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杨洁规 杨斯涵 图/视频 何佳洁 刘品贝 通讯员 李承夏 三湘都市报 2021-11-16 08:52:29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杨洁规 杨斯涵 图/视频 何佳洁 刘品贝 王珏 通讯员 李承夏
11月15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追思会暨灵骨安放仪式在长沙市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句袁隆平院士生前说过的话,被镌刻在巨石上。
宛如稻田的地毯、路边栏杆装饰的水稻、小提琴演奏《我和我的祖国》……仪式现场,一个个细节都包含对袁老的敬意,让人红了眼眶。
【入土】骨灰盒上覆盖着国旗
上午9时38分,人们在陵园追思厅举行追思活动。袁隆平院士的遗像摆放在大厅正前方,家人和生前同事、学生及好友一起深情回顾了他的一生。大厅里循环播放着乐曲《我和我的祖国》,四面的电子墙上显示着多个二维码,在场的很多人拿出手机,通过“扫描点灯”的方式,寄托对这位为世界和中国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的老人的哀思。



随后,人们手拿鲜花,眼里噙着泪水缓缓前行,恭送袁隆平院士骨灰。

礼仪队手捧袁隆平遗像、灵牌和花篮,缓慢走向墓地。队伍后跟着三台被鲜花覆盖的灵车。第一台灵车上放着袁隆平院士的骨灰盒,覆盖着国旗,家属陪在他身边。

上午11时,袁隆平院士灵骨安放仪式正式开始。全体肃立、默哀、安放随葬品、全体孝晚辈添土……现场庄重肃穆。封穴完毕,全体人员三鞠躬表达对袁隆平院士的感恩与思念之情,并向袁隆平院士纪念墓行注目礼、放飞和平鸽。
【墓园】墓盖上摆放着两碗米
追思会现场摆放着袁老生前喜爱的乐器小提琴。忙碌之余,袁老喜欢拉小提琴,也会游泳、打排球,院里老年排球队,他领队的那一边,经常是赢家,“和我打对手的那方谁都想赢我,我一去,就带动了队伍的情绪。”
民众、学生代表被安排在另一场地参加追思活动,现场直播实时声音出现故障,大家仍紧盯屏幕,无声缅怀,直到半小时后才恢复声音。

仪式现场铺的地毯,颜色宛如稻田;从追思厅到墓地的路两边,“一稻济世,万家粮足;国士无双,袁老千古”“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奉献祖国和人民”等一条条绿底白字的横幅,在阳光下随着微风飘展;通往墓地扶梯的栏杆上装饰了水稻,金黄稻穗映衬丰收美好景致。现场,陵园特意安排专业人员,用小提琴演奏袁隆平生前喜欢的《我和我的祖国》。

袁隆平院士遗像背后的巨石上镌刻着他生前爱说的一句话:“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无数民众自发前来送别,他们戴着的特制口罩上,也印着这句话。


如水稻般金灿灿的墓盖上,端正地摆放着两碗米,一碗粳米、一碗稻谷,碗上写着一句话:“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这,是一位来自洪江安江的农民企业家特意送来的。
【送别】 “您的叮嘱,永远不忘”
今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倾尽一城花,只为奠一人。消息发布后,社会各界悲痛万分,各地民众冒雨到殡仪馆排队献花。11月15日,很多民众、学生同样自发赶来,再送袁老一程。
湖南农业大学大三学生周皓月泪流满面,“2019年的开学典礼上,袁爷爷寄语我们知识、汗水、灵感、机遇‘八字秘诀’。我们每位农大学子都把袁爷爷的种子精神当作动力。”
湖南信息学院大一学生马森耀是礼仪队手之一,连续2个多小时注意力高度集中,上衣、裤腿被汗水浸湿,站得笔挺的身形有些摇晃。休息几分钟后,又立马站回“岗位”。马森耀说,“想要用自己的方式送袁爷爷最后一程。”

