花的盆景。沿着洋泉河找寻回龙铺的瓦屋,遗憾的是,原来驿道的遗址上,道路两旁都是一栋栋的两层水泥房,再无瓦屋踪迹。地名专家夏时是土生土长的回龙铺人,他从祖辈口中得知,回龙铺是个富裕的地方,在那时有瓦屋说明当地经济发展很好。古人居住条件大多简陋,茅草屋是普通老百姓建房标准,而瓦屋比驿铺和普通饭铺大得多,屋内功能齐全,一般接待的是视察民情或外出办公的官员,或者是有钱的商人。“在回龙铺,老一辈记忆中有三栋瓦屋,现在已无人知晓它曾经所在的位置了。”

回龙铺的原址在回龙村一组。这里的水泥路还沿用驿道的规制,两旁的房屋整齐划一。在这里,大多闭门闭户,鲜少见人出行。旧时,这条银带般的洋泉河将回龙铺分割成上下铺,太学生周锡琮路过此地,曾在《回龙铺道中作》中将洋泉河分割的回龙铺做了特写:“两岸横连当道店,一街中跨过溪桥。回龙地脉清如水,十里洋泉响似潮。”那时,驿道上行人络绎不绝,回龙铺上下铺的商贸也异常繁华。“很多外地人来做生意,后来在此扎根,所以我们这里的姓氏较杂。”住在下回龙铺的付稻秋介绍,他家的房子所在地是下铺的最后一间商铺,卖南货,也是从别处搬来的。“这里土生土长的是谢氏,以前驿道还在时,洋泉河上的桥都是他们操心维护的。”一条河将商业也分隔得恰到好处,下铺做生意的、卖南北货的就有几十家店铺,比上铺多。上铺也有商业,但没这么发达,所以道路铺设都有区别,上铺道路鹅卵石为主,石板路只铺设一半,而下铺发展成“合面街”,道路更好些。但今日看来,上下铺的情形似乎有点反差。

驿铺还在时,回龙铺上热闹的地方要数街旁的各种庙宇了。在那时,驿道旁的回龙铺有灵官庙、武圣庙、观音庙,颇具规模。这些庙宇里有戏台、土坪等,非常热闹。其中灵官庙香火最盛,它建于清嘉庆年间,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都是这个地方的文化娱乐集中地,经常有本土和外地的戏班在此上演花鼓戏和大戏。尤其是每年农历九月二十八日庙会,南来北往的商人在这里歇脚,赶来看戏的外地人在这里集聚,时常将回龙铺围得水泄不通。灵官庙在驿铺取消后还活跃了很长时间,但它终究抵不过岁月变迁,这座见证回龙铺繁华的庙宇也被损毁。如今,便在原先灵官庙的原址上复建,但走进其中,庙墙有现代化的瓷砖瓦片装饰,戏台较为新颖。从灵官庙出来,道路仍然笔直,似乎还能看出当年的影子。夏时记得小时候,因为这条路太直,父辈们把路称为“直肠子”。

“回龙铺留下的痕迹还有桥。”出灵官庙,沿着台阶下到洋泉河,夏时从爬满田螺的丝草中找出几块铺桥麻石,那里曾是联通上下回龙铺的老桥残迹。赶考求学、贸易往来者都需经过这座石桥,再上驿道走向它处。雍正年间谢氏为了往来过客行道方便,又加以重修,并在旁边立碑为记。这座回龙铺桥也算是驿铺兴衰的见证。只是,旧石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毁。

而出回龙铺正街不远处,还有一座保存较好的石桥,当地人称万美桥。这个桥跟回龙铺相接,由三块长条麻石铺成桥面,现今仍牢固。只是它虽在路边,但湮没在荒草丛中,周边树木高耸遮天蔽日,若非当地人,很难发现它。“以前这里有四根石板,后来断了一根,现在只剩下三根了。”住在旁边的袁秀群老人告诉我们,以前过石桥后的道路就是她家所在地。在他们这里,还流传陶澍过桥的故事。“陶澍经过万美桥不小心摔了一跤,当时很晚了,他没打扰人家,就直接在桥边的茅草亭睡了一晚。”这些故事仍在当地传颂,只是这些过往早已成云烟,若不是还有“回龙铺”这个地名,恐怕这些古迹再难跟其有所关联。

