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丨一个深度贫困县的教育“逆袭”

  湘伴微信公众号   2019-11-20 11:14:53

湘伴导读

今天,湘伴君讲一个家家户户都关注的民生话题——教育,话题的主角是地处湘西的泸溪县。先来了解一下泸溪县↓

泸溪,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8个县市中的一个,湖南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一个GDP总量排在全省87个县市中倒数第六的县,一个少数民族占比62.3%的民族县,一个至今未通火车,集老、少、边、穷、库为一体的县。

湘伴君再给大家看一组数据↓

全县财政经常性收入低,2018年还不到5亿元。除了学前教育,这里没有一所民办学校。全县共有175所学校,几乎每个村都有学校,几乎没有一人辍学。

2019年,全县调出教师4人,调入则达24人。自2010年以来,全县先后有300多名教师自愿申请到乡村学校任教。

全县每年约3.8万名中小学生,择校到外地上学的人数几乎为零。相反,目前在县内就读的外县籍学生有2075人。

2016年以来,全县共有2928名学子考入本科院校,其中14名学子考取清华北大,本科上线率、本科上线万人比,连续14年位居湘西州第一。

显然,这是关于发展乡村教育而成功逆袭的励志故事。

省委书记杜家毫多次批示“泸溪经验很好,要推广。”中央政策研究室主办的《学习与研究》刊发专文,向全国推介泸溪教育改革经验。可以说,泸溪回答了中国乡村教育的出路问题,找到了破解乡村教育困境的方案。

如何做到的?湘伴君马上为大家解码。

解码一:钱从哪里来?

泸溪是个财政穷县,2018年全县GDP总量才56.48亿元,财政性经常收入不到5亿元。但在教育投入上,泸溪从不吝啬。

“就像家里当家一样,我这里做预算,第一笔钱一定是教育。”泸溪县县长向恒林告诉湘伴君,县里是穷,但攥紧拳头,举全县之力,还是能办成几件事的。

“关键是实现了长期而均衡的投入,这里没有欠账。”泸溪县教体局局长谭子好补充,泸溪财政的主要来源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但是对教育投入,不仅舍得,而且长期均衡,“不是今年5000元,明年500元,而是一个长期均衡的过程,是根据事业发展来投入的,所以我们压力其实并不大。”

2014年以来,泸溪县累计投入资金7.5亿元,新建高标准城镇学校2所,筹建学校1所,扩容城镇学校4所,新增校舍面积3.65万平方米,扩建运动场面积5.01万平方米,新增学位9000余个。全面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56人以上大班额从402个减少到137个。

解码二:重教氛围如何营造? 

在泸溪,教育是“一号工程”。

泸溪有个已经坚持了14年的传统,那就是,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县委书记、县长率五大家领导,深入教育现场办公。泸溪县的党政班子,经常下基层,现场解决教育难题。“几乎走遍了每个村小。”这是县教体局一位干部对书记、县长和分管教育副县长的悄悄观察。

泸溪全县中小学校按片划分给教体局各个股室“承包”,各乡镇也积极主动关心教育,第一时间解决教育问题。“在泸溪,教育部门可以说是‘第一部门’。”谭子好说,校园环境治理有自己的“三联”机制:联合调查、联动整治、联查报备;担任校园周边整治办副主任的,是县教体局副局长,有权调动城管、公安、卫健等部门;全县32所完小以上学校,每一所都有交警、公安、城管等部门人员组成的“护校队”维持秩序;为了让学校安心办学、教师专心教书,所有进学校的检查均需通过县教体局报备。

解码三:人怎么留得住? 

