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读 2019-02-12 08:26:20

节后上班第二天,是不是还在想着能不能再放三天假。
这是不是你今天的真实写照?
假期总是短暂,还有那么多想去旅行的地方没时间打卡。但别丧气,虽然我们人坐在办公室,但内心绝对可以放飞到全世界,来一场精神叛逃。

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为你准备了一份元气满满的“旅行文学”书单。
你可以坐在家中的扶椅上,重新发现脚下这片熟悉土地的新风景,也可以神游到那些尚未访问过的异域国度。这份书单既有烟火气十足的觅食之旅,也有正儿八经的文化之旅,你准备好出发了吗?
旅途第一站 : 歪果仁的东渡记


《骑乘铁公鸡:搭火车横越中国》
[美] 保罗 · 索鲁 | 著
徐丽松 | 译
2016年 马可孛罗文化 | 出品
保罗 · 索鲁的文字是日复一日工作的解药,当你觉得焦虑围绕着你的时候,不妨借他的好奇之眼看看平凡生活中有什么惊喜。
他在1980年首次游历中国,写的可不是旅行手册,而是不套路的毒舌吐槽。这一年,他对眼见的中国有诸多震撼与不解,比如工人在照明不佳的工厂逐渐失去视力,再比如服务生不但不拿小费,而且还高喊着“为人民服务”。
过了六年,保罗 ‧ 索鲁心血来潮参加了旅行团,由边境再次来到中国。“时时刻刻呼吸几千米上的空气,能够让一个普通的健康人感到从内而外的难受。我曾经觉得我喜欢火车,直到我看见西藏,这时候我才意识到我多么热爱荒野。”
这一次,他的旅程有冒险,有突发事件,有身历其境的不适感,然而他最大的感受却是,能够在一块充满未知和变化的土地上游历,是件很棒的事!


《鱼翅与花椒》
[美] 扶霞 · 邓洛普 | 著
何雨珈 | 译
2018年7月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出品
美食旅行是一首日常生活的赞歌,当无数种草帖、网红餐厅安利挤满我们的屏幕,不如看看这本还原美食烟火气的《鱼翅与花椒》。
扶霞的美食历险,从成都开始。从大呼“恶心”,连鸡爪也无法接受,到在写满无数自己不能理解的食材与菜品的菜单上随机试吃……一个西方人究竟可不可能完全接受中国的饮食习惯?你猜!当扶霞回到英国老家的厨房时,她看着一只鲜嫩的浅绿色毛毛虫,居然犹豫着该不该把它吃下去……
最终她自己变成了完完全全的中国胃!透过这本书就能看到她提起川菜眼神一亮的样子:“川菜的美妙之处在于:先明快地使用辣油唤醒你的味蕾,用带刺痛的花椒刺激你的舌头和嘴唇,用带辣的甜味轻抚你的胃口,再用炒过的干辣椒点击你,最后用甜酸味缓和一下之后,再用滋补的汤品缓和下来。”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食指大动了?


《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
[美] 彼得 · 海斯勒 | 著
李雪顺 | 译
2011年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出品
平日里的周末,到老城区里闲逛,总能让我观察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普通人生活样貌。你是否也尝试过,重新审视自己的普通生活,从中找到不一样的乐趣,以及一些值得深思的细节?
彼得 · 海斯勒一直以平民视角观察中国,写的都是我们习以为常而不以为然的普通人。他像大魔术师一样把种种细节黏合在一起,组合成一幅让我们觉得陌生又真实的图景。
一个京郊农民对孩子生病的解决方法是改名字、农村地区将谷物晒在公路上让路过的车“帮忙”脱粒、司机们像赌气和比赛一样惊悚地在各种路段相互超车……这些中国人习以为常的现象在他笔下呈现出魔幻色彩。
当然,他并非猎奇和嘲笑,而是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有时候,他们似乎是本能地抓住了两个世界里最糟糕的东西:最糟糕的现代生活,最糟糕的传统观念。”


《福桃04:唐人街》
[美] 大卫 · 张、应德刚、彼得 · 米汉 | 著
肉桂卷 | 译
2018年7月 楚尘文化 | 出品
如果你喜欢冒险和惊喜,那么就别错过这本书。“我的天,他为什么会这样想?”——这极可能变成你看这本书时的口头禅。
对于歪果仁们来说,吃中餐是一次独立的冒险之旅。在很⻓一段时间内,唐人街都是外国的⼀道诡异风景,歪果仁看中餐,好比看电影《唐⼈街》⾥那条带着头的鱼,黑色晶亮的眼睛充满了警示,它们暗示着巨大的未知。
在这本书中,有⼈吃了在我们眼里再平常不过的⽶酒,觉得大脑里有⼀颗白色小球,它还跑到自家的厨房里来回滚动;有人完全没想到中餐之旅会成为自己一生的执着,不但开吃自己此前觉得根本不能吃的食物,还跑到中国乡下四处漫游,只为找到某种最地道的味道。
旅途第二站 : 中国人的西游记


