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港镇:“四抓”“四力”点燃乡村振兴“红色引擎”

    2020-09-24 09:54:00



今年以来,沧港镇抢抓市党建促乡村振兴试点单位的重大机遇,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四抓”“四力”为抓手,扎实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实现了小乡镇的大作为。

抓队伍,提升振兴战斗力。坚持把“人”的因素放在重要位置,牢牢抓紧人才振兴这个“敲门砖”,在选人才、引人才、育人才等方面下功夫。一是选优培强“领头雁”。以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将致富带头人、产业大户、退伍军人、返乡大中专毕业生选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实现了全镇村(社区)书记、主任“一肩挑”全覆盖。同时,定期组织集中培训,强化干部能力素质,进一步提升村干部队伍战斗力。二是涵养人才“蓄水池”。全面落实“123”村级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从返乡青年、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等重点领域和群体中,择优发展党员、培养后备干部;实施“导师帮带”制度,安排1名导师结对帮带新任村(社区)“两委”,提升干部履职能力。三是筑牢引才“凤凰巢”。以乡土人情为纽带,健全村(社区)干部结对联系在外优秀人才制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归巢筑巢”。截至目前,已有50余名在外能人返乡创业,并带动1000余名群众走上致富路。

抓产业,打造振兴硬实力。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一是盘活村级集体资产。开展农村闲置、低效集体资产综合清理,将其与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进行有效衔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友谊桥村通过盘活集体水面1038亩,引进华甲生态甲鱼有限公司,建设生态甲鱼产业园,增加村级集体收入20.4万元,新增就业岗位100余个。二是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小农户开展生产经营合作,成功打造了菜根香、泰民农机、顺民蔬菜种植等一大批本土农业合作社,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突出打造“一村一特”“一村一品”,着力发展生态种养、乡村旅游、休闲垂钓等特色产业。截至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军刘村、北美村为代表的玉臂藕种植基地,以凰山村、报国村为代表的“稻+X”种养模式,以青山村、北拐村为代表的蔬菜产业。

抓治理,增强振兴凝聚力。坚持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良性互动,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一是健全基层治理机制。建立健全“1+4”基层自治机制,即以村(社区)基层党组织为枢纽,村民自治组织、村务监督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群团组织等各类组织广泛参与的基层共治机制。二是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户、秀美庭院等各类评比,充分调动党员群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累计评选出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户572户,打造各类秀美庭院428户。三是强化综合治理成效。深入开展德汉大道沧港段环境整治工作,拆除旧屋场基地3个、广告牌65个,砍草除杂187610㎡,平整土地146147㎡。紧盯水污染治理,积极开展美丽河湖建设,退养珍珠5960亩,清理水箱2500余口、各类垃圾50余吨,沧浪河沧港段被评为省级最美河湖。全面推进巩固农村“厕所革命”成果,累计完成农村旱厕改造2857座。

抓文明,激发振兴内驱力。持续加强群众精神文明建设,强化乡风文明建设,繁荣乡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一是抓实志愿服务。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的枢纽作用,发动全镇1086名无职党员,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成立了政策理论宣讲、农业科普、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矛盾调解等志愿服务队90余个,累计服务群众13000余人次。二是倡导移风易俗。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积极作用,强化宣传力度,对违规办酒的村民进行提醒、劝阻,引导群众做到“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一律不办”,让移风易俗之风真正吹入寻常百姓家。三是丰富文化生活。将文化阵地建设作为提高民生福祉、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持续关注群众文化生活,先后成立诗词协会、书画协会、广场舞协会等各类文化文艺队伍50支,累计开展各类文体活动418场次,满足了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通讯员:刘红学 余怡

责编:龚文

来源:华声在线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