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30 16:56:02
吴德峰
乡村泥土的芬芳中,有一种厚重持久的力量,象山那样,召唤着我们也滋养着我们,那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像树那样,支撑着我们也提升着我们,那是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摘自《驻村入户日记》)
(一)
五天前,带着一本《摆脱贫困》、 一本《读懂中国》,我随省委党校57期中青一班第一党小组来到了会同县高椅乡雪峰村;五天后,带着一本民情日记、一本扶贫画册,又要回到省城了。我该如何小结这次难得的“驻村入户.体察民情”体验式学习?
第一天见面的情景就在眼前。按照村支书伍永发的说法,从那天起,我们就成了这座古老山村的新村民了。山乡夜阑人未静,“轻寒正是可人天”,热情的房东们早已把门打开,把最好的床,留给身背行囊的我们。
对初来乍到者,雪峰村无疑是唯美的、古典的、诗意的,高山峻岭、茂林修竹、青瓦木屋,小鸟依依、炊烟袅袅、鸡狗懒懒……这里的田园值得请诗人们押上韵脚,这里的山川应该由音乐家谱上曲调、这里的村寨可堪被大画家嵌上画框。但对这里刚脱离贫困线的父老乡亲来说,未必体味到“诗意的栖居”——这里的美,令人心醉,也令人心疼。
我更愿意把这次体验学习的机会看作一次亲情的邀约,一次超越访贫问苦意义的问心、问学、问政、问需。20年前,我作为长沙市委农村建整扶贫办的工作人员,几乎跑遍长沙所有贫困村,但这次甫一到雪峰村,听到这个雪峰山脉最深处的深度贫困村的情况介绍,我还是吸了一口凉气。6个村民小组11个自然寨落,216户676人,散居在大山深处方圆十几公里的沟岭间,贫困户81户286人,贫困发生率42.3%。作为一名老扶贫工作者,我深知这数据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连续几天,沿着蜿蜒陡峭的山路走下来,我的心情越来越复杂。这里有山高林茂的生态资源,又有闻名古今的红坡贡米,但是耕地稀少零散,目光所及,多数是高山田、冷浸田、蓑衣田。村干部说,全村人均耕地0.7亩,但10亩以上连片的田土都难找到。老百姓的条件,比想象的更困难。
(二)
随着入户走访和实地考察的深入,从亲见亲知中,我渐渐感受到了一种比预想的更令人震撼的脱贫攻坚力度。尤其是省文旅厅扶贫工作队驻村帮扶以来,雪峰村实现了整村脱贫出列,未脱贫户仅剩1户。在和扶贫队员交流时,我试着把他们的工作归纳了“雪峰精准扶贫四个维度”:
第一,在党员群众的参与度上,让大家握紧了向贫困决战的拳头。从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入手,借助外力外援和组织村民投工投劳结合,彻底解决路、水、电、通讯、学校落后的现状,建起了村级服务中心、百姓大舞台,开办了幸福家园山货集市,设立了富有开创意义、值得呵护培育的雪峰村“幸福基金”。用支委雷太林大哥的话说:“雪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赶了三十年的路,但更大的变化是干部群众的心气都调动起来了。”
第二,在政策的能见度上,让大家尝到了精准扶贫的甜头。在走访中,贫困户伍绍全双手捧出一本红皮的《精准扶贫手册》,逐页翻开,用手指给我看,从扉页上的“扶贫队员联系电话”,到首页的“贫困户信息卡”,从“帮扶措施及过程记录卡”到“年度收益明细登记卡”“人均纯收入统计卡”,内容、数据、签名,具体而微,一目了然。异地搬迁贫困户黄玉山两口子一连串感谢:感谢党的政策好,感谢扶贫队经常上门解决困难,感谢县长好几次到村里来现场办公。他拿出一份“会同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书”,告诉我,他的老伴做手术都按政策比例给与了报销,大大减轻了负担。
第三,在发展的加速度上,让大家看到了全面小康的奔头。工作队介绍,户户“两不愁三保障”实现后,还要念好“山”字经,鼓励村民发展红坡贡米、雪峰云雾茶、雪峰山浪牛、太空鸡,办起了木材加工厂。发展特色产业重在把村民组织起来,一口气成立了五个合作社,实现了贫困户入股全覆盖,雪雾养殖合作社、雪峰界养牛合作社、歌郎茶业合作社、红坡贡米合伙社、鑫雪峰种植合作社,有的当年就给了分红。
第四,在文化的光照度上,让大家赢得了美好生活的彩头。实现整体脱贫的乡亲们,尤其是苗、侗族群众,展现了对文化生活的高追求和他们的歌舞天赋。创作了两首村歌《我家住在雪峰村》《红坡贡米香》,自编自演舞蹈3支。组建了村民文艺宣传队、广场舞蹈队、快板队等文娱团体,结合传统节日和民俗节日,举办文化娱乐活动10余场次。这支村民文艺宣传队不只在大山里“以文化人”,还参加了第六届湖南艺术节展演、会同县春节联欢晚会,开始闯出了自己的名头。
(三)
