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与湘西大开发

  湘西网   2018-02-02 09:52:37

提到湘西大开发,不能不提到宋代的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王安石变法,励精图治,“皇帝方用兵以威四夷”,在蛮夷地区推行“开边拓土”政策,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由此可见,“开边拓土”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其中在西南的主要行动就是湘西大开发,即所谓“开边湖南”。

湖南西部历史上为少数民族聚居区,主要有梅山蛮,梅山蛮地主要包括今新化、安化两县,有盘瓠种,盘瓠种乃今土家族、苗族、侗族先民,聚居于今沅江北部支流酉水,合称两江地区。唐虞为要服,楚庄既霸,遂服于楚。秦昭王时白起伐楚,略取蛮夷,置黔中郡,汉改为武陵。后汉建武中,蛮区出现骚乱,朝廷遣伏波将军马援等至临沅击破之,渠帅饥困乞降。历晋、宋、齐、梁、陈,或叛或服。隋置辰州,唐置锦州、溪州、巫州、叙州,皆其地也。唐末藩镇割据,蛮酋分据其地,自署为刺史,不接受中央王朝的统治,他们之间时常发生冲突。因此宋神宗认为在那里设立州、县政府,“非贪其土地,但欲弭患耳”。王安石也认为:“非但弭患,使两江生灵得比内地,不相残杀。”熙宁五年闰五月(公元1072年),王安石任命章惇为荆湖南、北路察访,以察访荆湖北路农田水利、常平等事为名负责对湖南南、北江蛮和梅山蛮地区的经略,以维护这两个地区的稳定。梅山蛮地与两江地区属于今大湘西。

章惇(1035—1105),字子厚,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熙宁二年(1069)二月,王安石出任副相(参知政事),进行变法改革,设制置三司条例司,章惇任编修三司条例官,他的很多改革建议都得到神宗的采纳,成为改革派的重要成员。同年四年三月,奉命相度渝州(今重庆)夷事并相度夔州路(渝州属本路)差役事务,有长期从事民族地区工作的经验。 章惇在湘西大开发中认真贯彻落实王安石变法的意图,采取武力与推恩两种方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置州县等行政机构。章惇于1027年7月派兵进攻梅山蛮地,打败势力最大的梅山瑶族苏氏,战事到11月结束。神宗下诏开梅山,“授冠带、画田亩、列乡里”,籍民户,以其地建新化县,隶邵州,后又分置安化县,隶潭州,从而使原来的“峒民”变成封建国家的编户省民。章惇又经略湘西“南、北江蛮”,采取征讨和“推恩”两种政策,公元1073年招降富州置镇江寨(今芷江东),招降峡州蛮舒氏置安江寨(今黔阳县),又引军叙州,攻破懿州,击败各反抗开边的蛮族势力,公元1074年置沅州和诚州,四月,设置卢阳县(沅州州治,今芷江),后又设黔阳县(今洪江市西北黔城)、麻阳县(今麻阳西南)。章惇回朝以后,又陆续在上述区域设置一些县、镇、寨等。章惇开发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三年,招降少数民族首领数十人,设四十余州、四府。又建设自广西融江至湖南诚州的道路,增置浔江等军事堡垒。

二是鼓励农耕。在梅山地区,政府“给牛贷种使开垦,植桑植稻输缗钱””(章惇《开梅山》诗);在沅州,政府实行屯田,鼓励外地民迁入蛮地经营田土,如“分道路甚至地里远近并附入州县图籍。令县邑城寨,常切开广,于新城地买官田,及许庶民置田。”调配土地的情势为,“峒丁皆计口给田,多寡阔狭,疆畔井台,擅鬻者有禁,私易者有罚。”不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得到官田的峒丁,“每丁岁纳三斗三升,谓之身丁米。” 使这些地区原始的刀耕火种经济走上了以牛耕农业为基础的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道路。章惇1072年在《开梅山》诗中写道:“人家迤逦见板屋,火耕硗确多畲田”,正是对当时新化苗、瑶等民族刀耕火种生产方式的真实写照。新化王化以后,随着“给牛贷种使开垦,植桑种稻输缗钱”政策的推动和大量汉民的迁入,山区耕地面积大幅飙升,山地稻作农业得到空前发展。南宋邵州招讨使奉朝瑞奉命于绍熙4年(1193)到奉家山平蛮,大小数十战,降服36峒之后,劝谕部、族人等,择江东(今属淑浦县)、坪下、锡溪而居,曰:“天下大乱,此地无忧,天下大旱,此地有收。” 可以看出当时湘西地区稻作农业得到大面积推广,章惇功不可没。

