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手舞:心向祖先的缠绵

  新湖南客户端   2019-03-02 20:09:54

文/翟 非

杜牧诗曰:“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歌舞的魔力有时就是出乎人的想象。

楚汉相争垓下之战时,韩信谋划的四面楚歌彻底动摇了项羽的军心,斗志尽失。

明代永顺、保靖土兵听调征伐广西叛乱时,也将土家族摆手舞巧妙地用于迷惑敌军,出其不意地攻下城池。光绪《龙山县志》载:永顺、保靖土兵奉旨征调到广西,一座城池久攻不下,土王就命城南外一营土兵扮成女装,在城下手拉手群舞喧唱,靡靡之音飘荡旷野。守城的军士纷纷拥聚观看,被歌舞所迷,心神摇荡,坚志消融。两土司乘机派精兵潜入后门,一跃而入,占领城郭。战后回归,父老乡亲引以为荣, 此舞越传越广,逐渐演变为歌节,其中不乏吟颂宣扬武功之意。

“歌斯舞,歌舞节则禽兽跳矣。” 土家族摆手舞既舞又歌,歌舞律动,劲勇震撼。许多学者认为,摆手舞由商周时期巴人的军前舞(也叫巴渝舞)演化而来,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叶,武王伐纣的行列就有土家先民组成的“巴师”, 进军时载歌载舞,当时称这种振奋军威的舞蹈为军前舞。

对于摆手舞的起源,民间也有好多种说法,其中流行最广的有两个:

当初土王、向老官、田好汉攻打吴王,将吴王围困在龙山乐大山(洛塔山),最后吴王兵马全部战死。土王为庆祝胜利,号令部族摆手同乐。客王见土王杀了吴王,怕他日后坐大造反,有意邀请土王饮酒,暗中下药毒死了他。以后彭姓子孙修建土王庙,年年摆手歌舞,纪念土王。

明朝嘉靖年间,土兵抗倭凯旋归来,土家山寨杀猪宰羊庆贺团圆,无论生者还是死者的亲属,或庆贺,或怀念,大家自发地跳舞狂欢,从此就有了摆手舞。

摆手舞源自于巴渝舞只是一种学术观点,民间传说摆手舞渊源也许有一定道理,但这些说法毕竟缺少直接的历史依据。要说土家族或湘西地区先民好舞蹈的最早记载,恐怕是唐朝魏王泰《括地志》,志曰:“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有无射山,蛮俗当吉庆之时,亲族集会,歌舞于山上,山多茶树。”明《五溪蛮图志》解说无射山就是今天古丈的天峤山。且不说无射山之舞就是摆手舞,但至少说明了湘西先民喜好舞蹈,摆手舞与此有关,湘西歌舞习俗可以追溯到唐代之初。

不管怎样,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舞蹈, 广泛流传于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酉水流域。永顺、龙山、古丈、保靖、酉阳、来风等县为主要传承地。摆手舞土语一般叫“舍巴”,龙山叫“舍巴日”或“舍巴格资”,永顺称“舍巴”,保靖叫“舍巴罗托”或“跳年”,古丈田家洞一带称“舍巴巴”。摆手舞自古以来就是这些地区土家人祭祀、节日喜庆娱乐的主要方式,意在祈求丰年、祓除不祥,摆手成为土家族人的主要精神和文化舞台。

“新春摆手闹年华,尽是当年老土家。”土家人跳摆手舞一般在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七之间进行,也有在农历二月、三月和六月举行的,俗称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和六月堂。每逢盛大节日,也摆手欢庆。

摆手场地一般选在摆手堂。摆手堂的设置也遵循一定的模式,堂内供奉八部大王或彭公爵主和田好汉、向老官人。堂内外悬挂飞禽走兽和五谷杂粮,场地中央直竖一旗杆,顶立一只仙鹤,旗杆上挂着龙风大旗,气氛庄严肃穆。永顺彭氏土司所辖的三州六峒五十八旗几乎每一个村寨都建有摆手堂。

王伯麟《永顺风土志》载:“各寨有摆手堂,每岁正月初三至初五之夜,鸣锣击鼓,男女聚集,摇摆发喊,曰摆手, 盖袚除不祥也。”

段汝霖《土志》记:“土人于上元节前数夜,择旷野宽平处,悬灯击金鼓作乐,聚男妇,衣彩服,周围旋走,唱歌,举手顿足,摇摆其身,谓之‘跳年’,亦曰‘摆手跳’。”