雪峰村的快速脱贫带给我很多启示,雪峰村未来巩固脱贫成果的不确定性,也引发我夜不成寐的思考。在昨天的献计献策诸葛亮会上,大家踊跃发言,意犹未尽。我颇感惭愧的是,自己不能贡献一条锦囊妙计。但是,面对刚刚认识的雪峰村,我的眼前浮现出可资互鉴的三面镜子,一是当年的宁德经验,二是我供职的省会长沙的农村现状,三是我远在烟台海边老家的乡村发展。我想,像雪峰这样的地域性绝对贫困村,一方面要抓住脱贫攻坚战的最大机遇,借助外援,推出更多立竿见影的市场化发展举措,比方说旅游开发、林下经济;特别注重鼓励返乡创业,全国返乡创业人员已突破740万人,充分说明这是一股值得重视的乡村振兴生力军;还要有现代意识,强化农产品品牌、品质、品味意识,鼓励引导更多的农户拥抱网络电商。
另一方面要立足长远,巩固脱贫成果,从确保一家一户脱贫向整村整乡乃至整县整省乡村振兴的大格局着眼用力。有几个问题正是我工作中遇到的现实课题:
第一个问题,党建引领如何真突显?小乡村应有大政治。特别是解决“人”的问题,带头人、贴心人、接班人,谁来接班、谁能接班、谁愿接班的问题,是困扰很多贫困村的大问题。几天交流,不管是从扶贫队还是从村干部们的口中,提到的最忧虑的事,都是后继乏人的问题。村支两委平均年龄58岁,最年轻的也50岁了。村里新发展了一名28岁的党员伍绍景,自己开挖机做事,妻子带着小孩在城里读书。我问他: “想不想出去?” “哪能不想呀?”“最想到哪去发展?”“当然是长沙啦。”除了他之外,几天再也没看到有年轻小伙子留在村里。
第二个问题,集体经济如何有突进?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这两年长沙在发展农村“四型集体经济”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包括土地合作型、资源开发型、物业管理型、乡村服务型,这些经验应该可以供雪峰村等参考。一些贫困村的经验,如雪峰村颇具创意的“幸福基金”同样给了我们宝贵的启示。
第三个问题,群众工作如何更突出?要在新时代教育群众、组织群众,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发挥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归根结底就是要激发群众自我发展的意愿、信心、热情,群众工作的诸方面仍然有许多新的挑战。还有一条,要注重树立村支两委在群众中的权威和信心。有人调侃说,村干部像公鸡头上的肉,大小是个官,但有饭吃不找你、不犯法不怕你、有问题就找你、解决不了要骂你,工作中两头受挤、两头受逼、两头受气的现象如何解决?
第四个问题,地域局限如何再突破?农村发展,开阔眼界至关重要,要多组织党员干部到外面、到先进发达的地方去看看。
感谢雪峰村,让我加深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学习。
(四)
尤要感谢的,是那些从大山外汇聚来,为雪峰村忘我奉献的人们。
梁利平,省文旅厅驻村扶贫队队长,离妻别雏,家中两个小孩,一个正值青春期逆反、一个刚上幼儿园;他的妻子没有正式工作,从对他下乡扶贫很不理解,到后来义无反顾支持他,这其中的家庭付出可想而知。他说:“既然来了就要把村里的事当自己的事干,把贫困群众当自己的家人待,就要让雪峰村变个样。”扶贫队员邹煜说:“为了跑项目、跑资金,梁队长可没少受苦受累受委屈。”另一位扶贫队员、来自省博物馆的刘赫子补充道:“我们驻村第一年,汽车轮胎就跑烂了七个。”有村民说:“梁队长为了我们村是真拼命,一条条致富路都是他带着我们一锄一锄开出来的。”在我们面前,梁利平总是慷慨激昂。不论大小场合,村里开会前,梁利平都要先组织大家唱一唱村歌:“雪峰雪峰的半山腰上,一片片稻花儿香花儿香;它在春风中飘荡,飞扬着乡亲们的希望……”
周立志,一组同学,是学员组长,又是会同县长,和这里的干部群众熟悉亲热得像回到自己的老家一样,交流起来坦率随和。这位瘦瘦小小的一县之长,眼神里透着酷似会同老乡粟裕大将一样的机灵劲儿。村民们说,县长已经是第五次来到雪峰村了。进村的第二天,他就急不可待地带我们去体验当年的红军小路。小心翼翼穿越荆棘丛生的原始次森林,手忙脚乱爬上风化裸露的砂石陡岩,摸索了两三个小时,终于登上雪峰山的最高峰。他指引着我们环顾四周,然后指着脚下几块摞在一起的石头,意气风发地说:“这里就是一脚踏四县的地方,这也是当年红军走过的路!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雪峰山是湖南的父亲山。雪峰山脉是全省贫困人口的集中分布区,这里要带头实现全面脱贫,更重要的是,探索一条文旅结合的路子,巩固脱贫成果也应该带头。”在他的描述中,一幅综合开发雪峰山文化旅游圈的蓝图呼之欲出。那一刻,瞭望四周绵延的群山,好一派“心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的天人合一景致!
