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6-22 10:26:52
——感受王琼华小小说世界里的百态人生

囗 欧阳朝夕
我读过不少小小说作者的成名作,不容否认它们的精彩和生动。
但是,拿一个小小说作者的大量其他作品与他的成名作相比,我立马感觉不是一个风格。
这个微量工程的实证说明,创作小小说要保持自己的惯有风格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在大多数小小说作者把创作弄得百花齐放的局面里,王琼华先生是我读过的小小说作品里少有的风格稳定的作家。
读王琼华先生早期的小小说集《透明的初恋》《心事》《咣当》《特别祝福语》等,就像聆听上个世纪末的港台流行歌曲:动荡的节怕裹挟着甜蜜的忧伤,无序的理念标示出心灵乌托邦的回归之路。简练而贴切的对话就像画家雕刻出精神家园的版画:新奇鲜活、感性亲切、深情生动、感伤纯朴、热力奔放,极易让人走心上瘾!
说起王琼华先生的小小说,就绕不开裕后街。这条老街处于郴州城“九街十八巷”核心区位,曾经是郴州湘粤古道的重要关隘和必经之地,市井百态、人间烟火均集于此,繁华一时。
自秦置郴县始,已历经2200多年沧桑,裕后街沉淀着湘南历史的厚重,见证着这方古老的地域文明,也为王琼华先生的小小说创作提供了鲜活的题材与灵感源泉。

而我第一次读到王琼华先生创作的裕后街题材小小说《裕后街七题》之:《一汤陈》《黄半子》《光头剃》《蛋婆》《赛华佗》《刘三步》《担水的》等,其影响力当即呈现。《一汤陈》被全国高三统考作为语文试卷上的阅读文本,继而被几十种辅导书收录,学生们竞相传阅。
之后,王琼华先生分别在《郴州日报》《湘南学院报》设立裕后街小小说个人专栏。通过他的小小说,仿佛思绪已沿着穿城而过的郴江河抵达昔日的古街,古代盐行、粮行、油行、土产行店铺林立,旅舍客栈达百余家。更夫夜敲,市井吆喝,走卒尘埃,油灯闪烁,烟火缭绕,其时“商贾云集、货物辐辏、颇及一时之盛”。
透过裕后街古老的背影,回眸百态人生,独绝风味的摊主,沧桑的匠人,寡居的小贩,身怀绝技的民间中医……一干人等聚拢在这条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老街,是对生活的渴望,对人生价值的追寻,对外部世界的向往,三教九流的人汇在一起,组成一个个历史循环而似曾相识的生动场景。
睿智的王琼华先生知道,要守住自己的风格与特色,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同一类题材的做系列创作,不浪费任何一个灵感闪光点,抓住灵感就把这类题材写好写完写尽写绝!从早期的官场小小说系列,到幽默、哲理系列小小说,从情感系列小小说,到眼下的裕后街系列都是如此。
不同时期作家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发现,有不同人生好恶和观点,尽管多数篇章可圈可点。但我发现王琼华先生写小小说日臻完熟的文学技巧,已经达到散文笔调与小说语言从容互用,抒情与议论不着痕迹的交汇渗透,散文写作形散而神聚的法则在他的小小说创作里俯拾皆是。
王琼华先生用最熟悉的创作方法写最谙熟的故事题材,题材与故事的表达最为奇妙之处在于潜台词和人设的巧妙运用,以常识和常规诱人寻思,深入浅出地点到为止,情理之中的逻辑与意料之外的结局,能够让人意会又不用言传等这些特定的技巧和技艺,最容易形成一个作家的创作个性。而这种创作个性又最能体现小小说的体裁抓取眼球的能力和魅力,凸现在文学世界里的精彩和亮点。
小小说并不太长的情节发展过程像极了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对话递进或写人叙事,都是跳跃式的,极少甚或没有过多的比兴语句和段落做铺垫,靠的是氛围烘托或营造。这种创作最耗作者的思虑和技法,也是检验一个真正小小说作家造型故事、塑造人物的能力和智慧。由此,他的小小说充满了睿智与内涵,自然会得到读者们的好评与追捧。
小小说有限的篇幅,一切情绪都是围着深化主题、升华情感在衍生和发酵,像是蕴含着巨大能量的浓缩铀,一经爆发就是振聋发聩,就是周天明澈,就能产生思想的巨浪,引发心灵的飓风!如此则最容易形成系列小小说的艺术风格和属于自个的特征文本。王琼华先生的王氏风味的小小说大抵如此形成!
王琼华先生这种一叶知秋的本事其实在平素生活的交谈中就已显山露水,他每每欲言又止的憨态可掬,欲语还休的戛然而止,意味深长而又非常协调的肢体语言,引而不发的欲擒故纵,让高雅者会心扼腕,使幽默者忍俊不禁,无知者漠然无畏,卑劣者无耻前行,经历者人情练达,仰慕者心常向往之!