摆手舞规模不限,少则数十人数百人,叫“小摆手”; 多则数千人数万人,叫“大摆手”。整个摆手活动以祭典舞蹈、唱歌等为表演形式,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农耕渔业等为主要内容。舞姿优美,有单摆、双摆、回旋摆,冲拳击掌、刺矛夺棍、前俯后仰、侧身踢腿、抓拿推搡、猛虎下山、犀牛望月、爬山上坡、攀岩扯藤、岩鹰展翅、弯弓射狩、飞石击猎、撒网捕鱼……动作千姿百态,形神兼备,变幻无穷。

湘西土家聚居区常年都有大摆手。龙山的马蹄寨、坡脚、苏竹,永顺的双峰、对山,古丈的热溪、宋家若等地的大摆手远近闻名,规模宏大,参加人数多达万人,连续七天七夜, 热闹非凡。

摆手舞古老,场面颇为讲究。大摆手前,男男女女齐集, 扛起龙风大旗,身披五花被面,锦帕裹头,拿起鸟枪梭标,吹起牛角、土号、唢呐,点响三眼铳,打着溜子,兴高采烈地走进摆手堂或摆手坪。梯玛则头戴凤冠高帽,腰系八幅罗裙,手执铜铃司刀,祭奠“八部大王”。敬神完毕,就指挥大众唱摆手歌,跳摆手舞。唢呐齐鸣,大鼓雷动,大锣喧天, 歌声荡漾,舞姿翩跹,气势雄浑,动人心魄,袅袅余音嗬也嗬,摆手世界宛若一片摇摆的海洋。

在很长一段时期,摆手舞主祀对象都是“八部大王”, 但湘西地区进入羁縻州和土时代后,摆手舞的主祀对象就已转化为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

乾隆《永顺府志杂记》写道:“各寨皆设鬼堂,谓是已故土官阴魂衙署。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男女齐聚,鸣锣击鼓, 跳舞长歌,名曰摆手。”

光绪版《龙山县志》载录:“土民寨故土司神,旧有堂,曰摆手堂,供土司某神位,陈牲醴。至期既夕,群男女并入, 酬毕,披五花被锦帕首,击鼓鸣钲,跳舞唱歌,竟数夕乃止。其期或正月或三月或五月不等,歌时男女相携,蹁跹进退, 故谓摆手。”

龙山县西湖御甲村摆手堂刻于清乾隆辛已年(1736)的碑文载:“我彭公爵主历代建庙供奉以来数百岁矣。每岁于正月十五进庙,十七团散,男女齐集神堂,击鼓呜钟歌舞之,名曰摆手”。

大中祥符元年(1008),下溪州刺史彭文勇在老司城去南渭州列夕芷草衙署必径之地松枣(距老司城七里)修建了当时最大的摆手堂——松枣摆手堂。庙堂由十八根大楠木柱横梁架搁,木结构建筑技术独树一帜,分前厅和后厅。正中供奉的是地母娘娘和王灵官菩萨,左右存放有一口雄狮大钟和一个大鼓。前厅中堂供奉的是已故土司祖先牌位,即彭士愁、彭师裕、彭允林、彭允殊等四个牌位,两侧间是科洞毛人、鲁力嘎巴、田好汉、昔枯热其等大将。庙殿堂前厅是摆手堂。

松枣摆手堂地处要道,热闹非凡,香火旺盛,年年摆手缠绵。可惜,时至 2001 年,经过历代土司苦心营造的松枣摆手堂因修建连洞别些小学而撤毁,大钟去向不明。

据考古,老司城东部的“文昌阁”附近原先建有摆手堂。老司城的东门外和鱼肚街曾经设有摆手堂。在老司城周边,还有泽树村官厅岭摆手堂、些塘古村寨摆手堂、皮匠铺摆手堂、高峰坡摆手堂等多处摆手堂遗址。

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摆手舞经过彭氏土司的改编和更新,已经成为土家族地区土王庙会和民族盛会的经典歌舞形式。摆手舞不再是一种单一的祭祖仪式,而已变成一种斑斓多姿的歌舞文化。

“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 一片缠绵摆手歌。”清代土家族诗人彭施铎关于摆手舞的诗, 越来越多的人都已耳熟能详,从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当年福石城里摆手舞歌会的盛大场景和浓烈氛围。

在今天,土家族的摆手舞终将抖掉往昔岁月的泥尘,更加彰显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为山里山外带来欢乐吉祥。

责编:陈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