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10-12 17:23:53
当然,宏观来看,这么多名校毕业生、高学历人士扎堆竞岗某地的名中小学,无论如何有其不正常之处。
朱永华
这两天,“北大清华硕博争进中小学”的消息,又一次成功网上“吸睛”。有媒体披露,上周五去往深圳“四大校”应聘者当中,仅生物学一科进入面试的7人中就有4个博士。
这样的“新闻”,其实已算不上新闻。最近几年,“北清”名校毕业生、硕博高学历人士争相入职南方名中学甚至小学,已成为“新常态”。只是,这种人们一般认知的巨大反差总能引发社会波澜、心理震荡。
多少人唏嘘嗟叹的事情,放在当事者角度来看,再正常不过。十多年寒窗苦读,累阶递进的学习奋斗之后,个人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经济基础”、“兑现”理想的生活指数。当高校毕业生日渐“过剩”,机关大院、科研院所、高端企业等众人眼里的“高大上”机构不再“来者不拒”的情况下,选择条件优越、待遇丰厚的中小学入职,当然是一种“次优”的选择。这是作为“经济人”和“社会人”的本能反应,与有没有远大理想追求并无直接关联。
当然,宏观来看,这么多名校毕业生、高学历人士扎堆竞岗某地的名中小学,无论如何有其不正常之处。从社会资源使用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一种低效率的配置。因为,名校高学历人士,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投入”更多、锻造更显不易,在其走入社会后,能最大限度地用其所学、展其所长,是最理想的状态。也许,一名饱学的博士研究生也可能是一名优秀的中小学老师,但是,“损失”和“浪费”也是客观存在。事实上,在前沿研究领域,尤其是条件相对较差的西部地区的科研院所,人才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在基础理论研究和科技研发领域,力量不是过剩,而是不足。
环境和条件是“虹吸管”,制度安排是“指挥棒”,要让人尽其才成为普遍的现象,让社会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归根到底要靠更科学的制度安排和有利的环境创造。人才既是个人资源,也是社会资源,还是国家战略资源。在刚刚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并作出重要部署,实际上就是强调我们在人才培养使用上的全局观念、长远观念。因此,我们既要尊重包容高学历人士、名校毕业生有个人选择的权利,同时要积极发挥政策制度的宏观调控效能,让人才在最合适的舞台上一展所长,让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得到最合适的人才。
责编:周泽中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