我推崇王琼华先生一贯秉持的“无穷的地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创作宗旨,其实这就是苏东坡《前赤壁赋》里说的“盖将自期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不曾以一瞬;自期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另一种处世之道的哲学清醒。
王琼华先生裕后街系列小小说的创作达到了惊人的鱼水交融但契合的神秘,他的惊鸿一瞥就是历史画面永恒的瞬间,他的笔触就是一个高分辨的镜头,记录现实的画像丝丝入扣,刻画人物的表情传神精准,脸部肌肉一连串的变化就是人物内心世界情绪的曲线滑动,没有“像”,而是“是”!
读者容易被王琼华先生的文字带进小小说里头,作家生活中大智如愚的形容举止与内心世界的丰盈富饶,说话时的抑扬舒缓与写作时的文思泉涌,日常处事时的文质彬彬与所写作品的大开大阖等,看似矛盾实为因果的迹象,从某个角度看都是为作家创作打下的前期准备工作。作家表面漫不经心的讲述,而读者很容易跟随小小说主人翁的镜头,触摸作家用灵魂在抚摸着的一幕幕生动自然、毫无矫揉造作的片段。
之前,王琼华先生的小小说《最后一碗黄豆》的结尾一直令我叫绝。这篇小小说在2012年登上高考试卷。该作品情节写得起伏跌宕,字字传情,让我回肠荡气:主人公在绝望之际,万般无奈只能亲口服下最后一碗“金灿灿的黄豆”,他的无奈之举一方面囿于深沉的自责和痛苦之中,有意无意中为孙子留下能够活命的遗存,小说到此寂然无声,于读者却心头掀起巨浪!作家无意间让心灵奔放成诗歌的海洋,成了高原旷野的雄鹰,成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惊艳,成了“江畔谁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千古一问,成了“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的灵魂叩问!
王琼华先生特别关注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和生态,在他繁忙政务之余垒起的小小说世界里,不少作品流露出关注底层民生的纯朴心态。从他陆续出版的《官方女人》《还我风骚》《天宫迷城·外星来的魔发师》《天宫迷城·巫魔的宝藏》《天宫迷城·复活吧,液体人》《大印象》、《致命细节》《怎么没有把自己当好人想》《透明的初恋》《咣当》、《特别祝福语》等集子来看,作家对底层民众的观察与思考很有力道。他以特有的或幽默风趣或哲理抒情或意识流中散文笔调去讲述一个个严肃故事和道理,无意间形成了道德原点的当代批判。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人本人文情怀更加浓郁。
当王琼华先生在大时代的历史背景之中把创作视野聚焦于裕后街时,那青石板上深深浅浅的骡马蹄印,青砖黛瓦里渗透出的闲闻轶事,古街诙谐而逼真的雕塑彰显古风氤氲,苍凉古意扑面而来,就像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所记载的一样。虽是寥寥数语,但着眼高格,收纳庞杂,内容丰富精彩,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刘义庆所处年代和环境下士族阶层别具一格的生活方式,标新立异的人生三观,清奇淡雅的精神风貌及其无拘无束、放浪形骸的士大夫气息。
在裕后街系列小小说里,王琼华先生的思绪像极了当代灵便而功能强大的微型航拍器——游走在人流涌动的俗世里,聆听古老的吆喝与嗔怪,嗅探悠久醇厚的酒香与况味,品尝豆鼓、辣椒的煎炸焦香,凝眸古街拐角二大爷糖画摊上一个个生动传神的动物。睥睨青溜的石板凳上坐着的无牙婆婆在一小口一小口咀嚼着茶水,吐着舌头的黄狗在原地没端由的追逐着自己的尾巴转圈圈,二狗家里的烟筒突然一股浓烟冒出,房顶瓦墙上束翅休憩的几只家雀受惊而逃,箭一般剌向蓝天。更有稀罕的景致,便是名士自风流,狂狷有之,潇洒有之,不羁有之,看得粉色屋里的女人们望断飞雁,望断青春,相思病苦,恨不得知心还能换命,恨不得嫁个五回六遭才好过瘾……
这些就是王琼华先生以个人主观世界的认知,融合脚下踏着的、眼里看到的、双耳听着的裕后街的世间万象。他点染着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整理着裕后街的前世今生,抽样出小人物悲欢离合的众多故事,有真实而遥远的影子,有具体而微的滑稽噱头,有远看相识而面对陌生的局促,有宏大叙事的激动而下笔轻声细语的敬畏,像夜半三更给稚儿盖被的母亲蹑手蹑脚的小心。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王琼华先生裕后街系列小小说,笼络古今人情风物,错综经纬湘南风情俚俗,讲古道今颇有条贯。捋出裕后街上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物为和生活背景,给读者充分展示了I949年前贩夫走卒的心酸,温饱无保障的无产者的愁苦,乞讨成群的生死挣扎,饿殍遍野的悲惨,万户萧疏鬼舞歌的荒凉,和“不堪回首的年月”的伤痕等不同时期的历史风云。
走过古老而翻新的裕后街,王琼华先生描摹彼处的人间百态,无论小小说有着怎样的辛辣和刺骨,作家用犀利的眼光,敏锐的触角捕捉我们生活中假丑恶,以文学的形式暴晒在阳光下,祭出鲁迅先生匕首一般的文字,一刀刀削去世人厌恶的脓疱,就好比森林中一刻都未停留的啄木鸟,用力撕啄表面完好的树木,一条条藏在树干的蛀虫被叼出,一颗颗树木得以茁壮成长。作家以笔鞭挞社会上的假丑恶,就是要给真善美腾出成长和拓展的舞台和空间,给心灵做个按摩和美容,给生命撒上爱的种子,给未来插满歌声的翅膀!
