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 2019-03-15 10:26:41
名称:唐青釉花口瓷碟
时代:唐代
级别:一级
尺寸:高4厘米 口径14.5厘米
来源:1987年长沙市桃花岭中南工大(现中南大学)唐墓出土
收藏:长沙博物馆
肖晖
1987年1月,在长沙市桃花岭中南工大(现中南大学)建筑工地上,长沙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对工地进行例行文物调查时,发现了震惊长沙文博界的唐代大型土坑墓。此墓曾经被盗,但由于棺室藏于地砖下而幸免。之后,该墓出土了50余件珍贵文物,其中包括青瓷碟5件,十分珍贵,墓主为晚唐潭州府(长沙)贵族。
本文中的这件瓷碟为越窑青瓷,碟敞口,口沿作十出葵瓣状,腹壁外有五道竖条压印,圜底,底部残留7个支钉烧痕,灰白胎,质地细腻精细,多呈灰或浅灰色。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形规整,施釉均匀。2006年湖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来馆鉴定文物时,将其定为一级文物,并称之为“秘色”瓷。
秘色瓷是什么?“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唐代诗人陆龟蒙在其诗作《秘色越器》中这样描写它,这也是“秘色”一名最早出现。秘色瓷最初是指唐代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秘色”似应指珍稀、罕见的颜色,是当时赞誉越窑瓷器釉色之美而演变成越窑釉色的专有名称。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了大量稀世珍品,同时还出土了记录所有器物的物帐碑,物帐碑上包含“瓷秘色”器物,秘色瓷的传说就此揭开。这几件“瓷秘色”器物,有八棱瓶和圆口、花口的碗、盘等,共同的特点是造型精巧端庄,胎壁薄而均匀,釉色莹润透亮,为瓷中精品。
法门寺秘色瓷的出土,解决了陶瓷界长期以来议论不休的问题,同时有力说明了秘色瓷晚唐时开始烧造,五代时达到高峰。
秘色瓷之所以被抬到一个神秘的地位,主要是技术上难度极高。首先,胎、釉原料要经过严格拣选和精益求精制备;其次龙窑形制和结构比例要适宜;再次匠师们对烧成温度和还原火焰操控要适时适度,使釉呈现出“千峰翠色”般的青绿色;最后,在烧造过程中广泛使用匣钵,采用“单件烧”模式,从严把关,件件精品。
长沙的这座墓葬为何会出土如此多的秘色瓷呢?这恐怕与晚唐时期湖南在整个国家的地位有关。晚唐时期,湖南作为国家粮食生产地之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笼络湖南本地节度使以及有稳定的粮食供应地,故而由中央政府赠送秘色瓷给墓主人。
秘色瓷在晚唐时期烧制成功,至五代时,钱氏吴越国将烧造秘色瓷的窑口划归官办,命它专烧贡瓷,“臣庶不得使用”,从此远离民间,高高在上。它虽不在江湖,江湖却仍有它的传说。
责编:王铭俊
来源:长沙晚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