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评论员:用“稳稳的幸福”支撑起湖南的美好未来

  湖南日报   2016-03-12 06:38:15

用“稳稳的幸福”支撑起湖南的美好未来

——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团重要讲话精神

湖南日报评论员

“要坚持以民为本,民有所想有所求,我们就要帮助他们”。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坚决守住民生底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统筹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使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念兹在兹是“人民”,须臾不忘是“民生”。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如春风吹遍三湘大地。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带着感情与责任进一步抓实民生改善,用新作为、新业绩回报总书记的亲切关怀。

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政绩。抓补齐民生短板,首先要“保基本”、“兜底线”。无论是最低生活保障,还是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扶贫,还是公共文化服务,都要有底线思维,多做雪中送炭的实事。例如对贫困人口,就要让他们“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就业是民生之本、幸福之基,必须高度重视经济步入新常态下的就业问题。就业难,年年有,不仅有就业机会的问题,也存在就业结构的问题。尤其是随着“去产能”工作全面铺开,一部分职工需要转移就业,由此可能带来新的就业压力。面对新的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把工作做在前面,把就业、创业的事做得更主动、更细致、落地。

湖南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还有近500万人口的脱贫任务,时间紧、任务重,难度之大不言而喻。但我们也有有利条件:省委省政府已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和头等大事来抓,社会各界已经广泛动员起来,在精准扶贫上创造了一系列可复制成功经验。媒体广为报道的花垣县十八洞村就是一例。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毫不松懈,就一定能打赢这场硬仗,决不让一个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在小康征程上掉队。

健全的社会救助体系,是夯实民生保障底线的基石。在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因残致贫或因病因残返贫的现象还占相当部分。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残疾人扶助等兜底性政策。要动员各方力量,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推动社会救助网络织得更密更牢。更为重要的是,这次《慈善法》的出台更为全社会扶贫济困,深入践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供了价值引领和法律保障。

必须持之以恒抓好为民办实事这一有效载体。补齐民生短腿,不能停留在口头表态,止步于思想环节,必须具体化、项目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连续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力挺财政“蛋糕”分配向民生倾斜,各项民生指数持续升温,广大百姓有了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一件件民生实事,让“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在三湘大地一步步夯实。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开拓前进,并从人民中吸取智慧、凝聚力量,坚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办”,我们就一定能用7300万湖南人“稳稳的幸福”,支撑起湖南的美好未来。

责编:王为薇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