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17-06-27 13:35:12
文/愚夫
在湖湘这块神奇的热土地上,山奇水复,钟灵毓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湖湘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据有着相当重要地位。千年来,它以甘甜源泉哺育着湖湘儿女,造就了“唯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局面,为推动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什么是湖湘文化?对湖湘文化的理解及其“源头”,是近百年来史学界争论话题之一。,其一,"自古在湖湘土地上产生传延直至今天的哲学思想体系。其二,"许多学者认为周敦颐开其统绪,胡安国、胡宏父子、朱熹、张栻、王夫之等湖湘学派传延发展、近代魏源、曾国潘、潭嗣同等进一步扩展,及当代哲学家论述的哲学思想体系"。其三,"是南宋胡安国胡宏父子所创立,并为朱熹、张拭等传承发扬的湖湘学派的哲学思想。追寻历史,晚清经学家皮锡瑞说“湖南人物,罕见史传,三国时如蒋琬者,只一二人,南宋以后,人才辈出”,可见南宋胡安国父子建立碧泉书院,创立湘学派更为贴近实际。笔者认为碧泉书院是湖湘文化真正意义上的源头。
今年春未夏初,“朋友"强烈要求到我的家乡碧泉书院参观,原本坐车前往,但朋友们说要学一回“屈、杜”乘舟。于是从东洞庭湖租一小快艇,沿湘江而上,几经碾转、进入湘江支流涓水,小艇停泊在射埠水文站。步行10华里,到达碧泉书院。当"朋友“看到书院遗址上已建成民宅,便唏嘘不已。湘潭市人大代表、碧泉村党支部书记谭俊岳同志,听说我们来探寻湖湘文化、推介碧泉书院,便欣然当起了向导。
碧泉书院遗址座落在湘潭县锦石乡碧泉村,距湘潭市城区约40公里、衡山30公里。书院旁有一碧泉潭,潭宽10米,深3余米,涌泉之处、深不见底。泉水涌溢,川流不息。泉水清澈,常年温度为18-22度之间,每秒流量为0.7-0.8立方米,石潭自古闻名,始称“龙潭”,相传四千多年以前,尧舜禹时代,东海有一条孽龙逆长江而上,经云梦泽来到湘江,它听说涓水支流有一石潭,石潭内修行的河蚌仙姑“慈竹”修炼成了一颗使人长生不老的珍珠,于是来到在石潭向河蚌仙姑“慈竹”讨要,并扬言“如不献上珍珠,要摇一摇,摆一摆,洗掉湖南做中海”。河蚌仙姑“慈竹”联合在狮子山修道狮子精“晓安”与孽龙进行了殊死搏斗,致使潭水瀑涨,生灵涂炭。玉帝知道此事后大怒,责令天庭执掌法典二郎神杨戬对其进行惩罚,杨戬将其擒获准备斩首,河蚌仙姑“慈竹”和狮子“晓安”怜其修道不易,为其求情,杨戬将孽龙带到天庭,玉帝认为此孽龙罪孽深重,又怕孽龙以后反悔。太白金星、太上老君为其求情,加之河蚌仙姑“慈竹”与狮子“晓安”,愿意化做石山将孽龙压在潭下。孽龙深受感动,愿意将功赎罪。承诺利用自身功力还福于人间,保证受灾之处,风调雨顺,上灌10万,,下灌50万亩良田,将“头悬在湖南碧泉潭,尾摆在江西铁水灌”。河蚌仙姑“慈竹”与狮子“晓安”分别化山将孽龙压于石潭下。为防止孽龙反悔,杨戬用神链锁住,每年除夕夜分别到湖南、江西两地巡查。孽龙履行诺言,口中流出龙涎化作清泉汩汩而出,润泽田土地,故称“龙潭。人们为纪念河蚌仙姑慈竹和狮子晓安,分别在河蚌山和狮子山修筑庙宇供奉。自此碧泉五谷丰登,人们丰衣足食。传说大禹治水到衡山求仙访贤,曾来此处查看水情、开山凿石。自唐代以来,石潭更是远近闻名,清嘉庆《湘潭县志》记载:唐元宝年间,龙潭山(也有人称龙腾山)的石岩中泉水忽涌出,色如靛蓝,投物水中,皆成碧色,碧泉潭之名始此。泉水流经之处禾苗挺拔健壮、稻谷籽粒饱满,鱼虾色鲜味美。清乾隆皇帝游江南时曾指定碧泉潭附近1000亩稻田所产的稻米为贡米。谭支书说,近几年村上利用泉水办了一个矿泉水加工厂和娃娃鱼养殖基地,老百姓逐步富裕,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北宋末年,朝延腐败、民不聊生、百姓纷纷揭竿而起,金兵乘机入侵,战争频频,为避战火,宋王朝的石“鸾舆南迁”,大批难民而纷纷南下,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始摆皇帝赵时任构老师、大学士,南宋文学家、理学家、胡安国从福建举家南迁,乘舟穿越云梦泽,转道宁乡,1130年在其弟子黎明(长沙人)的恳引下来湘,暂居潭城(现湘潭市城正街湘江边)。