“手插一束秧,心怀亿兆粮。平田听蛙鸣,隆丘树风尚。但闻先生去,稻花噙泪伤。亘古千秋梦,禾下太平凉。”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石油作家协会会员张学梁写下这首诗,悼念国士袁隆平。
网络上,网友们纷纷留言表达对袁老的敬意:“每一缕升起的炊烟,都是来自人间的怀念。”“袁爷爷,一路走好,我们一定会好好吃饭的。”“您的叮嘱,我们永远不会忘!”“风吹稻香,粒粒满仓,袁隆平院士一路走好,致敬,送别!”
【追思】177个日夜过去……袁老,今天我们向您汇报
袁隆平曾有3个与水稻相关的梦想:第一是水稻亩产超过1000公斤,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第二是让杂交水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解决人类饥荒做出贡献;第三是希望在我国的盐碱地上种出高产水稻。
到11月15日,袁老已经离开大家整整177个日夜。在11月15日举行的追思会上,老先生的科研“亲友团”,向他诉说“177个日夜”的点滴,袁老的三个梦想均超额完成。
“稻子熟了,我们想您了。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向您报喜来了。”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张德咏轻语诉说。
10月17日,在衡南县,袁隆平熟悉的稻田里,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1号”,晚稻达亩产936.1公斤,加上早稻亩产667.8公斤,周年亩产1603.9公斤,再次刷新世界纪录,完成了袁老提出的“三千斤”攻关任务……
“2021年,隆平高科杂交水稻国际市场销量近1500万斤,同比增长30%,预计到2023年可突破2000万斤。您的‘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已逐步成为现实。作为您的学生,我们一定会将您的杂交水稻事业传承下去,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造福世界!”隆平高科党委副书记、学生廖翠猛说。
孙女:家里只要有他在,就充满了欢声笑语
追思会上,袁隆平二孙女袁有清发声,表达对爷爷的思念。
袁有清说,爷爷虽然很忙,但从不曾缺席她们的成长,爷爷亲自为她们取名字,名字里都寄托着对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爷爷和蔼可亲,幽默风趣,家里只要有他在,就充满了欢声笑语。爷爷从小关注她们的兴趣爱好,鼓励走自己的路,每当听到她弹琴,总会摸着她的小脸蛋,表扬说,“弹得不错!”
儿子:起绰号入木三分,学方言惟妙惟肖
“敬爱的父亲,您对往事如数家珍,讲笑话信手拈来,起绰号入木三分,学方言惟妙惟肖。我们时时回想,终生难忘。父亲,走的时候,您也许还有几多牵挂,但您放心,您的家人弟子、挚友同事一定会同心前行,将您开创的杂交水稻事业继续传承,发扬光大。禾下乘凉其中,我们一起圆梦!”在追思会上,袁隆平之子袁定安深情发声。
“御用”理发师:触景伤情,关店半年
2003年9月,曹小萍的理发店在湖南省杂交水稻中心附近开业,这是一间面积仅有10平方米,距离袁老家步行仅需两三分钟的小理发店。曹小萍给袁老理发18年,被称为袁老的“御用”理发师。
“这么多年,感谢袁老一直光顾我的小店。”曹小萍直言,袁老太和蔼了,没有一点架子,像自己的父亲一样,每次来都笑呵呵的。
袁老逝世后,曹小萍就将理发屋关闭了,至今半年未开。她说,每次看到袁老坐过的椅凳就触景伤情。
【回应】为何去世近半年后才安葬
很多网友关注并询问:袁隆平院士已经故去数月了,为何如今才安葬呢?11月15日,三湘都市报记者联系上了袁隆平生前助理杨先生。
杨先生表示,因袁院士去世后,社会各界对他的安葬地都很重视,长沙、洪江安江、家乡江西九江德安等地都希望袁院士能够归葬到他们那里,经过多方面考察后,今年8月确认安葬在唐人万寿园。同时,考虑到市民吊唁,唐人万寿园也需要时间做准备,所以就耽误了一些时间。
责编:陈舒仪
来源:三湘都市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