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越峰 华声在线 2022-11-30 16:14:07
构建学生全面发展体系新实践
——双峰县三立学校打造新课堂模式纪实
华声在线·新湖南客户端 11月29日讯(通讯员 程越峰)为全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拥抱“双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娄底市双峰县三立学校积极响应新政变化,让教育在育人的本位上找支点。学校凭借自身深厚的教学基础,借助自身课改平台,开启了构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体系的新征程。
打造课堂新模式 践行先进的课改理念
三立学校践行先进的课改理念,探索《127课堂教学模式》,精心编制《导学案》为三立课改注入了全新的动力。“127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深深植根在每位教师的心里。
“127模块课堂”包括1个原则、2种学习方式以及7个学习模块。课堂教学设计以“学习”为中心的原则,即“选取适当的学习方式(课堂组织方式)组织学生进行高效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分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指让学生通过对阅读教材文本、查阅教辅资料和学科工具书,理解学习内容,并尝试独立解决部分习题;或通过 2 人及以上的生生间、师生间的讨论交流、动手实践、质疑辩论的过程,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七个学习模块包括“课堂导学、自主探究、共学交流、小组分享、师生共研、学前反馈/学后检测、总结梳理”。

课前预习是关键。预习的效果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效率。三立课改十分重视课前预习,学校将语数外自学环节前置,利用前一天的晚自习或当天的早自习进行预习;利用自编的《导学案》,让学生的预习有抓手;建立学习小组,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学生的预习充分了,在课上展示中积极活跃,预习环节真正成了7个环节的龙头。使用自编的《导学案》,让学生的预习有了抓手。借助预习导学部分能顺利完成课前自学,再通过合作探究部分巩固提升,最后利用导学测评进行当堂达标检测,让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断提高。到了九年级,大部分学生可以脱离预习导学部分,进行独立无支撑的预习。

小组建设很重要。三立课改要求,每个年级每个班都要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都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在以前的课改中,评价机制一直困扰着小组的运行。通过反思,学校克服了在组建小组时不够科学、小组成员分工不够明确、小组的管理与评价跟不上、班级文化建设存在不足等问题。学校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原则开展科学分组,每组8至10人,各组平均成绩基本相同,小组成员之间的性格特点、兴趣倾向、交往能力等或相近、或互补,分工明确。小组负责教师定期对小组长进行培训,加强小组管理与评价。班内小组运行得好,会对学生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小组评价才能为课改保驾护航。

减负不减质 形成系统化的教学体系
此外,三立学校还积极响应新政,减掉过多的教辅资料,从作业“量”的角度,建立《三立学校作业公示》,为学生实实在在的减负。

减负的同时,三立学校更注重高效提质。学校从作业自编、作业设计、后续作业结果跟踪的维度,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化的教学体系。例如:通过对《导学案》的精心设计,精炼自学内容,优化课程教学步骤,同时在提高排课、调换课的效率上进行再优化;各教研组从学校自身教学情况和学生个性化发展出发,对教学的教研、教务资料,作业资料的自编工作再细化;对学生实行作业分层管理,提供分层试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作业完成后,各科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后续结果跟踪与优化,为学生查补知识漏洞。

推行课后服务 让办学特色更加体系化
目前,“双减”“5+2”模式(每周五天,每天2小时)的课后服务体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对于“5+2”课后服务体系,校委会一致认为,课后服务并非一定要让学生统一上课、统一作业,而是在遵循共性的同时,根据每个学生的空余时间、兴趣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服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立学校在推行“5+2”课后服务的过程中,在原有的特色课程体系上,配置了老师定向答疑工作,稳固学生的基础,让原本的个性化课程变得更加体系化。
而对于课后服务的选课,三立学校将选课的权力交由学生和家长手中,扎实地将课程落地到学生的兴趣点上,并将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数据形成管理体系,为学生的每一步成长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也为三立学校更好实现“为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可以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同时将有助于学生走出校园后,依然保持着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学校将在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实践体系的道路上,继续大力探索,加速前进。
(一审:黄爱民 二审:蒋俊 三审:石伟)
责编:洪晓懿
来源:华声在线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