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双抢”的距离:这么近,那么远

实习生 肖睿洋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7-17 14:14:51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实习生 肖睿洋

“明天我要跟记者老师去长沙县采写双抢的新闻啦!”“双抢是什么?”这是我在采访前夜与朋友的聊天片段,想来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关于“双抢”话题真实而确切的反应。

“双抢”是什么?如果不是因为从小在农村长大,00后的我乍一听到这个词或许真的会感到陌生。顾名思义,“双抢”是指农村夏天抢收早稻,抢种晚稻,而这项本来非常常见的农业活动已离我们渐渐远去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化和科技的演进,我们与“双抢”的距离变得这么近又那么远。

回忆童年:难忘农忙时

当了一辈子农民的爷爷奶奶常说,“春争一日,夏争一时”。小时候,每到暑假七月,是他们最忙碌最辛苦的时候。顶着巨大的太阳,在三十七八度的高温下,穿梭于稻田间,抢收抢种。“双抢”在他们眼中,成为一年一度与土地和气候的抗争,也是与自身精力和体力的战斗。

(中午11点,长沙县路口镇明月村的农民正顶着烈日为稻田除草松土。肖睿洋 摄)

“走起来,收谷去啊!”这样常见又亲切的吆喝声往往出现在早晨七八点钟,这时太阳已经爬上山头,气温慢慢上升,稻谷上的露水已经蒸发得无影踪,一天的劳作由此开始。邻里左右会互相提醒催促,经验丰富的人家早已准备好镰刀、背篓、捆绳、麻袋、扁担等工具,全家出动,向着金黄的稻田进发。当其他小朋友在田间学着大人的模样割稻穗、捆秸秆的时候,因为祖辈和父母的心疼与偏爱,我和弟弟躲过毒辣太阳的暴晒,留居在家,负责在晒谷场摊开铺匀从田间运回的一袋袋稻谷。

因为家在马路边,每到“双抢”时,路边驶过的摩托车、皮卡车、小货车声音可以缠在耳边一整天,不远处的打谷机发出的“吱呀吱呀”“咕叽咕叽”的声音尽收耳底。爷爷和爸爸各骑一辆摩托车,往往是前后运回一车稻谷。解开麻袋,稻谷被倒出来时,年幼的弟弟说,这粒粒饱满的稻谷好像动画片里成堆的黄金。或许在劳累半年的农民眼中,用劳动和汗水换来的稻谷比黄金更让人感到喜悦和舒适。

天气大概是“双抢”最大的仇敌。南方的夏天有些像女生的情绪——阴晴不定:午饭前还是艳阳高照,大家看着阳光下铺开的金光闪闪的“稻画”满足欣喜;午休时,远处却会突然一阵闷雷滚动,大片大片的乌云奔涌而来,家家户户不得不跑出屋外,拿起塑料薄膜就向晒谷场冲,家人们熟练配合,收拢边缘的稻谷,细心压好塑料薄膜的边缘。

如果在盖好薄膜后真的下起大雨,大家还会相视一笑,感到一丝侥幸,回到房间享受闷热天气中阵雨带来的一丝凉爽;最气人的是,等到稻谷收完了,雨却迟迟不下,大片乌云还在头顶游荡,陷入“晒收两难”的境地。

与割稻晒谷一样,扮禾插田也是“双抢”的重头戏。插田需要一小把一小把扯出秧苗,沿着踩过的脚印弯腰佝背,将秧苗戳进农田中,难点是秧苗要插得正直、整齐,这样的稻谷才能受光充分、长势良好。经验老道的农民都认为这是个技术活和耐力活,插田一天下来,很难不腰酸背痛、身体乏力,一般不让小孩子轻易尝试,于是这一代年轻人距离“双抢”这么近而又那么远。

现在家乡的小型收割机、旋耕机的身影渐渐多起来,传统木制的打谷机慢慢被闲置在房间的角落;田间的欢声笑语变多了,人们额头上沁出的汗珠变少了;当机器驶过稻田,留下一条条轮印,大家有闲情逸致举起手机拍照,记录下新时代机械化的“双抢”。童年记忆中辛劳忙碌的“双抢”与我们拉远了距离,但那些鲜活而生动的记忆不会淡去,“双抢”的精神将继续激励我们更好地前行。

现场观察:感受累与乐

平坦开阔的金黄色稻田,来回穿梭的收割机,着装统一的机车手……这是7月13日,我跟随两位记者老师走进长沙县安沙镇唐田新村时第一眼看到的场景。7时许,太阳初照,正是升温的时候,稻田里的温度或许比气温上升得更快,因为长沙县天健农机专业合作社的4台收割机已经“轰隆隆”地热闹了起来。

(早晨8时许,天健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收割机正在稻田里收割早稻。肖睿洋 摄)

“今年的收成很不错,每亩产量有七八百斤,我们的烘干机都在24小时作业。”天健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泽峰说道。他一边向记者介绍今年“双抢”的情况,一边关注着稻田里收割机和运谷车的配合,不时向远处的机车手吆喝几声,顾不得擦拭沿着脸颊流下的硕大汗珠。