胡安国主张抗金,曾多次建议朝廷“必志收复中原,袛奉陵寝,必志于扫平仇敌、迎复两宫”,遭到秦桧等重臣的排挤,至此,他宁愿隐居过清贫生活,不愿与妥协投降秦桧等人为伍,拒不接受召用。1130年春,湖、广、江、浙等地发生瘟疫致使许多民众死亡,胡氏父子闻潭城西40公里处有一座龙潭山下有一碧泉潭,清泉涌溢,丈余深处仍清澈见底,患病百姓喝此泉水,竟不治而愈,人均称奇。(2002年碧泉村将此泉水送到湖南省公共卫生检测检验中心进行检测,发现该泉水是弱碱性,并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其中硒、锌、锶、锂、碘化物、溴化物、偏硅酸等矿物质对多种疑难病症有预防、治疗作用)。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公元1017-1073
年,曾在附近的隐山隐居。同年初夏胡氏父子来此考究,龙潭山云雾缭绕,一跃千里,碧泉潭被群山环抱,泉水清澈见底,阳光之下水草碧绿,锦鳞翻滚,涌泉之处,开水沸漾,汨汩有声,捧饮山泉,甘甜可口,疲劳顿消;民风淳朴。石潭西500米处的 “慈竹庵”和“老安寺”巍巍耸立,一寺一庵遥相呼应,金碧辉煌、雕梁画栋。晨钟暮鼓,香火鼎盛。遇此风水宝地,胡氏父子毅然于1130年冬率全家筑室于潭旁隐居。并以诗记之《移居碧泉》“灵山固是为深幽,况有名泉洌可求,知梦正须依白石,渗情好与结清流,庭栽疏竹客训鹤,月满前川寺补楼,十里乡邻渐相识,醉歌田舍即丹兵”。1131年他又诗一首向友人倾诉,称自己寻得一好山好水的圣地,期待好友来湘潭碧泉相聚,品尝甘泉。《将移后别荆门诸公》,“以得湘山好结邻,移家又出鼎湖滨;交深未敢抛知己,老病其如欲避人,一柱贯头分手去,仲宣楼人别情真,春帆肯问南下路,为煮清泉试味新”。胡氏父子感叹国事艰难,世道炎凉,命运多舛,空怀抱负,遂蛰居潭旁潜心研究学术达三十余载,终集儒、释、道之大成,提出了以“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内圣外王,修身养性”为要旨的湖湘文化精义,著述《胡氏春秋传》,名动一时,被奉为国学经典,两个儿子深得父亲学说的的脊髓,推陈出新,胡氏父子被尊崇为湖湘文化的始祖。一代名宦宿儒,退隐江湖却心系天下,于是倾其毕生积累。在碧泉潭旁创办了碧泉书院,开坛讲学,将自己的平生抱负寄托于“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绍兴八年,胡安国去世,其子胡宏、胡寅子承父业,传其湖湘学,将书院修缮扩大,并作《碧泉书院上梁文》,以纪其事,绍兴十年(1141年),胡宏、胡寅有感于“人希探本”而创立了他的“性本论”儒学观,在碧泉潭上建“有本亭”(原亭毁于战火,2011年重建)。光绪刊《湘潭县志》记载了当时有本亭的情况,“胡安国居碧泉、胡宏又作“有本亭”于泉上,有竹石花木之胜。”碧泉书院虽然地处偏远,但因有一代鸿儒隐居其中,便“寓在深山多客人”了。许多同朝为官和士子纷纷造访,遂形成了“远邦朋至,近地风从”的繁荣景象。胡安国、胡宏、胡寅父子在此辛勤耕耘了三十一载。理学家岳麓书院山长张栻在碧泉书院读书期间,他对碧泉潭进行描述“有本亭下,水炯若玻璃盆,睛看浪花涌,静见潜鳞翻”。胡氏父子等在研究传授周敦颐“二程”的学说的基础上,开创民理学湖湘学派,碧泉书院遂成为湖湘学派的发源地。后延续发展了衡阳“石鼓书院”、宁乡“通山书院”、长沙“岳麓书院”等。胡宏逝世后,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4年)随着湖湘学子的群体北迁长沙岳麓书院,碧泉书院方渐趋冷落。南宋末年,书院在战乱中被焚,元代又由里人衡氏修复,元末又毁于兵火,明万历四年(1577),乡绅周之屏(湘潭县射埠人)又予以重修,并读书讲道其中,明崇祯年间,县人唐斋君再次重修,清顺治五年(1649)书院不幸又毁于战火,不久,唐世征避兵乱来碧泉定居,他有感书院的荒废,与胡宏后裔商议复修,待唐世征于顺治十八年(1662)考中进士,做了山西玉县知县时,至康熙初书院方修饰完毕,并依《碧泉书院记》以志纪念。。晚清名臣左宗堂在书院附近桂花堂蛰居十二年,曾在碧泉书院讲学授徒。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考察农民运动期间,多次赴碧泉、白果、衡山等地调研。1927年元月,一位身着蓝布长衫、手拿雨伞、脚穿草鞋的青年出现在碧泉书院,他与乡亲们和书院的老师亲切交流,并在书院宣讲进步思想。土豪劣绅将毛泽东同志的行踪报告给了反动派。