王琼华先生的写作是“一事多趣,一议多理”的内涵式写作,作品里熔铸作家皮里阳秋的智慧和敏锐,这是一个有着责任、正义和良知的当代作家的倾情演绎,作品包含人间大爱的人文关怀,更是一个作品里饱蘸赤城、深情和真诚的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对千万读者的尊敬、热忱和奉献!

在现实生活里,王琼华先生是一个诲人不倦、充满热情、政绩突出、德能配位的市级文联主席、市级作协主席。他在小小说创作之外又把思维和爱好拓展到了绘画领域,而且其水平、水准已得到美术届广泛赞誉。
从艺术形式互通互促的规律来看,绘画是可以滋养作家搞小小说创作的:从营造小小说人物的氛围到人物刻画极为精简的白描,从故事的场面到小小说创作风格的简练,具有画面感的情节稍稍弄几个就能展示一个主题,对王琼华先生的“无穷的地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创作理念是十分有帮助的。因为具有画面感的情节进一步打开了小小说创作的思维和视野,更加增进作家在刻画人物时大胆写意的自信和坚定,更加坚信自己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本能!于小小说创作时题材的选取,素材的灵活巧用,布局谋篇的创新避俗等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我突然想起一首人人耳熟能详,经常飘荡在祖国大江南北的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歌词的立意稍加衍生就与王琼华先生小小说创作的宗旨和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殊途同归之效: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
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
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贴着你的心窝
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
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
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旋涡
我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享海的欢乐
我最亲爱的祖国,你是大海永不干涸
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
赤子之心,忠诚至上,是文艺的表达动人心弦,是哲理的深邃通达人世诸道,是“世事洞明皆学问”的诗话,是尼采自诩“我就是太阳”的浪漫感性、能力意志等德行的自我雕琢!
王琼华先生创作小小说,内心世界的情绪是焦灼而忧伤,却又饱满而充沛,有一种看得见的忧时虑世。往大趋势看,怎么读都有恨铁不成钢的浩气!一个有责任心的作家首先是敏于发现社会的问题,并以自己擅长的文学手法掰开问题、查摆问题。虽然解决这些问题并非是件容易的事,但是王琼华先生在千把字的篇幅里,习惯摆出问题后,熟稔调动文艺路线中写小小说的手段去回答、去解决。
为规避文学创作忌直白表达的结尾,忌肤浅平庸的立意而引不起读者心灵的共鸣,王琼华先生的高明和睿智就全体现在他的小小说创作的“豹尾”上。每一篇小小说的结尾要么让人掩卷深思沉痛反省,要么会心一笑恍然大悟,要么击掌赞叹醍醐灌顶,但都处以怨示爱的反讽、警示和含泪微笑的春秋笔法!不少的作品读到最后却意犹未尽,一种“云在山头爬上山巅云更远,月落井中,剥开水面月更深”的穿越之叹自然而生。
而这等功夫的获得需要作家对社会充满观察、责任和沉思,对书本充满阅读的童心、渴望和执着,对新鲜事物永葆青春的活力、兴趣与好奇,对爱情亲情友情保鲜度积蓄终身的温润、倾心和向往,对自身技艺素质的磨砺和培养拥有永不倦怠的澎湃激情和不竭动力。
人生旅途山一程、水一程,作家王琼华以时间做依托,把所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当作是冥冥之中的缘分而加以沉淀,创作出近千万字的文学作品,足以傲视浪得虚名的功利之辈。几十年来,他反复实践着同一类事情,他写作时思维缜密,阅读时联想类比,思考时纵横捭阖,通晓多种技艺,把自己弄得满身的才华,没有给自个人生设置过多的思维定势和思想桎梏,因而至今也没有辜负大众的期望。
在中国文学的百花园里,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王琼华先生以自己擅长的小小说创作的一亩三分地作为平台,绽放出自己特有的色彩,怒放着创作生命的光华。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作家毫不犹豫的走“双百”“双为”的社会主义文艺路线,这不只是时代的需要,职责的需要,更是点亮人性灯塔的本能与自觉。
王琼华先生心随笔至,笔耕不辍,站在中国文学的高原上向着文学的高峰挺进,我们坚信他的文学创作天地必然是越写越宽,思路越写越顺,境界越写越好,字里乾坤越写越有空间!
责编:颜石敦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