[玉堂铺:宁乡至安化第五铺]

如今只知吃口味蛇,不知有玉堂铺

驿铺的消失看似有规律可循,实则又无规律。

都说越接近城市,越接近经济发达地区,“铺”的消逝越彻底。玉堂铺却相反,虽然处于乡村,曾是有名的水陆两用驿铺,如今只留下一座坍塌的石桥,连名字都未留下。

现在的玉堂铺在宁乡大成桥所在地,这里因有宁乡最有名的口味蛇馆,而名气很大。但进入其中,问及“玉堂铺”,大多摆摆手表示未曾听说。有趣的是,提及那座残破的玉堂桥,很多热心的村民却知晓。作为宁乡去往安化的第五铺,这里曾留下很多跟驿道驿铺有关的故事。

玉堂铺原名仙水铺,据说因有天子龙脉水流经此地而得名。由寻峰铺往西南方向数里便见玉堂水,玉堂水源自县北,经喻家坳、大成桥南来,在玉堂桥东南一里左右汇入沩江。水上建有石桥,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春夏之交,状元易祓回乡丁忧,驻此濯缨,乡人建玉堂坊,因以玉堂命水名和桥名,大概玉堂铺也因此得名。

玉堂铺现在唯一的留存就是这座三墩石桥。在当地人带领下,我们找到该桥,它在一座硕大的别墅旁,尽显沧桑。三个石墩两个保存较完好,最后一截石墩,在2017年的洪水冲击异位,每个石墩之间分别由三根条石拼成。如今走上去,仍牢不可破。“玉堂古桥有9墩10搭,全长88米,桥面由三条6米长、40公分宽的花岗岩条石砌成。”地名专家夏时介绍,这座桥的桥墩是当地石灰石凿成方砖护砌的,非常稳固,曾号称“宁乡桥王”。而如今我们站在桥头处,透过残缺的石桥,依稀还能看到“桥王”的伟岸。仔细找寻,还能透过风化的石头看到石刻的蜈蚣。当地人告知,这是用来镇水、治水,防止水患的水蜈蚣。麻着胆子上桥,走到一块四方坪,像是之前的桥亭,但仅从残留的印迹推测,很难想象它当时是何模样。

以前的玉堂桥是历代乡贤主持修造的。据康熙《宁乡县志》载:“(玉堂桥)县南五十里,里民孙玉球、玉琏石甃之,久圮。今邑人胡衷愉倡众捐资重甃。”又云:“康熙间,贡生朱成点独力重修,费六百金。”同治《宁乡县志》亦载:“戊戌(1838),成点裔补修,费五百余金。”《访册》载:“民国丁卯(1927),点裔三修,以遗产二都大石窟一处采石煅灰为补修费。”现在在别墅围墙边,还能找到“康熙三十二年”重修的碑记。之所以如此重视此桥,大概在邮驿盛行时,这里是必经之处。

玉堂铺是个水马驿,在宋代,60华里置一驿站,负责递送使客、飞报军务、转运军急物资。那时全国平均每县只有2至3个驿站,宁乡至安化驿路上就设置了玉堂铺和青羊铺(黄材铺)两处驿站,所以这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快递物流点”。这里也有十里一铺的“急递铺”,但它只管公文递送,要求安全、快捷,虽然道路全合,但二者各司其职。当年易祓回乡丁忧过桥后,进入玉堂铺食宿一晚,第二天再赶路到达巷子口,也在情理之中。他亲自濯缨饮马,可能随从奏报皇上,待他丁忧结束,回京复职,新皇帝宋宁宗为其亲笔题写“濯缨碑”三字赏赐。据《玉堂铺易氏支祠家谱》载称:当年皇上手迹由地方官镌刻石碑立于桥头,并另有碑石刻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碑。

过玉堂桥后,就到达真正的玉堂铺所在地。它在沩江边上,有驿铺设置时,这里也形成一个商业集市,沿着驿道发展成合面街,商铺林立。或许因为水驿和陆驿的同时取缔,这里比别处消失得更快。再加上农村建设,周边的乡村合并,原来有玉堂铺名的村也被称之为“玉兴村”了。但这座古桥的留存,似乎仍在提醒人们,那段属于“玉堂铺”的时光还未走远。

责编:吴名慧

来源:潇湘晨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