为了躲避敌人的追踪`,毛泽东同志机智将草鞋反穿,敌人沿着足迹朝相反方向追踪,在群众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沿书院西上,在上西冲附近成功摆脱了敌人的追捕。至今还流传着毛泽东同志讲学、考察农民运动,巧妙摆脱敌人追踪的故事。解放后,在1958年大跃进和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书院遭到彻底毁坏,1982年最后被拆除,成为民宅基地。只有书院门前的大碑石,因为太过“沉重”,才幸免于难,作为书院的千年历史见证。我们一行在村支书的引导下来到毛泽东同志曾经躲避敌人追踪的上西山冲,,穿过这片连绵起伏的群山,就能到达毛泽东同志故居韶山、彭德怀同志故居乌石和周小舟同志故居隐山。
在村民的指引下,我们拜访了特级教师曾在碧泉书院就读郭老,郭老谈起书院非常兴奋,他说幼年时在书院就读了三年,曾有幸聆听毛泽东同志的讲课。书院的正门篆刻“武夷道脉、湘楚名家”两旁石碑上刻有“皆有所衿式,受命于先师”,“将以斯道觉民也,乐得英才而教之”先生教育十分严格,每天卯时晨读,辰、已、午时先生讲学,未、申时练习书法,酉时耕种、手工,老先生说书院的一些教学方法至今都十分科学,三年就读对他来说终生受益。当年书院在群山环抱下,碧水蜿蜒,先生的谆谆教诲,学子琅琅的读书声,琴瑟和鸣,诗词吟诵、浩浩汤汤,耄耋黄发之咏叹,垂髫稚子之吟诵,谱写了湖湘文化源远流长的史歌。郭老一生献身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退休以后,积极推崇湖湘文化,曾多次呼吁重建书院,保护古潭,在他和当地人民群众的努力下,2010年市政府拨款修缮了碧泉潭,重修了“有本亭”,八十高龄还挥毫撰写了碧泉潭誌,老人说:他经常梦见书院重修,希望有生之年看到书院重建,还要为书院重建奔走呼吁。告别耄耋老人,我们为老人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精神所感动,我们相信老人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在书院走访期间,我们巧遇了胡安国后裔胡玉华先生(现供职于湘潭大学),他给我们详细讲述了先袓胡安国来湘的情况。胡安国字康候,福建武夷山下的崇安人。崇安宋时归建州,现在改称武夷山市。南宋绍兴之初胡安国父子等避祸从闽入湘,在湖南湘潭碧泉创办了湖南第一所书院“碧泉书院”,开创了湖湘第一个学术基地,传播研究理学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从而开创湖湘学派,它延续发展了衡阳“石鼓书院”长沙“岳麓书院”等学府,发展了湖湘文化。胡安国是因为战乱所逼来到湖南湘潭碧泉潭,因为碧泉潭灵性、淳朴民风和深厚的儒、道、佛学的气氛浓厚,所以选择碧泉潭。这一偶然的事件却给湖湘带来了深远的历史影响。胡安国长于《春秋》学研究,早年从学朱长文与靳裁之。朱长文是宋初“三先生”之一泰山孙复的弟子,孙复以治《春秋》学有名于当世。而朱长文与靳裁之都是著名理学家程颐的讲友,胡安国以自己的所学和理解,著有《胡氏春秋传》。《胡氏春秋传》不是纯粹的历史学著作,而应当是史论一类的典籍,虽然因其“有感于时势”,议论并不完全合于经旨,但“尊君父、计乱贼、碎邪说、正人心、用复变夷”的用意非常明显,深得孔子“笔削《春秋》”的愿意,所以宋高宗赞誉《胡氏春秋传》“深得圣人诣”。胡安国的《胡氏春秋传》和胡宏的《知言》主要在湘潭碧泉书院完成的。绍兴八年四月十三日,积劳成疾的胡安国在完成《春秋传》不久就去世了,葬于碧泉书院5公里处黄荆乡的隐山(现墓前有石狮石马,白玉墓碑上刻有“秉春秋大笔,葬天下隐山”之联)。宋高宗赐他的谥号叫做文定,意思是表彰他深通孔孟精神,博学多识而又能坚定操守,不为外欲所诱惑。故碧泉书院又称“文定书堂。据当地村民传说,胡安国死后为了逃避政敌、仇家的报复,共修有三处疑冢,隐山,狮子山,蚌壳山。
胡安国所著《胡氏春秋传》,后来成了元、明两朝科举考试的标准范本,并且成为后世研读“春秋学”不可绕过的经典,明末清初的王船山父子、曾来碧泉书院研读《胡氏春秋传》,对他们以后研究“春秋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康熙《岳麓书院志》专辟“湖南道统”一节,为胡安国、胡宏、朱熹、张栻及其湖南学者列传。乾隆皇帝又为长沙岳麓书院亲书“道南正脉”匾额,确定胡安国、胡宏、朱熹、张栻等在湖湘文化中的地位。胡安国一生心系国家民族,国土沦丧,民生苦痛,常使胡安国痛楚如同身受。他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重民主张。胡宏说“养民惟恐不足,此世之所以治安也,取民惟恐不足,此世之所以败亡也”。他主张“治道以恤民为本。张栻认为“欲复中原之地,先有得中原之心,欲得中原之心,先有得吾民之心。”
