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 2015-12-28 10:56:33
红网长沙12月27日讯(时刻新闻记者 刘玉先 秦芳 摄影 杨杨)12月26日至27日,湖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总结今年、部署明年经济工作。
会上,长沙市、株洲市、常德市、衡阳市、邵东县、花垣县、江华瑶族自治县、湘阴县等8市县负责同志在会上作交流发言(以下以发言先后为序)。
长沙:在转型升级中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衡华
会上,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衡华介绍,今年以来,长沙按照“稳住、进好、调优”的思路,主动适应新常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经济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更优,呈现出“三量齐升”的良好态势。
具体来说,主要是顺应新趋势,把准转型升级方向。以智能制造为统领,整体提质制造业发展。转型升级的难点在制造业,希望也在制造业,实施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以装备产业为重点,着力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
以“三新经济”为导向,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创造新供给,重点发展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新材料、3D打印、工业机器人、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型住宅等新兴产业。
同时,找准突破口,务求转型升级实效。突出双创引领作用。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支持设立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中国电子——IBM联合创新实验室、固高长沙机器人研究院等市场化的工业研究院,助推科技成果孵化。
转型创新发展最终要落实到项目上。长沙持续强化项目建设“主抓手”作用,着力提高投资有效性,项目质量明显提升。把园区作为转型创新发展的主阵地,实施工业园区转型提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确立了各园区重点培育的2—3个产业。
株洲:以项目建设为抓手 切实打好投融资组合拳

株洲市委书记贺安杰
作为一个以重化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城市,株洲市委书记贺安杰介绍,株洲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切实打好投融资组合拳,有力地促进了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以项目促投资,高度重视项目的包装策划。近年来,依托优势产业发展、重点区域开发、国家政策机遇,着眼带动社会投资、拉动消费需求,策划包装了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以项目的精准带动有效投资。
针对财政结转结余资金沉淀,资金使用分散的情况,株洲通过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和归结力度,设立产业基金和偿债准备金。以此为依托,分别与长沙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合作设立专项基金,形成了财政资金—股权基金—信贷资金—社会资金逐级放大的有效投入模式。
同时,株洲抓住当前扩大直接投融资的有利时机,出台扶持资本市场发展政策,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创新政银企合作模式,合理解决项目融资中的抵押物、资本金、还本付息等问题。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和信贷目标考核奖励机制,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常德:推进新型城镇化 开拓发展新空间

常德市委书记王群
会上,常德市委书记王群介绍,近两年来,常德立足宜居宜业,注重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开拓发展新空间,突出科学定位、城市提质、产城互动、公共服务,较好地实现了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互动。
常德提出建设成为泛湘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努力提高城镇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培育城镇发展新空间。
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夯实开放发展新空间。推进城市建设“三改四化”,建设海绵城市,构建交通枢纽,泛湘西北交通枢纽的雏形已经形成。
坚持城市发展与产业成长“两手抓”,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把城市发展与做强工业园区、提升文化旅游、推进创新创业结合起来,促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通过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改造提升经济增长的传统引擎,提升传统动能新空间。
下一步,王群表示,常德将加快建设成为泛湘西北的区域中心城市,向“高铁时代”、“大城市时代”、“千亿产业时代”的三个发展目标迈进,把常德建设成为智慧、健康、美丽、现代、幸福新常德。
衡阳:推进金融服务“三农” 推动农村改革全面提速

衡阳市委书记李亿龙
会上,衡阳市委书记李亿龙表示,2015年,衡阳以合乡并村为突破口,推动了农村改革的全面提速。
在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乡镇区划调整的决策部署中,衡阳在规划上突出一个“实”字,注重把中心城区的城郊乡镇与城市经济活跃区对接起来,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把县城和中心集镇与周边乡镇强强联合,形成拉动县域经济的核心增长极。
在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基础上,强化农业技术、信息、流通、金融、产业五项服务,推动农业经营集约化、产销一体化、生产标准化、耕作机械化,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在金融服务“三农”方面,衡阳在全市铺开以“四中心两公司一协会”为核心的改革试点,把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等“五大产权”纳入抵押物范畴,搭建制度平台,实现从确权颁证、价值评估、融资担保,到产权交易、资产管理、风险补偿的“一条龙”服务,打通农业贷款缺乏抵押物的梗阻,唤醒农村“沉睡”资产,为农业发展引来金融活水,推动农村改革全面提速。
邵东:引导老乡回家投资创业 推动非公经济跨越发展