三是建立商品交易场所。根据《宋会要辑稿》“置博易务,通诸蛮之有无”的记载可知,博易场是宋时官办的专门与少数民族交易的市场,官方组织盐、粮食等货物,换取少数民族地区的特产,源自王安石的均输法。章惇在这三个地区广泛设置博易场,使之成为成为少数民族与汉族互市的重要场所。如宋熙宁年间便“设茶场于资(水)上,置专官戍守”,并办有专以米盐布换茶的官市,即博易场。

四是发展教育。政府在这三个地区建立学校,教化“蛮民”。章惇《开梅山》诗云:“不持寸刃得地一千里,王道荡荡尧为天。大开庠序明礼教,抚柔新俗威无穷。”大力发展教育,是章惇湘西大开发取得成功的关键,兵不血刃就为宋王室得地一千里。这也是他最为得意的。

五是在当时王化条件不成熟的地区完善原有的土司制度。《宋史.南蛮西南诸峒传》:“章惇辈数用兵以征不服,而南江诚、徽、梅山诸蛮,遂复为王土,独北江因仍未革。”章惇在北江地区完善原有的土司制度。章惇经制南、北江,湖北提点刑狱李平招纳誓下州(永顺司前身)首领彭师晏,峒蛮张景谓、彭德儒、向永胜、覃文猛、覃彦霸各以其地归宋王朝版籍,彭师晏向章惇投降。宋哲宗诏修筑下溪州城,并置砦于茶滩南岸,赐新城名会溪,新砦名黔安,戍以兵,隶辰州,出租赋如汉民。遣师晏诣阙,授礼宾副使、京东州都监,官其下六十有四人。保靖蛮首彭云从拜会章惇,表示愿效犬马之劳。章惇对他十分热情,与他商量讨伐叛乱事宜。因为他功勋卓著,宋哲宗特下诏书进行表彰,授予他武安将军、安抚使守溪州,所辖地赐名保靖州。有了这些少数民族的配合,章惇工作得心应手,两江地区很快安定下来。

六是轻徭薄赋。章惇在大湘西开发过程中,对于得到官田的峒丁,“每丁岁纳三斗三升,谓之身丁米。” 又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神宗熙宁七年(1074)“省地熟蛮纳二税役钱。”这当是内属日久,农业出产程度较高的熟蛮所缴纳的赋税。直到南宋时代,蛮夷仍以交纳身丁米为主。如《宋史•蛮夷二》记载: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八月,“诏平溪峒通商盐米价,听民便,毋相抑配,其地人岁输身丁米,务平收,无取羡余及折输钱,违者论罪。”熟蛮在所居州县服徭役,1086年,“荆湖北路转运司言:沅、诚二州今既免职役法,若遽依内地差徭,恐新附蛮人,难从一律。请沅、诚州募役仍然,俟新附之人日久驯习即视辰州例差徭。从之。” 可见新内属的熟蛮的差徭要比内地的差徭轻。从史书记载看,在缘边州县屯守军队中有由熟蛮组成的土军、义军,如“辰州土丁三千,自建沅州,分在逐州屯守。” 土军和义军重要用于防备蛮夷的寇抄,以及深入蛮夷地区作战。宋人认为,在蛮夷地区“欲行伺攻讨,必用土兵,舍此而欲以中国兵敌之,虽多无益”。

章惇在开发梅山、两江地区期间,官职不断升迁,累迁兼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判军器监等职。熙宁九年十月,荆湖北湖两江地区的辰州(今湖南沅陵)、沅州的少数民族发生骚乱,于是又改任章惇为荆湖北路首府荆南(今湖北江陵)知府兼提举本路兵马巡检,并诏令章惇亲自前往辰州、沅州,进行“安抚叛蛮”,章惇“受命即倍道疾驰,道中坠马伤足”,因故未能成行。元丰五年四月下旬,开始实行新官制,章惇被召任门下侍郎,为副相之首。

北宋“开边湖南”促进了大湘西民族的融合,维护了大湘西社会稳定,促进了大湘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此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给予了高度评价:章惇经制湖北蛮夷,“澧沅辰靖之间,蛮不内扰,迄今为文治之邑,与湖湘诸郡县相齿,则其功又岂可没乎?”

责编:朱晓华

来源:湘西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