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这条老巷背后,流传着民国的故事与传奇

  长沙热门旅游   2017-10-11 10:56:10

这个世界总是在不停的变化,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当一个物件刚刚获得你的好感,转身看到另外一个更加新奇的就把它抛之脑后。

如今的长沙也是发展的飞快,我们还在用手机地图搜索去哪搭乘公交更为方便,地铁却已经又开辟了新的站点,记忆中那些老长沙的街巷似乎越来越被人们所淡忘。

白果园巷就是这样一条还保持着老长沙的韵味的街巷,位于车水马龙的人民西路北侧,灯红酒绿的化龙池就在它的对面,就隔着一条路却是不同的两个世界。“白果园”的名字也是有一番来历的,因为早先这里种植了几棵枝叶繁茂的白果树(银杏),以白果取名也许是因为更加符合这里的人们对于丰盛的期冀。尽管长只有百余米,宽也仅仅四米而已,但地面上密密麻麻铺着的麻石板就记载了它的岁月变迁。沿着巷子入口处的路牌往里面走,似乎来到了另外一个次元。白墙黛瓦,历久弥新。

大型仿铜浮雕文化墙也勾起了人们对于那个红色经典时期的回忆,在那样一个风俗陈旧的社会坚强地在刊物上定期发表和传播新潮思绪也是很需要勇气和决心。

从2006年起至今,街道、政府多次对白果园项目进行了大量的投资,2007年修缮了白果园的白果树、麻石路、亭子、八大公沟、湘江评论历史墙等。

巷子内目前还保留了八大公沟之一也是现存的唯一一个公沟遗迹,八大公沟以前名为八大御沟,修建于清朝雍正年间,也是因为得到了皇帝的批准才建造故得此名,直到1930年才改称公沟,如今可以看到的石砖构造河麻石盖板就可以知道这是长沙老城区的地下排水系统,让街道上流下来的雨水或者污水及时得到排放,不至于发生严重的内涝积水,八大公沟最后都会流入湘江。看到这里,又不得不敬佩当时建造者们的智慧,既方便了街道上积水的疏导,又造福了后代,到了1949年其中的七条公沟逐渐被改造成钢筋混凝土管道。有了现代的模样,却少了些古朴的韵味。

在民国时期,白果园就集中了很多公馆其中不乏程潜,郑家溉等名人。百果园巷21号以前是新中国成立前夕湖南省国民政府主席程潜先生的公馆,略显斑驳的石砖上生长出生机盎然的植物,藤蔓轻触砖墙的纹路,新绿和砖红相映成趣。大门上悬挂着的铜环,楼上的木质玻璃窗,都让人感受到浓郁的民国时期长沙的民居风格。而现在也成为了众多游人来此参观的胜地。

白果园31号公馆以前的主人是中国著名武术家,还曾担任过孙中山等人的保镖的杜心武先生。现在变成了一家主推湘菜的餐厅,装潢主要是走的古风,其中还有一些雕花木质工艺品可供观赏,大门上也还保留着传统的牌匾和对联,笔锋苍劲有力,让人不禁想要诵读一番。想必在这样古香古色的环境下进餐也是不同寻常的体验。

在它的对面就是白果园8号锦源公馆,原来的主人是清末翰林,有名的书法家郑家溉先生,他一生高风亮节,面对日军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最终英勇就义。如今成为了一家私人会所,还保留了当时特有的天井构造,清幽古朴。

33号公馆外表虽然乍一看是个普通的民房,屋顶覆盖着青瓦,外墙上还有不少岁月的印记,但这里却是1916年实业家章克恭等创办的湘鄂印刷公司印刷车间旧址——湘江评论印刷处旧址。毛泽东当年的《湘江评论》曾在此印刷,《湘江评论》在五四运动时期传播了很多进步积极的思想,1919年7月14日在长沙创刊,创刊号刊登了署名毛泽东的《湘江评论》创刊宣言。

老街老巷的迷人之处就在于避开了千篇一律的脸面,即使走完了也会在你的心头留下深刻的回味,那段岁月那段情,除了被老一辈的人们所谈起,也可以被我们年轻一代的镜头记录下来,继续传承下去。


白果园巷

旅/游/攻/略

/详细地址/

长沙市芙蓉区人民西路293号

/最佳季节/

全年皆可游

/特色美食/

糖油粑粑,糖饺子,葱油饼

/周边景点/

化龙池,黄兴路步行街

/交通指南/

地铁一号线在黄兴广场站下车,公交车145/2/803路在司门口站下车,步行都可以前往

出品:头等传媒

文:七封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编:金原

来源:长沙热门旅游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