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杂谈丨走笔三湘好放歌——张严歌词作品印象

  新湖南客户端   2020-12-10 16:03:08

文丨刘堤洪

三湘大地与音乐有缘。既孕育歌唱家,又催生许多耳熟能详的歌曲作品,这个现象或许可以留待行家评说。倘若有人追问出作品的原因,倒是可以明确一点,即是文化事业蓬勃兴盛的带动效应。众多词曲作者和团队,经年累月,在这片沃土劳作耕耘,历练成长。张严,就是其中一位笔耕不辍,新作不断的词曲作家。

唐代文学家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张严长期在宣传文化战线工作,对时代旋律有着深刻的认知和敏锐把握。静心品味他笔下的歌词作品,既有紧扣时代脉动,颂扬家国神州簇新面貌的纵情泼墨,又有假山水风物抒怀,展示作者审美探幽的浅吟低唱。一刚一柔,一虚一实之间,构成张严词作的总体风格和一抹亮色。

平心而论,现实生活题材,因为缺少时间积淀,难免存在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常常是文学作品有意无意绕开的领域。张严近年创作的《十八洞飞出幸福歌》《奔腾时代》《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等作品却逆向用笔,贴近现实生活。谈到这一点,业界人士认为,除去强烈的责任担当之外,与作者厚植才力,娴熟驾驭多种歌词风格不无关系。《十八峒飞出幸福歌》以苗家阿妹的口吻,娓娓述说干部进村,精准扶贫的情形,“看了一家又一家/群众冷暖记心上/喜鹊叫哎歌声扬/十八峒哎换新装/苗家人儿喜洋洋/庄稼丰收田野上/摘下一枚甜蜜果/请你尝一尝/就是幸福的味道/”。电视剧《最好时代》主题歌创作中,作者运用色泽嬗变作为背景,烘托当下车轮圆圆,滚滚向前的高铁时代,把实现跨越式发展,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心路历程,借用电影蒙太奇方式由虚而实,形象地比拟为时代动车,以风驰电掣、一往无前的铿锵节奏,见证日新月异、沧海桑田的大时代。

以主旋律、正能量为底色和原色,张严歌词作品的另一特点是,不吝笔墨关注年轻群体,为追梦的青春、不惑的年华加油呐喊,《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负韶华》《追梦青春》等篇什中,作者强化历史使命、家国情怀对年轻一代的招唤,将青春励志与文化传承熔于一炉,选择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大白话组织歌词,“多一份汗水/才多一份收获/迎来花开千万朵”“每一个细胞都澎湃汹涌/为期待已久的梦乘着青春的风/追梦的人海阔天空。”采用形象化的创意和语言,鼓励、讴歌年轻人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短短一行字,看似寻常多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青春励志、时代放歌呈现了张严歌词创作阳刚雄健的一面。然而,还有一类作品,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侧面了解作者的文学积淀。张严歌词作品中,不乏浅吟低唱的篇章,这类作品多以水乡风情为抒写对象。情感真挚拙朴,推想可能与作者湖区水乡的人生记忆有关。以《水乡之恋》为例:作者信手框定青山、小河、杨柳、拱桥的景别,叠入洗衣姑娘、牧牛少年互倾情愫的画面,寥寥数笔,勾画一幅鲜活的水乡风情画,使读者产生移情联想,诗意盎然地融入歌词场景之中。“山歌传情/笛声悠扬/害得姑娘无心洗衣裳/洗衣缒捶了手/衣裳飘落在水面上/”此情此景,让人想起已故庄奴先生的一段歌词,“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只有你。”

歌曲的价值追求是传唱度,歌词犹如剧本,是决定一首歌能不能被认可、传递的基础,从某种意义讲,口语化、形象化写作尤为重要,是决定歌曲入耳入脑走心的关键。张严的另一首歌词《采红莲》在这些方面进行了有益地尝试,他运用对仗工整的句式,朗朗上口的语词,自然天成地描摹一轴湖乡采莲图,“小荷尖尖/蜻蜓点点/莲子圆圆/荷花艳艳,”几个排比之后,“小船驶入湖心间/只闻歌声不见面/藕丝悠长情相连”,接着画风一转,“阿哥荡双桨/阿妹忙采莲/箫声笛声和渔歌/幸福就在人世间”。这段描写甚至可以与电视画面互为对应,在长焦镜头的摇动中,缓缓带入剧情人物。起笔雨露氤氲,落笔人间烟火。用白描手法,不事雕琢地完成了状物审美的意义升华。可以认为,《采红莲》和另一首《牧童之歌》来自作者质朴、淳真时代的温婉记忆,在众歌词作品中独树一帜。

假大地抒情,为时代写歌。期待张严有更多佳作呈现在你我面前。

2020年10月13日晚于深圳

责编:刘瀚潞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