张淀,一位文化战线退休的大姐,有怀化市舞蹈家协会健康舞专业委员会执行会长、中国广场舞明星推大使这样的头衔,更重要的身份是一位在当地粉丝众多的明星文化志愿者,家住怀化市,却常年活跃在雪峰山下的贫困山乡。她创作的怀化乡村民俗特色的歌舞获得过全省大奖,她为雪峰村创作的《红坡贡香米》,将雪峰村的村姑送上了全省的大雅之堂。对我们这些缺乏艺术细胞的新村民,她一样的耐心细致。她翻开手机,热情地给我看她的作品,介绍她的团队和那些非专业的舞蹈女神。村民杨春桃说,“张老师是我们贫困村的文化天使。”梁利平说,在雪峰山周围,这样的志愿者还有很多。
湖南省最美文化志愿者罗文英的故事,尤为令人感动。去年,她一人来到雪峰村进行支教,她为孩子开了学吹陶笛、手工等艺术课,还走进孩子们的家里教孩子们整理衣物、布置房间、清扫卫生,清早起来锻炼身体……让村里的孩子们收获着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艺术同时让孩子感受到了久违的亲情,朝夕相处的孩子们情不自禁喊她为 “妈妈”。这位罗妈妈拄着双拐往返于山里山外的一个个村寨,为留守儿童送关怀、送温暖,已经在做了10年文化志愿者。
这些平凡的人们带给雪峰村很多感动。和他们在一起,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目光犹如一条条柔软又坚韧的电缆,让党心连着民心,传递着热爱、信心和力量。他们不是这个村庄的原住民,但他们对这块土地爱得格外深沉。
从他们身上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乡村泥土的芬芳中,有一种厚重持久的力量,象山那样,召唤着我们也滋养着我们,那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像树那样,支撑着我们也提升着我们,那是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
(五)
欲强大国,必兴小村;欲兴乡村,先振民心。
雪峰村的体验让我更真切地认识到,全面小康当然意味着一个都不落下,正是千村万户新鲜生动的个体经历,汇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的宏大叙事。从这个意义上说,精准扶贫激发了一家一户一人的精神力量,更彰显了一村一地一国的精神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的跋中所说:“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
作为这次体验式学习的纪念、象征和祝福,我们在村民广场的一角亲手种下一排红豆杉。带队的周泗琴老师动情地说:“我们约定,五年后的今天,我们一行十人,一起再回雪峰村,看望乡亲们,看看我们亲手种下的中青林;不管大家在什么岗位,一个都不能少!”
想到进山第一天,半路突然停车,立志同学带我们去看一株有名的红豆杉树王。它就长在路边数十步的小山坡上,被几百株大大小小的红豆杉群落簇拥着,不走近瞧,毫不起眼。当我们向坡上攀爬几步,走近它、不由自主地扶触它的干、寻找它的果、仰望它的冠时,便陡然感受到它的伟岸、茂盛、古典、庄严。当再上上下下仔细打量它时,发现它外侧的根部已经裸露出来格外粗壮有力的一部分,我瞬间产生一种错觉,感觉这根须已如盘虬卧龙般扭动起来,然后深深扎进山岩泥土里。那一刻,我被这生命中千百年默默成长的绵绵之力深深震撼。
是谁说过的:“如果一颗树来写自传,那也会像一个民族的历史。”
(作者系湖南省委党校57期中青班学员、长沙市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
责编:戴蓉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