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湖南日报·征文丨百姓也能发声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19-08-14 09:01:16

黎 安

记不清什么时候开始成为《湖南日报》的读者,真正与《湖南日报》结缘,是30年前的事。1989年4月20日,我的一则小评论《“丛书家族”盼团圆》刊发在《湖南日报》第二版“半分钟谈”栏目,连同标点符号不到180字,谈论的是商业工作者应当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销售策略。我这位当时的小年轻、普普通通小老百姓居然在权威的省委机关报上发了声!

当时我迷上了学习和撰写杂文及理论文章,除参加中国杂文函授学院的函授学习,自学鲁迅杂文和《当代杂文选粹》丛书,就是翻阅当时能接触到的报章杂志,《湖南日报》自然成了我几乎每日必读的报纸。当时《湖南日报》的理论和评论都办得特别好,“半分钟谈”“思想者”等专版专栏文章成了我的精神食粮和写作范本。读得多了,便对编辑选稿的要求,栏目文章的标准有了大致的了解,也学着给这些栏目投稿,在“思想者”栏目发表了《对牛弹琴新解》等文章。《湖南日报》在理论与评论栏目设置方面注重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比如“三湘时评”栏目,贴近时代、贴近基层、贴近读者,每篇文章篇幅并不长,却主题集中,观点鲜明,给人以思想启迪。我曾连续两天在该栏目发表短文《在农村多种文化“土菜”》和《交心谈心贵在“真心”》,算是我撰写时评生下的“双黄蛋”……

融媒体时代,《湖南日报》诞生了新生儿《新湖南》,我这个老读者第一时间下载了这既亲切又新鲜的APP。隔三差五,我会上《新湖南》看新闻,找资讯,偶尔也会上篇稿。记得2017年7月初,浏阳普降大雨,迅速酿成洪灾,浏阳摄影工作者等忘却自身安危,直抵抗洪一线,将镜头、笔触对准抗洪勇士,体现了强烈的社会担当,我第一时间写下评论《洪水里凸显文艺情怀》,《新湖南》当即刊出,并配发了文艺工作者奋战在抗洪第一线的照片。

去年7月,“晨风”系列评论在社会产生极大的反响,《湖南日报》推出的系列政论文章,紧扣实际工作,贴近百姓生活,既接“天线”又接“地气”,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点赞。这是党报在有效发声、有效引导和有效传播,作为党报的“编外评论员”,我深知,这份点赞是《湖南日报》长期注重理论评论建设、厚积薄发的结果,也是湖南日报报人守正创新的结果。

我要给我的“老东家”一个发自内心的大大的赞。

责编:刘瀚潞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