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 2017-12-02 11:20:11

1910年,长春巷天主堂。 1906年,湖南教育总会大楼。供图丨陈先枢

何立伟。

清末民初兴汉门一角。

1946年,长沙蔡锷路店铺。

清末民初湘春门。

1910年,彭家井天主堂医院。

作家何立伟对兴汉门非常熟悉,他说他喜欢这的气质。兴汉门曾是长沙的北部城门。
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混杂,一个外国人站在城墙上,拍到了这样的场景。这是清末兴汉门的视野。
1904年,长沙开埠。早在1902年,长沙第一所天主教堂在湘春路长春巷修建,长长的矮墙内,仿哥特式建筑,让这里成为长沙最早具有“国际范”的区域之一。
而居住在此的左宗棠、黄兴、谭延闿……更让小小的兴汉门,几乎装了一部湖南近代史。无论是常住还是过客,这些人,这些事,让这一区域成为湖南新思想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最与湖湘文化相契合。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新的世界与兴汉门相遇,又将发生什么?
城市北门,变革在此发生
当时光走到20世纪初,世界开始越来越猛烈地敲打长沙的大门。
开埠、传教,建领事馆,迎来的却是长辫子长沙人的侧目和飞石,以至于内陆之城长沙,又被戏称为“铁门之城”。
然而,此时的长沙城早已思潮暗涌,但是黄龙旗在上,变革的火种悄然蔓延。
如果此时俯瞰这座长方形千年古城,我们会发现,当长沙人在喧嚣的南门口讨价还价时,长沙北部新开门,变革正在发生。
1904年,长沙开埠这一年,西园北里,迎来了一个留着八字胡的青年黄兴。他在明德中学讲着民权,在龙璋、龙绂瑞公馆中商讨着起义,一个新的时代在此发轫。
终于,1911年10月22日,一群后脑勺仍拖着辫子的新军,从旧营垒中杀出,闯进新开门,攻下军械局,取出枪械弹药,迅速包围了巡抚衙门,一天便占领了长沙,这便是著名的长沙革命。作为历史重要角色之一的新开门也就有了意义,新开门被改名为“兴汉门”。
奇妙的是,纵观长沙千年历史,作为长沙北方门户的兴汉门,屡屡被推上历史的前台。
自宋代起,长沙城市格局几无改变,城北有两门。“宋代,金兵南下攻打长沙,从北门而入;元军攻打长沙,也是从北门而入,相传关公战长沙也就是在北门外。”
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先枢说,“北门总是各种变动首当其冲的地方。”
西方式议会建筑出现在兴汉门
继岳州开埠后,英国、日本等国家要求“再开长沙”,北门成为首选之地。
在岳州税务司夏立士看来,“长沙城外东门距河太远,南门人烟沓杂,且系丛葬之所,西门过于狭窄,均与商界不宜。“惟北门地势平衍,西枕湘河,东傍铁路,袤长六、七月,宽方二、三里不等”,作为通商租界较为合适。
开埠后,国际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北门外的油铺街、留芳岭、麻园岭一带,出现了各色西式建筑。
此时,有人站在北城墙,对新开门、湘春门拍下一张旧照。
照片里,人烟稠密,屋宇错落,既有粉墙黛瓦的民居,也有院墙环绕、飞檐翘角的宫室,还有西式建筑样式。
湖南省咨议局议会大楼,当时湖南规模最大的第一栋西方式议会建筑,就坐落在离兴汉门仅450米的民主东街。
第一家西服店也出现在此区域,上海“同森”西服店宁波裁缝陈阿昌身挟包袱,出入衙门、天主堂、医院等地,缝制西服,人称“包袱老板”。
陈阿昌开店之初,只陈设少量面料样品,供顾客选料订货,工价较高,但当时长沙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生意很好。
方圆2公里名人集聚“从历史上看,长沙的政治文化中心集聚在北边。”
陈先枢用笔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说,如果以兴汉门为圆心,画一个半径为2公里的圆,圈住的都是左右湖南、影响中国的力量。
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黄兴、中国近代第一个驻外使节郭嵩焘,湖南省省长赵恒惕、三次督湘的谭延闿、经学大师王闿运、岳麓书院院长王先谦、“破天荒进士”刘蜕,他们的故居或寓所均坐落于此,晚清四大中兴名臣,兴汉门周边就住着两位,胡林翼与左宗棠。
从兴汉门出发,沿着蔡锷路往南走200米,一个蓝色的指路牌上写着“荷花池巷”,这个狭窄的小巷里,曾居住着三次督湘的谭延闿。
从兴汉门往西走380米,是高官和文人聚集的西园北里,湖南省省长赵恒惕居住于此。在其公馆以南,是著名的“破天荒进士”刘蜕的庄园。
“高官或者文人选择住所,往往有集聚效应。”何立伟带着长沙口音的普通话说。
于是,当我们离开赵恒惕公馆,跨过北正街,对面便是黄兴曾在长沙居住的寓所紫东园。
此时的黄兴执教于明德学堂,在学校率先传播民主和民权,甚至在明德学堂校董龙绂瑞寓所中成立了华兴会。
如果沿着北正街再往南走,就到了郭嵩焘的玉池别墅,“这位中国第一个驻外使节与王闿运、王先谦关系特别好,常常一起吟诗作赋。”陈先枢说。
这一路走来,就像活生生的清末民初高官朋友圈。
作家何立伟对兴汉门非常熟悉,他说他喜欢这的气质,“那时的兴汉门,门已经没有了,都是黑瓦白墙的民房,不少公馆都已经消失了,但寻常巷陌深藏显赫。”
最让他记忆深刻的是,小学毕业即将进入初中时,“当时居住在西园北里的金石书画家李立先生,拿出珍藏的齐白石画给我看,带给我最深的艺术触动。”
去年,李立先生离世,但在西园北里生活了一个甲子的他,“一直不愿离开,说就喜欢这个地方。我们给他买房子,他也不愿意搬走。”李立先生的女婿马元说,“他说,因为这里底蕴深厚,是块风水宝地,所以,我舍不得离开它。”
责编:朱晓华
来源:潇湘晨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