在泸溪,当老师是一件倍感自豪的事。

湘伴君举个例子。教师节在泸溪县是一件大事,这天,从县教体局到辰河大剧院,长约1.2公里的主干道实行交通管制,为的是教师节表彰大游行。鼓号队激情演奏、盛装起舞,围观群众翘首以待、鼓掌叫好。优秀校长、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和重教乡镇、重教部门的代表,犹如明星走红地毯般,接受众人的欢呼和注目。

9月10日,泸溪县召开全县教育大会暨教师节表彰大会。

大游行后,是隆重的教师节表彰仪式,所有在家的县委常委全部出席,为获奖教师一一颁奖。这只是该县尊师重教的一个缩影。

在贫困地区建设好教师队伍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创新,在省、市改革及教育部门的全力支持下,泸溪县每年选派100名业务骨干教师到村小锻炼,每年将90%的新进教师分配到农村任教,3年不得调动,实行进城必考制;农村教师依据偏远程度分类实施每人每月1400元、600元不等的津贴制度;每年将80%的评优评奖、学科带头人指标分配到农村学校,城镇学校教师晋升、评优必须有在农村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工作经历,有效破解农村师资薄弱难题。针对艺体教师缺乏的地区,推行艺体教师无校籍管理制度,对农村艺体教师只聘任到乡镇,进行“走教”式教学,解决了农村艺体教师缺乏的问题……

解码四:学校如何管理好?

泸溪注重“严管与厚爱、信任与监督”有机融合,推行校长聘任制、任期制、目标管理责任制,通过任期内年度考核、任期满综合考核、民主测评、勉励谈话等方式,抓好校长队伍和中层干部队伍管理。

在泸溪,通过民主测评、年度考核等方式,让有为者有位,无为者失位。2016年以来,提拔调整校长12人次,免去职务8人次,真正做到让校长能上能下。

同时,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将教师的绩效奖励、评优评先等切身利益与绩效考核挂钩。比如,将师德考核纳入教师管理的重点工作,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针对乡村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考核,对排在末尾三分之一的教师,当年不能参加进城选调考试,并失去当年职称晋升、评优评先机会。

解码五:教学质量如何提高?

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毕业后的出路上,在这一点上,泸溪县既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同时也搭建好了让学生就业创业的平台。

和许多山区县一样,泸溪地广人稀,146所乡村校中,学生数在100人以下的有130所,其中只有一名教师的“一人校”有54所。小规模校众多,“神经末梢”发达,成了泸溪教育一个突出的特征。

山区孩子上学不易,泸溪不撤并村小,保障了极少数贫困孩子的受教育权益。那么,小规模校不撤,如何办好?《泸溪县村小(教学点)建设与管理制度》应运而生,也就是泸溪有名的“村小18条”。通过保障“1%”的最贫困孩子的受教育权益,泸溪县18年未强撤一所村小。

做强县域教育,泸溪通过“一对一”帮扶,全县结成125个对子且捆绑考核,乡镇校由弱变强,孩子出村不出乡成为现实,乡村学校留得住学生,也化解了大班额。

高中阶段教育是泸溪基础教育的出口,也是泸溪教育的“火车头”,对此,泸溪推进城区学校 “一校一品”工程:县一中是做优做强,走文化教育之路;县二中是做大做全,走“文化+体育”特色发展之路;县五中是做特做专,走艺体特色发展之路;县职业中专学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特色发展和多样化发展,大大避开了县域内高中阶段教育的恶性竞争。

湘伴君简单归纳一下,就是泸溪选准了一条正确的教育事业发展路子——办好普通教育,避免学生到外求学,减轻百姓负担;办好职业教育,有效促进学生就业创业,从而带动家庭脱贫;办好公办教育,避免民办教育无序竞争,增加学生教育支出。

实施“国培计划”,促进城乡教师配置均衡泸溪县通过发展教育逆袭的励志故事,令人惊喜。干事业谋发展就是要树立正确政绩观,用心用情,下足绣花功夫,结合实际,找准立足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为当地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更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教育改变命运,也改变着这座湘西小城的未来。“泸溪经验”是惊喜,也是宝藏~

【湘伴原创,欢迎转发分享至朋友圈】

责编:谭思敏

来源:湘伴微信公众号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