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道州谱华章

  永州新闻网   2016-04-12 09:51:40

\

(道县濂溪故里 “锦绣潇湘 永州发现”摄影作品)

“十二五”期间,道县着力推动科学发展、赶超发展、共享发展,突出交通强基础,突出工业兴产业,突出生态建靓城,突出文化做旅游,突出民生促和谐,全县经济社会保持健康发展态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断跃升。十二五”期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3.14亿元,是2010年的1.93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2.55亿元,是2010年的1.80倍;财政总收入达到10.23亿元,是2010年的2.8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8.79亿元,是2010年的2.33倍。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15.74亿元,二、三次产业GDP比重达到74.3%,提高4.8个百分点。十二五”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河村位于横岭瑶族乡深处,一座绵延数十里的大山使村民几乎与世隔绝,瑶胞们祖祖辈辈靠着一条羊肠小道通向山外,看一看外面精彩世界,竟成为一种奢求。把致富路修到每一个村落,是道县赶超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新一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高潮迅速掀起,18个边远行政村的通村公路进入扫尾攻坚。2014年秋季,大河村通村公路建设启动。苍松见证,山路如虹。不到一年时间,长达8公里的山区公路建成通车,村里彻底告别肩扛手提的历史,村里的“绿色银行”焕发出异样的光彩。

据了解,“十二五”以来,道县投入2.1亿元以上,累计建成农村公路410公里,140个偏远山区行政村全面实现水泥硬化,农村公路通达率100%,实施危桥改造35座,改造率100%,渡改桥也可望于2016年全面完成。

在加快农村通村公路建设的同时,道县紧抓永州市交通三年大会战机遇,提速建设三省通衢要塞,着力打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瓶颈。洛湛铁路和厦蓉、道贺高速的开通,改写了道县无铁路、无高速公路的历史,207国道、323省道、325省道全面实行提质改造,总里程达120余公里,与江永、江华、宁远、双牌及广西灌阳等邻县均达到二级公路相连。铁路、高速公路与县乡村道路互联互通,实现了道县北上南下、西进东出的快捷交通,使人员出行、货物流通、招商引资更加便利顺畅。

\

(道县三湘源电子科技公司生产车间)

新型工业不断增强

“工不出则农用乏”。在道县县城西北面,G207线与S323线交汇处,一座彩虹似的门楼巍然屹立,“道州工业城”五个遒劲有力的金字像五颗金色的星星,记录着道县追逐新型工业化的脚步。穿过门楼,穿行工业大道,一个个园区,一排排厂房,一栋栋高楼鳞次栉比,昔日的荒山野岭成了道州新型工业化的优良港湾。

做强做大做优县域经济,跻身全省经济强县,重振古道州雄风,实现工业道州梦,是历届县委、县政府既定的战略目标。进入新世纪,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道县毗邻两广的区位优势,发挥农矿产储量大、人力资源丰富等优势,加快开发工业园区“筑巢引凤”,强力招商引资,大力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加工贸易产业和以矿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矿冶产业。“十一五”期间,围绕打造“湖南的东莞”、“在永州南部率先崛起”战略目标,全县上下一盘棋,大力推进工业化建设,道州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初步形成轻纺制鞋、电子信息、五金模具、化工材料、生物制药、农林产品加工、冶炼、建材等八大支柱产业。道县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试点县、“蓝宁道新”加工贸易区重点县。道县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一园一区一走廊”平台建设成型。“十二五”期间,道县“突出工业兴产业”,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努力扩大工业经济总量,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推进工业新城、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建设,道县工业园区一跃成为湘南地区的“工业明珠”。湖南省第一批“两化融合”试验区、第一批省级工业集中区、第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第一批新能源示范产业园区和第一批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园区。众多的头衔,寄托着圆梦道州的期翼,寓示着美好的希望与未来,为全县新型工业化以及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

(湖南原地现代农业发展公司道县蔬菜基地)

现代农业不断“升级”

“天下谷源”,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惊叹道县地下的稻谷遗存竟沉睡上万年。作为世界人工栽培水稻的发源地,道县的农业生产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如何发挥“天然温室”的优势,让农民从土地中获得更多收益,是实现民众圆梦的根基所在。如今,放眼道县,田野山庄、一年四季呈现出春华秋实的景象。

阳春三月,万家庄万亩油菜花开,一片金黄,迷醉了一批又一批帅哥靓妹;初夏时节,走进营江街道曾家村万亩优质稻种植基地,绿油油的稻田一望无际,微风吹过,起伏的稻叶像层层海浪,在阳光下闪着诱人的金光,忙乎其中的农民,脸上流淌着喜悦的汗水。仲夏酷暑,行走在洪塘营瑶族乡大洞田村,连绵起伏的群山,满是名贵药材厚朴,一张张比蒲扇还宽大的树叶层层叠叠,翠色欲流,这里不仅是天然氧吧,还是绿色银行,多姿多彩的瑶乡风情,留下了游客们惊羡的目光。丹桂飘香的金秋,祥霖铺、白马渡万亩脐櫈基地,枝头黄澄澄的果子在秋风中时隐时现,引人垂涎欲滴。数九寒冬,清塘万亩供港绿色蔬菜基地,生机盎然,萝卜、白菜等各种时令蔬菜,打破了冬天的萧瑟,渲染着这片古老土地的现代梦……