《威尼斯日记》
阿城 | 著
2015年5月 中华书局 | 出品
有时,我们只是希望旅行是自己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放空,让思绪随意流动。那么威尼斯这座时刻水波流动的城市,就成了我们放空的首选。
“十八日,下午开始刮风,圣马可广场那些接吻的人,风使他们像在诀别。游客在风里都显得很严肃……”
对威尼斯的美好想象,来自阿城笔下对当地风情的描绘,以及威尼斯的一景一物中引人深思的人文涵养。
东方遇上西方、古典遇上现代、严肃遇上浪漫,一如威尼斯的大运河与小窄巷、广场与拱桥、美术馆和音乐厅、居民与游客……各种不同形式的光芒,阿城呈现给我们从未看过的威尼斯风情。


《带一本书去巴黎》
林达 | 著
2013年8月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品
我们向往浪漫的巴黎,却不太能看到浪漫背后的暴动和革命,巴黎的另一面在这本书里展开。作者带着一本雨果的《九三年》奔赴巴黎。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凡尔赛宫……作者用历史故事和法国的革命、制宪历程把这些旅游热点串了起来,慢慢读起来比看旅行指南更有趣。
“......那是雕塑本身具有的艺术感染力护卫了它们。除却历史价值,它们在质感、造形和尺度等视觉指标上,能够给人带来愉悦和美的感受,在暗中阻挡着暴力毁灭。”在作者的笔下,那些景致并不会歌颂所谓的巴黎味道,因为它们熟知这座城市背后的历史伤痛、矛盾与百感交集。


《去他的巴西》
胡续冬 | 著
2012年6月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品
这是一本巴西旅游孤星指南+巴西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志+巴西生活百科辞典,并随时散发出相当于一部星爷电影剂量的胡氏搞笑因子。
在胡续冬的笔下,巴西人热情但懒惰,好管闲事但官僚,他们对生活充满宽容,热爱婚姻但并不惧怕离婚。
“到巴西来了五个月,我几乎什么样的罢工都碰上了:银行罢工、公交系统罢工、超市罢工、清洁工罢工……但是直到昨天之前,我连想都没想过,我还能碰上警察罢工……”由胡续冬写出的如段子一般的日子,与我们刻板高效的现代化生活相比,他们低效的生活不知为什么这么令人神往。


《印度记》
于坚 | 著
2013年9月 楚尘文化 | 出品
我们对印度的想象,大多源于漫长的印度电影,贫困、破败、突然唱歌尬舞。但在于坚笔下,你会亲历一个诗意的印度,理解到生活不应该是被工作填满,而是随和舒坦的。
于坚把他的镜头和心置于平凡之中——理发店、单车、河岸、集市、空露台、火车站、张望、沐浴的人群……
《印度记》中对一个我们比较陌生的城市瓦拉纳西着墨最多,它自由散漫,落后但舒坦,破败但丰富,有着似乎几个世纪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生活方式,这个城市犹如“黑暗之神坐在星空下”。


《文学履途》
[美]《纽约时报》丨 主编
董帅 丨 译
2018年10月 未读·文艺家 出品
提起《洛丽塔》《在路上》这些经典之作,你八成早已读过,但你是否好奇过,这些伟大故事的诞生之地在何处?
这本《文学履途》是《纽约时报》“文学履途”的专栏集结,你将会跳入38位风格迥异的专栏作家的游记中,前往马克 · 吐温、聂鲁达、普希金、杜拉斯等文学大师的灵感迸发之地,探寻那些旷世佳作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如果你以为这场“文学旅行”只是像访问名人故居一般的走马观花,那一定会“大失所望”。
你会爬上凯鲁亚克曾生活过的孤凉峰,在这座孤独的山峰上再理解一次《在路上》中的迷茫无助;你会踏上纳博科夫曾经奔驰过的公路,发现沿途的风景和破旧小旅馆与《洛丽塔》中的描写几多相似;你会寻访聂鲁达在圣地亚哥为情人精心布置的居所,看着绘着飞鸟和藤蔓纠缠的拱门、手工锻造的旋转楼梯,为《二十首情诗》中的激情与浪漫找到具象的形象。
《文学履途》是一场文学寻踪之旅,更是一场逃离日常生活、与伟大灵魂交流的幻想之旅。
责编:刘瀚潞
来源:未读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