“大家都很辛苦,从早上太阳升起干到完全天黑,一天十几个小时都在地里。”但机器化作业已经大大提高了收割效率,从前使用人力收割,每人每天收割面积不到一亩,现在使用收割机,每台15分钟就能收割一亩。王泽峰还分享了自己幼年一家五口“双抢”时节的经历,“我小时候,我们们一家五口早上出去,五个人一天能完成两亩已经非常不错了,现在(使用机器)轻松多了。”作为合作社理事长,他主要负责协调、指挥、监督,“能够看着就把稻谷收了”。

看着收割机“前吃后吐”,不一会儿就把饱满金黄的稻谷收入囊中,驾驶员王觉强黝黑暗沉的脸上露出满足喜悦的微笑。此时,他已经汗流浃背,不停地用挂在脖子上的毛巾擦去留下的汗水。“王总常跟我们说,哪怕晒脱一层皮,也要为国家多收粮。现在时间紧,早点收完种下晚稻,就能多一些收成。”王觉强乐呵呵的说道。农业是国家的立足之本,粮食安全向来是国家大事,望向他们劳累的背影,我不禁感佩他们的格局和情怀。

“加油!加油!”伴随着“嘭嘭嘭”“咚咚咚”的鼓声,隆平稻作公园基地负责人李晓媚大声送出一句句鼓励。对面的稻田上,湖南农业大学的学生正在进行暑期实践。他们分成两队,相互竞争,用镰刀割稻,踩着传统打谷机打谷,感受着火辣辣的“双抢”,稻草被他们的一双双巧手码成整整齐齐的稻草垛垛,看着劳作后的稻田,学生们不禁面露喜色。“这群孩子真是挺能吃苦的,一大早就来这里割稻谷了,吃了早饭后,又冒着烈日干了起来。”李晓媚由衷地赞叹道。

(湖南农业大学的学生正在长沙县路口镇明月村的隆平稻作公园进行暑期实践,一亩左右的早稻已经被收割完。肖睿洋 摄)

隆平稻作公园位于长沙县路口镇明月村,2018年经袁隆平院士亲笔题名授权,由长沙哲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建。目前,这里水稻面积达1200余亩,有500多个品种的稻谷,巨型稻最高可达2.3米,稻米颜色可有7种以上,稻米香味可被定制,俨然一座水稻大观园。400亩成熟的早稻铺展开来,像一张巨大的黄金织毯,这是生长在梯田地区的我从未见过的风景。

如古语所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现场观察“双抢”景象,我能感受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震撼,也感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凡。近距离接触“双抢”现场,累中取乐,发现我们与“双抢”空间距离这么近,而身体距离却那么远。

科技赋能:不惧夏日忙

千百年来,农业一直是国家的根本和命脉,《史记》中就曾记载:“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日新月异的开创中,无疑为农业赋予了新的发展可能和进步空间。

当田间的你言我语渐渐被机器作业的声音覆盖,科技已经拉远了我们与“双抢”的距离。据调查显示,202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1.25%,2021年购机数量达103万。虽然与国际水平还存在一定距离,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脚步正在变快,实现机械代替人工的目标指日可待。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国家向来重视农业的发展和进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就为指导“三农”工作而发布的,该文件要求“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近年来,国家也大力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工作,许多农户因此受益,农业机械化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喜看稻菽千重浪,每至温饱念袁公。袁隆平院士作为功垂千古、享誉世界的农业科学家,在水稻研究培育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杂交水稻的科技发明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让中国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让仅占世界7%的耕地的中国养活了22%的世界人口,中国人得以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科技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杂交技术走向全球、惠及世界,让世界人民不再为温饱担忧。

(长沙县路口镇明月村隆平稻作公园的建筑标志上印有标语:“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肖睿洋 摄)

从事农业者大多愿望朴实而伟大,他们乐见稻田千万顷,希望苍生饱暖俱欢颜。据新闻报道,2021年10月17日验收的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测产已达到1603.9公斤,创造了新的高产纪录。高产杂交水稻的普及和推广能够让经历“双抢”的人们感到收获的满足和喜悦,科技的发展更是让农民们不再畏惧夏日繁忙。

“哇!好漂亮啊!”参观隆平稻作公园的彩色稻时,大家情不自禁地感叹道。不同颜色的彩色稻按照规划好的图案和字体种植,成为美丽的“丰”景画;巨型稻刚被种下几天,已经长到人的小腿那么高,待它九月长成时,这里将变成孩子们愉快玩耍的迷宫。惊叹于农业科技的发展,我想,这五颜六色的稻田、可以“禾下乘凉”的巨型稻应该也为“双抢”带来了新的趣味和活力吧。

农业是国家兴旺之本,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科技赋能农业,让新时代的“双抢”减少了辛苦劳累,增添了喜悦趣味。从前的农民“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如今的农民有趣有盼、不惧农忙,科技的力量厥功至伟。

“这么近,那么远”——我们与“双抢”的距离,不仅是时间与年代的距离、空间与身体的距离,更是传统农业时代与工业化时代的距离,是农业发展、科技进步的距离。如果可以,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亲眼见证、亲身体验一次“双抢”,经历一次个人意义上的新时代“长征”,让“双抢”的经历和精神更好地鼓励我们进取前行。

责编:封豪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