“十二五”以来,道县围绕“扩量、提质、增效”三大目标,抓好基础建设、结构调整、产业经营、科技应用四项任务,建设科技型、特色型、规模型、集约型、品牌型“五型”农业,突出优质稻、优质果、优质菜、优质烟、优质畜禽、优质工业原料林等“六优产业” 发展重点,狠抓八大产业示范片发展,建立起了11个万字号农产品规模基地。目前,全县的优质稻、蔬菜的规模种植突破60万亩,优质烤烟基地达到4万亩,脐橙基地达到16万亩,松按树基地达到30万亩,发展优质油茶基地近10万亩,厚朴基地15万亩,灰鹅达到220万羽。

\

(道县县城 “锦绣潇湘 永州发现”摄影作品)

城市品味不断提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就是党和政府努力的方向。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道县突出生态建靓城,着力打造“园林城市、山水洲城”的现代宜居都市,让人民有一个安定的生活住所,有一个和谐、安逸、适合发展的生活环境,有一个能够休憩心灵的驿站。

把县城作为最大的平台来打造。经过近几年的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道州路、潇水路、月岩路等城市大动脉提质改造到哪里,硬化、亮化、美化、绿化、净化就延伸到哪里。在完成改造的路段,实现了“白天看绿化,晚上看亮化,全天看美化”,穿行在道州路、潇水路,“人在城中走、如在园中游”景象已不是梦中神话。连通城市的细胞千家万户的毛细血管——背街小巷,手术一样到位。商业步行街、鹭鸶塘路、豆子街、浑水塘巷、园丁花园路、寇公街、周家坊路等处背街小巷的改造如火如荼,路面一步步硬化、亮化,晴天怕灰、雨天怕泥、晚上怕黑已成为历史。

为破解城区建筑物乱搭乱建、摊点乱摆乱占、车辆乱停乱放、垃圾乱扔乱丢等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影响人民的生活的顽障固疾,道县县委、县政府加强顶层设计,综合施策,整顿、治理双管齐下,开展城市秩序集中全面整顿,严打“三非”建筑行为,严查乱摆乱停乱扔行为。同时,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杜绝“八乱”行为死灰复燃。高标准化完成道县农贸市场、红星市场、城北市场等城区旧市场提质改造,解决了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马路市场难题;划定城区车辆车位,机动车有序摆放;配套好城区卫生设施,完成了城区垃圾中转站、公厕改建工程,新购置密封式垃圾箱200个、果皮箱1000个,合理分布在主次要街道上,为消除垃圾乱丢乱扔提供了基本条件。借助创省级文明卫生城市的东风,大力整治环境卫生,让道县“美”起来。全面治理了潇水河,做到了河面无漂流物,河畔无杂草、无垃圾,河水清澈见底;大力整治街道容貌,对县城内主次干道实行全天保洁,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每周四干部职工全员上街大清扫,助力洁净街区;强化沿街门面广告管理、路灯管理,全面清理和拆除违章搭建,规范放置商业广告进行,实现了美化、绿化、亮化、规范化。大兴植树造林之风,让县城“绿”起来。在高速公路快速通道种植香樟树,月岩中路、寿富大道及北路延伸段行道树补种杜英和广玉兰,完成道州中路、北路停车港湾等立体绿化苗木种植,加快推进城区绿岛建设,全面启动白马公园、西洲公园提质改造,实现了一年四季,县城常绿常青。

该县始终坚持“宜居宜业宜乐”的建设理念,完善城区配套功能,教育、医疗紧紧跟随,城区合格学校建设全面铺开,城区学位紧张、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将逐步解决,县中医院住院大楼即将竣工,县人民医院急诊楼的破土兴建将进一步解决医疗资源紧张局面;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产业入驻、农民进城、商贸旺城,加快产城融合步伐,为创业就业提供了更加优惠的政策环境;公共休闲娱乐场所一步步完善,占地200亩的工人文化宫即将拔地而起,敦颐广场绿树成荫,公共健身器材多样,休闲设施完善,环境洁净宽敞,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都是群众休闲、娱乐、健身的热土。步步高超市、华耀影城、肯德基等一大批国际国内知名企业进驻,小城亦能享受到都市文明……

蓦回首,雄关漫道真如铁,那是一路追逐汗洒血染的艰辛;看今朝,人间正道是沧桑,那是一如既往披荆斩棘地付出;畅未来,长风破浪会有时,将是盛世繁华大地飞歌的梦圆!

责编:李真明

来源:永州新闻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