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 2018-05-20 07:33:31
▲侗家酸鱼,时光传承。
▲外婆的手艺,锦色衣裳。
这个春末夏初,我秘密潜入湘西南“三省坡”的边地——独坡乡、牙屯堡镇。因而,一个异乡人,被陌生的侗族乡亲瞬间接纳;因而,这些文字有了秘境意义上的“侗”味和光亮。文、图/戴明浩
从牙屯堡到独坡,侗女唱山歌,侗家汉听山歌
摊开地图,找到湖南西南、贵州东南、广西北部,这三省(区)会接之地,你看到了“三省坡”,还有独坡乡,独坡乡北边是牙屯堡镇。你琢磨“牙屯堡”可能和古代屯兵有过关联?恭喜,答案正确。历史上的通道县,曾经作为楚越分界的走廊,号称“南楚极地”“百越襟喉”。牙屯堡,便坐拥在这条要道之上。
湘桂黔交界之处的“雄关”,流传着两位年轻的恋人双双殉情的传说。此后,每年谷雨前三天的“大戊”之日,湘桂黔边区的男女青年,云集大戊梁,歌舞和之,爱恋涌起。我登上牙屯堡镇的龙门山,戊戌之年的歌会现场,数万歌者欢腾过的痕迹尚在。
往哪儿感受侗乡?蹲在牙屯堡街头的侗家女,她对着手机在唱山歌,沉浸在会心的安静里;我赶往牙屯堡北部的枫香大寨,两面环水的古寨通过两座桥连接外界,侗家特有的寨门紧锁住村子的要道。还是往南吧,往牙屯堡的西南方向行走,赶去独坡乡。在古伦村一处水田,干农活的侗家汉子正收割油菜,竹竿挂着的小音箱里播放着山歌……
“独坡八寨”的牌楼,矗立于此去路上的山坳间。八寨分别为独坡、坎寨、木瓜、金坑、骆团、地坪、上岩、虾团八个村寨,据当地人介绍,金坑村所在海拔最高。侗人聚族而居,一个村寨少则有一百多户,多的可达四五百户,可称大寨。“云贵高原的东缘、越城岭、雪峰山过渡地带”那云雾苍苍的湘桂黔交叉山地之上,被侗家风雨桥、鼓楼、寨门装扮的一个又一个侗寨,遇到,必惊喜;走进,必心跳。迎面而来的侗人,投你微微一笑。
湘桂黔交界的盛宴,品尝用时光入味的酸鱼、酸肉
行走侗乡四天,巧遇两场湘西南盛宴。装成一个“远方来客”,和进进出出宾客打过招呼。期待,几百人开怀畅饮的时刻;期待,侗人摆出精制大菜。
独坡乡金坑村,杨姓为主的大寨,全寨有两千多人口,四百多户人家。这一天,全村的人们脸上满是欢喜,他们也等着村民杨礼怀为孙儿大办满月酒,预备了近六十桌。酒宴的准备工作漫长,几年前就开始:一头猪已喂至五百多斤、秘制的侗家酸鱼也藏了两年多,还有精制的米酒……侗家人如此看重一个孩子的降临:满月酒宴、周岁酒宴,年轻妈妈带满月的孩子回到娘家,还会大操大办。对于一座村寨来说,人丁兴旺是多么大的喜事。
侗人的房屋,多依地形呈层层叠叠的布局。许多侗家人会在主屋边上辟一处便于办大厨的场地,置上两三口大铁锅。待到操办酒宴的时辰到来,寨中擅长厨艺的数名大厨忙碌于此,侗家一楼是切菜洗菜的人。不会请外面的厨师,一切,只按照侗家口味来浓情加工。那个味道,传承千年,譬如一道“黄豆炒家猪肉”,两口大锅,两名厨师,你来我往,翻炒的手法煞是狂放。
一路上都是来吃酒的人们,侗家的大嫂们挑着糯米来了。侗人,对糯米有特别的感情,送人家糯米也是特别的心意。同样热心的场合,是在牙屯堡镇枫香大寨,淳朴的龙大叔追着我,留下和他们吃饭。当天中午,他家举办了孙儿周岁酒宴,晚餐是同族人的聚会,却欢迎我这个陌生人加入。
传说一样的侗家酸鱼、酸肉,表面沾满辣椒粉,红得煞是绚丽。酸鱼,侗族人的第一美味,就像你赞美自己钟爱的故乡美味。此道大餐,用时光入味,越陈越好,腌制四五年的酸鱼,侗人说起的时候,可能早已口水吞咽。把你当贵客了,你才能品得他们的珍品。通道的埋头鲤,你要记住。
风中锦衣,背带上吉祥图案,都是外婆为孩子祈福的护身符
牙屯堡,焦柳铁路停靠一个小镇的小火车站,有五列绿皮火车停靠于此。
通道县城并不通火车,反倒牙屯堡镇有绿皮火车来去如风。那绿色长龙穿过许多隧道而来,或许来自成都,或者来自四川广元,开往深圳。雄关、牙屯堡、侗乡……戴着头帕的侗家女,由湘西南扩展开来,翻过“三省坡”,下到广西三江,或贵州的黎平,“湘桂黔”边界的侗区,实在是太过于宽广。
在独坡乡的金坑大山上,见到一位年轻的侗家母亲,用背带背了年幼的孩子,还有两三岁的孩子,奔跑于风中。所有的侗家儿童,主要是幼儿,打“三朝”的时候,孩子的外婆一定会送上亲手编织的绣龙背带、童帽、口水兜,还有多款童衣。尤其是那童衣,简直是锦绣满身,灿烂如霞。流水线生产的童装,在侗乡是不受欢迎的。一条背带,由绑带、风兜和背垫组成,上面饰有蝴蝶纹、太阳纹、百花纹等吉祥图案。那是外婆为孩子祈福的护身符。
孩子的外婆就在一旁,见我好奇,她有点不好意思,“这个还不是最好的手艺”。仔细询问,无论是牙屯堡镇,还是独坡乡,几乎家家都有纺车。精美的侗锦需要纺车,那是很细心的活计,织锦、贴花、绣花、挑花四种工艺,均为侗人运用到服饰纹样的制作当中。
看到所有的侗乡儿童,都有不一样的衣裳,那千针万线织出的锦衣。古老的纹理,连接着侗族的秘密,我相信,一千年的今天,还是此刻眼见的童帽,随着一千年前那阵山风,奔跑。“三省坡”及其周边的侗乡,侗娃娃的身上,流淌着“高尚、优雅、细腻、素朴”的基因。然后,他们就长大了。
责编:田甜
来源:潇湘晨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