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湘菜报 2020-10-28 17:18:06
大湘菜报·新湖南客户端 记者 陈潇 摄影 周佳珉
杨敬伟
【人物名片】杨敬伟,宴长沙出品总监,1971年生,湖南浏阳人。中国烹饪大师,湘菜大师,在第25届中国厨师节全国烹饪大赛获中华金厨奖。擅长湘菜,精通浏阳蒸菜,潜心钻研祖庵菜,旁通粤菜、淮扬菜。
大自然的味道
又是一年深秋。几年前,一个秋天的凌晨,杨敬伟四点多起来开会:院子里万物沉寂,人的感官却异常灵敏。晨曦飘然而至,曙光浮现,洒在竹木间、银杏叶上。脚边的草,底下的泥,四周的花,清新、动情。细嗅来,那是季节的气息,大自然的味道……
这是杨敬伟曾晴溪庄园供职时所亲历的。这般场景,让他对餐饮美学的感知度趋于极致。
一生做菜如他,在菜世界低调浸染,默默耕耘,人菜相融,自生欢喜。

主理菜品 原味珍菌包
提及“杨敬伟”的名字,“口碑好、人低调、有匠心”是几近一致的评价。“他作风稳,不张扬,刚正不阿,忠诚度高。”其师兄、宴长沙创始人刘晋伍形容杨敬伟做菜执着到顽固的地步,比如传统湖湘名菜东安鸡,杨敬伟反复调了约两个月,做了四五十道鸡,只因没完美到打动自己。
杨敬伟的同事、宴长沙品牌总监胡婷提及一个细节,为祖庵汉寿水鱼配餐具,但达到杨要求的难得,“他说‘难就对了,太容易的往往不好’,所以他不畏难”。
因一道祖庵豆腐,杨敬伟从纪录片《傲娇的湘菜》走进食客的视野。在祖庵菜传承人孔起铁看来,杨敬伟舍得钻,有想法,“他的祖庵豆腐超过了历史上的水准”。无怪乎长沙美食小分队主理人张好评价,“祖庵豆腐还是只有杨大(杨敬伟)做得好”。
笔者认识杨敬伟约两三年光景,记住他,也是因为菜。一场厨艺比拼,老一辈湘菜大师亲临做菜,赛后杨敬伟辗转求取大师们所做的菜肴照片。原来,见“菜”如面,逻辑逆推,他十有八九能根据照片还原出所见菜。
《舌尖上的中国》开播完毕,他反反复复看;《湘菜集锦》菜谱到手,他从头至尾手抄;祖庵冰糖肘子,他翻书求教,敢于打破传统勾芡秘诀,反复做了几十道,终究做出了透亮发光的“玻璃”肘子……
乡下的菜市场
“喜欢逛菜市场,到那种人多的地方。”提及第二个场景,杨敬伟的脸由庄重自持到绽开微笑,他比划着那场面,能把人勾入《人物》杂志对云南菜市场烟火气的场景描摹。
时间回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杨敬伟的家乡浏阳普迹镇,每年八月中上旬,浏阳、岳阳、江西等地的人们涌过来——赶八月会!牵着羊、牛、狗,摆出家禽和吃食。人流穿梭间,父亲杨常秋带着小杨敬伟在下镇街赶八月会,街上烤着茴饼,甜甜的,香得小杨敬伟迈不开腿。
如果父亲不在家,小杨敬伟放完学要赶牛、喂猪、抬水。九岁多,父母去割芋头盒子,杨敬伟张罗一家人的早餐;放学回来搞晚餐,热菜,蒸菜。
父亲和堂叔很会做吃食,家族大宴都是二人置办。捉了屋旁河里的鱼,杨常秋能煎、炒、蒸、煮、焖、熏……简单的食材变幻不同的烹饪技法,幻化出多样口味。而今,父亲常对亲友笑言,“我们家大师只能给我烧火,我不知道自己应该是什么级别”。

“杨大”的烹饪路
从学校毕业后,杨敬伟种过菜,学过打铁、泥工,入行还是堂叔的建议。
1987年,16岁的杨敬伟在普迹当学徒,跟着师父邹特元入了行。从传统的磨刀功夫开始,杨跟师父能办30几桌宴席。两年乡厨时光,是他的厨艺启蒙期。
1990年,经人引荐,杨敬伟来到湖南农大的艳兴酒店掌厨,茄子煲、麻辣子鸡等菜肴颇受师生喜欢。早、中、晚三餐忙不停,闲时琢磨烹饪书籍抄菜谱……上炉子炒菜14年,把十几平米的小店做到能接38张客台,这是其基本功沉淀期。
2005年,来到了继湘美食的杨敬伟拜入湘菜大师罗继湘门下。三年时光,他学到了科学的厨房管理。2008年,他南下广东六千馆,深入了解粤菜及外埠湘菜。
自2011年起,杨敬伟在晴溪庄园的园林餐饮环境中熏陶,对餐饮美学的感知大大提升,如美学的四个部序、大局和细节出美学等。而后,经宴长沙创始人刘晋伍力邀,杨敬伟出任宴长沙出品总监,助力提质提档。
而今,杨敬伟的一天,常从早起巡店开始:验收食材、把控出品、检查厨房……临中午,下到各店,在不起眼的角落偷点几个菜,再召集厨师评菜改良。下午重复,晚上做总结……
琐碎繁复,日复一日。早上出门时女儿上学了,晚上下班时女儿睡着了,父女间一星期碰不着面是常态。每个月,他至少有一次去到全国各地开阔视野,保持空杯心态。每到一处,他一定会去菜市场,置身叫卖声间,亲近人间烟火;驻足博物馆,感悟前世今生。
为了保护好自己的味蕾,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嚼槟榔,也鲜少社交,吃东西只尝三口。他把所有的自律,都献给了“菜世界”。
文/陈潇 图/周佳珉
代表菜品 祖庵豆腐
责编:陈潇
来源:大湘菜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