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横岭:古寨依山美如画

  怀化日报   2017-02-13 09:35:08

111

横岭风貌。

在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坪坦乡,有着一个历史悠久、风景怡人的小村寨——横岭,这里有传统的侗乡建筑:鼓楼群、戏台、庙宇、风雨桥……还有淳朴、热情、好客的侗家人。近日,记者来到横岭村,体会不一样的侗乡风情。

横向古侗寨

横岭村距通道县城18 公里,是一个依山环水的纯侗族村寨,村寨始建于明朝天顺年间,因位于横向的山岭延伸处而得名,夏无酷暑,冬少严寒,最宜人居。横岭是通道最美丽的侗寨之一,进入其中恍如置身画卷,美不胜收。

从通道县城出发,不过20 分钟的车程便已经到达横岭村,一下车,映入眼帘的便是磅礴大气的寨门,据说,这座寨门是为了配合旅游开发新建的,原来的老寨门则被整体移动到了前方大路旁。听当地人介绍,横岭村的寨门是“一怪”,因为普通的村寨一般都只有一个寨门,或者就算是有几个寨门也分布在村寨不同的地方,可横岭却有两个平行的寨门,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原因,似乎一直就是这样,渐渐成了习惯。

走过寨门,穿过一个小池塘,便看到了极富有民族特色的干栏式侗族民居,漂亮的木房子一座挨着一座,正值新年,家家户户都贴着春联,挂着灯笼,红红火火的很是喜庆。村寨内小路四通八达,有小草从碎石子和青石板的缝隙中探出脑袋,道路中微微的绿意散发着春的气息。因为小路实在狭窄,又有鸡鸭不时从身边穿过,同行者笑称我们走的乃是“鸡道”,引得众人大笑不已。

古韵侗鼓楼

穿过民居,空旷的前坪正对面是一个古色古香的戏台。据说,戏台上的一排斗拱是寨子里技艺最好的木匠自己仿制鼓楼的如意斗拱,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制成的,环环相扣,精美绝伦。每逢年节,寨子里的村民就会来到戏台,大家一起唱歌跳舞,表演节目。

看过戏台,便来到了寨中村民休息集会的地方——三朝鼓楼。三朝鼓楼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最初造型为四方形,四角四柱结构,两层瓦檐。由于人口不断发展,众志商议,到同治年间建造第二节,配出两间,并用木槽作为两檐连接部的排水。后到光绪年间又加第三节配两间,作为寨门并加盖斗拱,形成斗拱排楼,造型美丽壮观。门前修铺岩坪,以便众人聚会歌舞。因其建造历经三朝皇帝,故称为“三朝鼓楼”。

进到鼓楼内,发现寨子里的老人们都围绕着火塘在烤火闲聊,孩子们则是在另一旁追逐嬉戏,听老人们说,这鼓楼的四根主柱象征着一年四季,旁边的十二根柱子,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份,寓意岁岁平安,四季祥和。村民们冬天没事的时候就会到鼓楼来,围着火塘烤火、讲故事、弹琵琶,夏天则是来这里乘凉、唱情歌、吹芦笙。

鼓楼后还有一座以青砖垒砌,两端翘角的南岳宫,南岳宫的正大门两边为木质花格窗,外墙为自然石砌墙面,内墙以白石灰粉刷,墙垛有花草、雀鸟、龙凤等动植物彩绘,庙前有阶檐,阶檐正中是五级石阶梯。当地人将南岳庙视为神圣之地,香火不断。

河上风雨桥

顺着小路继续前行走到河边,抬眼望去,河中间有一座一墩两跨三楼的风雨桥。风雨桥又称花桥, 亦叫福桥。在侗乡,有寨必建福桥,风雨桥既是人们的交通工具,又是拦截风水、护佑村寨的神灵。倚靠在风雨桥上,感受着阳光一寸寸地洒落在桥上、在身上,看着桥下洗衣的妇女,心里感受到无比的宁静与安谧。

漫步在河边,不远处的田垄里大部分保持着秋收完后的景象,经过一个冬天的时间显得有些荒凉;有的却种着杉树的幼苗,荒芜与生机碰撞出别样的美丽。听寨子里的人说,夏天的时候,寨子里的小朋友都会来这儿游泳,大人们则会在桥上乘凉,热闹极了。

细长的坪坦河仿佛是一条丝带,环绕着横岭,河那边是喧嚣的城市,河这边是古朴的侗寨。坪坦河见证这横岭侗寨的沧桑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愈发光彩,愈发夺目。(图/ 文 本报记者 杨智伟 袁子京)

横岭风雨桥。

横岭风雨桥。

三朝鼓楼。

三朝鼓楼。

石阶。

石阶。

责编:刘颖

来源:怀化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