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人我要旅游 2016-11-29 16:23:38
Patrick Zachmann(帕特里克·扎克曼),法国玛格南图片社的著名摄影师,专注于全球不同国家的文化和记忆,喜爱用黑白照片进行电影方式的引己体创作,曾获得法国外交部嘉奖、法国尼普士摄影奖等。
在过去的30多年间里,他一次一次地到访中国,拍摄了数十万张照片,用镜头记录下了中国人民的日常,也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变!

1982年:回不去的北京
1982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不久,这个时机吸引了远在法国的扎克曼:“中国正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我认为这是到中国的最佳时机。”

正在围观外国摄影师的老百姓

当时的中国被称为自行车大国

马路上跑步训练的解放军士兵

电子车间的女工

自由集市,中国正逐步走向市场经济

花鸟市场,热闹喧嚣

街头卖菜的小贩

在商店抢购新到的进口产品

街头广告牌:国外品牌进入中国

央视《新闻联播》播音员薛飞

北京电影片场

电影制片厂在拍摄古装片
上世纪80、90年代:熟悉而陌生的中国
从1986年至1997年,耗费十年,扎克曼再次聚焦中国,拍出以“世界华人”为主题的《在长鼻子眼中》。从名人到普通老百姓,从灯红酒绿到社会底层,这本反映中国人生活瞬间的摄影集,很快成为外国人认识中国的经典图像。


1987年,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吃狗肉御寒的习惯

1987年,广东的地下外汇黑市泛滥

1987年,澳门,“青楼”姑娘们在等待客人的挑选

1987,广东,一个巫师在做法事驱邪

1987,台北,一群高管喝酒庆祝新年

1988年,香港九龙,居民区的街坊

1988年,香港,年轻的性工作者与她的黑社会男友

1988年,香港尖沙咀,各种灯箱招牌闪烁

1991年,浙江温州,台球厅里的青年

1991年,浙江巨鑫村,大部分村民已移居法国

1991年,温州,理发店和美容院经常从事卖淫嫖娼活动

1992年,广东省金纳村,一对年轻人的婚礼

1992年,深圳,股票交易所大厅外

1992年,福建,打麻将的人们

1992年,厦门,人们正在等待从海外归国探亲的亲人

1992年,深圳,性工作者

1992年,广州,出租车上的年轻女子
新世纪:城市的伪装
进入21世纪后,中国迅猛发展,摄影师的镜头也变成了彩色,“现在我会更注意一些真正的社会问题和变化,一些矛盾,真正的生活就是一个矛盾的问题。就像现在的中国,她的经济和发展,我喜欢这样的矛盾,生活不是简单的黑白。”
近几年,他对中国城市化进程很感兴趣,拍了一组照片——《城市的伪装》。在国外,这组作品有着广泛的影响,很多人通过这组照片,对中国快速的发展,有了新的看法。
















震后影像:寻找被遗忘的汶川
2008年,扎克曼应邀来中国拍摄了“汶川复活项目”。

收拾帐篷和行李准备搬往板房安置点的灾民

一户住在河边的家庭准备搬往雁门板房安置点

一对夫妇在他们的临时帐篷里

度过3个月的帐篷生活后,灾民准备搬往雁门安置点

母亲抱着女儿乘坐三轮摩托车搬往雁门安置点

汶川雁门板房安置点
外国摄影师镜头下的中国名人
其实,扎克曼的第一次中国之行,正是和电影有关,当时他来完成有关上世纪30年代上海黑白电影的报道。在之后的几年里,他拍过刘晓庆、巩俐,也拍过陈凯歌和崔健。

当年的刘晓庆,正是她拍《芙蓉镇》的时候。

1995年,苏州,电影《风月》拍摄现场的巩俐

1995年,苏州,导演陈凯歌在拍摄现场指导巩俐

1995年,巩俐和张国荣



扎克曼拍的早期崔健。
扎克曼在2010年接受采访时感慨道:我当年拍过的中国,只有崔健没变。
“刘晓庆的变化很大。”扎克曼饶有兴致地回忆说,当年的刘晓庆很美,眼神中有一种特别迷人的东西,但最近几年再见到刘晓庆,她已经变成一位干练的商人,“眼神中那些柔软、妩媚的东西都没有了。”
“中国的变化太快了!”这是扎克曼现在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责编:田甜
来源:官人我要旅游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