胡氏兄弟秉承父业,桃李满门,其中在碧泉书院研读就有朱熹、张栻等南宋名儒。胡宏在《知言》中将性分为“天地由此而立”的本体之性和具体的人性物性。他认为“大哉性乎,万理具焉,天地由此而立矣”。《知言》“非性无物,非气无形,性其气之本乎!”他还认为具体之性和本性之性虽有区别,但二者仍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他得出“观万物之流形,其性则异,察万物之本性,其源则一”。他在论证心和性关系时指出“未发只可言信,已发乃言以心”。这表明作为本体的性是通过人的“已发”之心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弟子张栻继承了胡宏“性为未发,心为已发”的思想,他说“心也者,贯万事,统万理而为万物之主宰者也”。《南轩集》“心能统万理,并主宰万物”。这就是湖湘学派以性为本体的理学思想特色。胡安国、胡宏、朱熹、张拭等人还提倡重践履、重经世的务实学风,胡安国向以“强学习行”著称,胡宏也是以力行训导学生。张拭更以“今人之践履,直是未尝真知”,强调躬行践履的重要性,并强调知与行的协调统一。胡氏父子、张栻
等的“性”之对于“人性”的解释更接近于现代人的理解,“性本论”,主要以体现“人”本精神而见长,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以人为本”。《知言好恶》一文中云“人虽备天道,必学然后知,习然后能,能然后用,用无不利”,提倡“体用合一”从而形成了把性理哲学与经世之学相结合的湖湘学风,特别是对“天理”与“人欲”关系的进行诠释,“天理”、“人欲”同体,互为制约,这也与其“人性本中”是相一致的,更多地从“人性”的角度来诠释“人欲”,更加体现了其“人本主义观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千年来湖湘仕子是在湖湘文化熏陶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晚清经学家皮锡瑞说“南宋以后,“元欧阳原劲、明刘三吾、刘大夏、李东阳、杨嗣宗诸人,骎骎始盛”。可见湘学之与湖南人物的关系,特别是近当现代,涌现出魏源、曾国潘、左宗棠、潭嗣同、陈天华、黄兴、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罗荣桓、黄公略、陈赓、谭政、齐白石、沈从文、周立波、田汉等人,正是这些人物于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永标史册印记,推动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成就了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工业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
光阴荏苒 ,日月如梭,岁月磨砺青春的容颜,但书院流淌出来的厚重人文在历史的长河中却熠熠闪光。我们即将告别书院,乡友再三挽留、引导我们参观了韶山、乌石,隐山和台湾领导人“马、宋”故里。临别时家父给每人捎上一桶泉水,和一袋泉水浇灌的稻米,说“让泉水源远流长,让稻米香飘世界”。
今天我们探秘碧泉书院,寻找湖湘文化源头,是让仍处于“深闺”的碧泉书院重放光芒,让碧泉书院重醒人们的记忆,还原历史;让碧泉潭、碧泉书院传载湖湘文化之源,更加源远流长;让碧泉潭、碧泉书院得到保护与重建;让碧泉潭的秀丽风光和碧泉书院厚重人文万世不衰;让湖湘精神契合当今时代脉搏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动力。
拂去历史尘埃,碧泉潭、碧泉书院不仅仅是她旖丽风光,而在于她的文化蕴涵。潭中那涌动的清泉,承载着如山一般湖湘文化,流向长江,奔向大海,走向世界,“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而奔腾不息,永远绽放璀璨的光芒。
责编:谭思敏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