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把脉农村教育出路:努力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湖南日报   2016-03-12 06:35:36

湖南日报记者 周帙恒 杨柳青 张斌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地区大面积开展撤点并校以图优化教育资源,而农村基础设施、收入待遇等与城市的落差,导致优秀教师留不住等现象,扩大了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并提出推动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合理分配的一系列举措,全面回应了百姓关切,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百姓福祉的关心。

努力实现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一环。把脉农村教育出路,连日来,在湘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对此展开了热议。

乡村学校布局须因地制宜

“家长出来打工,孩子也跟着出来了,农村在萎缩,农村学校也跟着萎缩了。”全国人大代表、郴州市市长瞿海说,撤点并校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校舍的利用率,却同时抬升了农村学生教育成本、时间成本和安全风险。他建议根据自然村落的布局,以及农村孩子读书的路程合理布局,“我建议一个行政村要布局一个小学,中学要适当向乡镇集中,高中要适当向县城集中,总之要做到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全国人大代表、江华瑶族自治县县长龙飞凤赞同瞿海代表“因地制宜”的观点,她建议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体力特征、道路条件、自然环境等因素,合理确定学校服务半径,因地制宜保留并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特别对于地处偏远的村子,更不能盲目撤点并校。”

另外,龙飞凤代表还谈到越来越多的家长渴望把孩子送到县城来,她建议国家在推进城区9年制义务教育学位建设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公租房建设力度,既解决学生“学位”问题,又解决家长“床位”问题,同时全面免除高中阶段在贫困、民族地区的学杂费,不让贫困孩子的升学通道成为“断头路”,让城乡孩子获得平等教育机会,让教育均衡发展。

谈到“教育均衡”时,全国人大代表、长沙市副市长何寄华说,教育均衡没有绝对的平衡,只有相对的平衡。“首先是要确保有学可上,其次才是解决上好学的问题。”何寄华说,要让农村的孩子“上好学”,首先要把硬件配备好,即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其次是软件,包括教师的配备、教学质量的提升,另外还可以采取信息化手段,通过远程教育让农村学校享受城市的优质教育,以及优质学校通过集团化来带动农村学校的发展等。

从制度上保障乡村教师待遇

“农村优秀教师留不住,一直是困扰农村教育的最大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民进省委副主委、儿童文学家汤素兰说,许多农村中小学每到开学季,校长最发愁的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学校的教学安排问题,因为教师的流失几乎成为了常态。

经过调研,汤素兰总结优秀人才不愿去农村学校执教、边远农村学校留不住优秀教师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原因是农村教师工资待遇低、职称评定难,以及工作压力大。为此,她建议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根据农村学校实际情况科学调整师生比例。

汤素兰说,提高教师待遇,要改变“以县为主”的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和管理体制,由中央或省级财政统一发放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工资,从制度上保障各县域内教师的工资不低于全国同级教师工资水平。再通过津补贴的方式,让偏远地区的教师工资待遇高于城镇同级教师工资水平,稳定教师队伍,引进一批优秀大学生到农村学校和教学点教学。

“应强化对农村教学点教师的在职培训,在培训课程设计上为他们‘量体裁衣’。”全国人大代表、新化县曹家镇展望村村委会主任杨娟娟认为,应根据农村教学点的乡土风俗和班级规模小的特点,增强教师培训的实用性,同时加大教师交流力度,让优质学校的老师和农村学校的教师进行交流,来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的水平。她建议,在制度上作出保障,给予乡村教师培训、休假、学习的机会,在职称评定、荣誉称号方面,给予乡村教师政策上的倾斜,既有利于农村学校老师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

(湖南日报北京3月11日电)

责编:周杨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