邵东县委副书记、县长沈志定
会上,邵东县委副书记、县长沈志定介绍,近年来,邵东县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民营主体发展战略,坚持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配套服务为保障,积极引导老乡回家投资创业,培育产业发展新亮点,掀起大众创业新高潮,实现县域经济新突破。
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增强招商引资实效,激发园区发展活力。根据“审批不出园、检查不入园”的原则,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鼓励外来投资、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加快湘商产业园建设等相关配套文件。
坚持以邵商优势项目为核心,加快园区项目建设,增强园区经济内生动力。立足本地产业培育一批项目,在小五金、打火机、机械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领域培育壮大一批新的项目,且均由邵商回家兴建。
坚持以服务邵商发展为核心,充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多种手段,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实施“三集中、三到位”行政审批改革,凡涉及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的行政审批审核事项,由县政务服务中心全程代办,严格实行一站式服务和限时办结制。
花垣:探索出“五个精准”扶贫经验

花垣县委书记罗明
作为精准扶贫的首倡地,花垣县委书记罗明介绍,两年来,花垣的精准扶贫工作成效总体概括为:扶贫人口大幅减少;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同时,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教育、卫生、文化等民生社会事业显著改善,县域产业基础显著改善。
去年,花垣在十八洞村探索出“五个精准”扶贫经验,即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制定完善“三榜三审九个不评”程序。精准发展致富产业,因地制宜,注重长、中、短结合,着力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乡村游、苗绣加工、劳务经济五大产业。
精准改善安居环境,在“三通”基础上,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五改”相结合。精准提供公共服务,完成村小、村卫生室改建并完善相关设施,全村新农合和新农保参保率达100%。
精准创新扶贫机制。在帮扶力量上创新,整合资金投入,充实扶贫力量,选派县委驻十八洞村工作队开展工作,全村每户贫困户均有一名帮扶责任人。
江华:全力承接产业转移 加速小康建设步伐

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罗建华
会上,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罗建华介绍,近五年来,江华充分发挥位于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的地理位置优势,抢抓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特色产业县建设等机遇,突出抓招商引资,加速小康江华建设。
创造优势,提升招商引资的竞争力。积极创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优势;创造园区平台优势,规划了15万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创造交通等基础设施优势,加强融入珠三角、长株潭6小时经济圈;创造要素保障优势,创新征地模式,优化融资环境。
创新招商机制,在全县上下形成重视支持、积极主动抓招商引资工作的局面。凡有转移意向的企业,县“四大家”主要领导都登门拜访,以三顾茅庐的诚意打动投资者,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感动投资者。
躬身服务,打牢招商引资的根基。建设服务政府,在企业用地、用水、用电、用工、通讯以及相关手续办理等方面积极为企业协调、快速办理;建设诚信政府,违反政策的不承诺,做不到的不夸海口,承诺的坚决兑现;建设法治政府,既要求企业依法生产经营,又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企业保驾护航。
湘阴:做活机制 做出特色 做大县域经济

湘阴县委书记黎作凤
会上,湘阴县委书记黎作凤介绍,近年来,湘阴立足县域资源优势,坚持在做活机制、做出特色、做大县域经济上下功夫,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湘阴最大的优势是紧邻省会长沙,黎作凤介绍,该县按照岳阳市委、市政府关于“湘阴要承接长沙、服务长沙、配套长沙”的要求,融长借力,着力兴工强县。大力推进交通融城战略,加快“七大融长通道”建设;咬住争创国家级产业园区目标,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主动承接长株潭产业转移;园区工业加速转型升级,形成以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为主导的产业;深入开展院校企合作、产学研“联姻”,加快企业技术升级、品牌升级。
以水兴业,加速活港兴城。做活水文章,打好港口牌,打造长株潭区域性港口物流基地。以水活港,加速曹溪港深水码头建设,以弥补长沙港枯水季节通航能力的不足;以港兴业,吸引了一批大耗水、大运量企业落户;以业兴城,以港口物流业带动商贸流通和现代服务业提速,推动县城扩容提质。
借绿富民,发展生态经济。坚持走“一乡一品”“一乡一业”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打造长株潭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做靓景区发展休闲度假业,打造长株潭市民休闲度假目的地,引进顺天洋沙湖生态文化休闲度假区项目、山湖鹭岛高山低密度住宅项目;同时做美村镇发展乡村旅游业。
责编:周杨
来源:红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