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切实推进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听听专家学者怎么说

    2019-01-04 07:21:50

导读

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特征,也是我们抓经济工作必须把握的大前提、大逻辑。

年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要坚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湖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紧扣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科学部署。

如何深化认识、切实推进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湖南日报》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禹向群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要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稳中求进,朝着全面小康迈进。省委书记杜家毫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2019年湖南要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在深入贯彻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等五大发展理念上下功夫。

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第一动力。

目前,我国综合创新能力名列世界第17位,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7.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不足总出口的10%,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第四次工业革命以来,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要立于世界经济发展潮头,我们就必须实现从劳动力与资本驱动发展的模式转变为以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使创新真正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新的一年,我们要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放大生产力各要素作用,提升经济发展整体效益和效率;建立起以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等为核心内容的新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有效解决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突出矛盾,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着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投入和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不断提高,逐步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型升级。

协调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

从以总量扩张为主向以结构优化为主转变,立足整体质量提升,实现经济发展结构不断优化、效益不断提高、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这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协调发展的主要表现。

谋求协调发展,具体到湖南,就要进一步统筹协调推进长株潭城市群、环洞庭湖板块、大湘南板块和大湘西板块发展,发挥长株潭核心辐射作用,构筑多点支撑的经济发展新格局。要结合四大板块当前呈现出来的新趋势、新特点,强化基础设施布局,提升信息化水平,促进优势要素的集中集聚,引导适合当地实情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推动四大板块分别成为引领湖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绿色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

研究表明,当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生态环境成本仅占实际GDP的3.99%~4.22%,而发展中国家则高达20.79%~23.02%。因此,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以生态建设作保障,也要以民生福祉来检验。

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立足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同时也要提供更优质的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热切期盼。这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促进形成生态环保、绿色健康的生产方式,在产业模式上实现高循环,在资源利用上实现高效率,从而推动产业价值链不断攀升,进而促进城乡发展协调互动,最终实现资源、环境、生态与经济社会之间的相互吸纳依存、共生共荣。

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化改革开放

世界银行研究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营商环境具有优势,将直接带动投资率增长0.3%、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提高0.36%。

推动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须进一步优化全省营商环境。要加快完善产权制度,注重政策综合配套,确保市场能够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深化国企、财税、金融、土地、住房和要素市场等重点领域改革,力求在基础性关键领域的改革取得新突破,积极释放和激发新一轮制度红利;要通过改革破解制度性障碍,有效降低我省实体经济运行成本,特别是制度性成本、税费成本,构建具有湖南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各类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营商环境。

共享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共享发展的不懈追求,共享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保证更加充分的就业,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加快建成覆盖全民、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政策出台要以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发展以及社会正义为出发点,要着眼于解决效率与公平的冲突,不厚此薄彼。在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领域,应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政府权责。同时要不断优化收入分配环境,形成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人群差距、区域差距,真正实现有质量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单位:湖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提升质量意识 弘扬品质文化

邓子纲

品质文化是在世界工业化进程背景下,以独特地域和民族文化为印记,在产品、工程质量实践活动中逐步积淀而成的管理理念、行为方式、知识技术、法律制度与道德规范、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的总和。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研判全球竞争和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基础上,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三个转变”,即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为我们谋求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2018年12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意见》颁布,提出要通过3-5年努力,使“我省质量认证组织体系、监管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质量品牌”。

近年来,湖南不断推进产品与工程质量建设,但质量工作与群众要求、市场需求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全社会质量意识有待提高。比如湖南虽为制造大省,但部分产品的“产量”与“质量”不匹配,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中低端,在国际市场上缺少足够话语权和产品定价权。要加快驶入高质量发展新航道,就必须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推动品质文化建设,提升我省供给质量、品牌效益。

一是厚植“工匠文化”,锲而不舍提升质量革新力。推动湖南制造向“湖南智造”转变,需要进一步彰显“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的品质文化符号。当前,中联重科、中车株机等我省制造业龙头企业在高端化、标准化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湖南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湖南建工集团等企业在国际化、智能化、品牌化方面也迈出了坚实步伐。下一步,湖南应持续推进“湘”字号传统技艺工匠竞赛,引导和激励全省广大职工争当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湖湘工匠”。质量兴省、工匠担当,只有大力弘扬工匠文化,才能使湖南尽快以高品质工业文明的形象崛起全国、走向世界。

二是巧注“智慧文化”,以信息整合提升质量控制力。要大力推行“互联网+质量控制”模式,以互联网技术不断创新与即时应用为特色,加快构建智慧化生产与建设信息监测系统,建立质量监督执法APP平台,建立可溯往、可倒查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跨层次、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质量协调管理与服务。比如近年来我省推进智慧交通建设,通过大数据融合强化质量安全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监管、检验等业务协同创新,为打造品质工程、推动交通建设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吉茶高速矮寨悬索桥、张花高速、张桑高速等项目以信息化管理强化品质建设,有效整治了“质量通病”,提升了工程品质。

三是强化“标准文化”,以标准体系建设提升质量影响力。质量创新和标准创建是质量强国的根本动力。要加大支持、引导制造业企业质量技术改造的政策力度,以充分发挥产业链创新生态优势来提升质量、塑造品牌、培育品牌影响力。目前我省承担了起重机技术委员会、烟花爆竹技术委员会两个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工作,但总体来说此类机构与专业人才还比较缺乏。因此,要积极推进我省标准体系建设,对外出口、投资较多的华菱集团、三一重工、蓝思科技、中电48所、泰富重装、远大住工等企业,应积极主动参与所到国家标准建设,将“湖南标准”融合进当地标准体系。可通过技术支持、学术宣讲、资金支持等多种方式激励所到国家政府和企业接受、使用湖南标准,推动建立国际互认的品牌评价体系,带动高质量的湖南产品和服务“走出去”。

四是凸显“品牌文化”,以优胜劣汰提升质量竞争力。质量为本、文化为魂,品牌文化就是品质核心竞争力。打造富有湖湘特色的品牌文化、培育“湘”字号品牌,是我省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要引导湘企树立诚信为本的品牌意识,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要认真研究国内外消费需求的关注点、兴趣点、共鸣点,在工程建设和产品服务中注入湖湘文化的深厚内涵,赢取更多不同地域、背景的消费者的认同。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湘”字号品牌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省内企业要加快对商标、专利、版权的注册,提升依法依规经营品牌与维护正当权利的能力。要通过更加规范、有序、充分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更多优质企业脱颖而出,提高湘字号品牌在国际的影响力、竞争力。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注重累积性创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曾世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之一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会议明确指出要促进新技术、新组织形式、新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湖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了创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示范区、打造以中国智能制造示范引领区为目标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等重点任务。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市场微观主体即企业应更加注重累积性创新。

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与自主制造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涵。其中智能制造是统领,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表现;绿色制造体现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自主制造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最终要求和本质体现。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湖南顺应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促进创新型省份和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主要表现为全球制造业正加快迈向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可有效破解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是湖南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高端化的重要路径,也是塑造湖南制造业新优势的现实需要。

累积性创新是企业围绕核心业务或核心产品进行持续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与管理创新,其中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的累积性创新更是重中之重。同其他省份一样,制约湖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程度还较低,在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材料、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生物医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还缺乏35项“卡脖子”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大量进口会严重影响制造业的自主制造程度,更加谈不上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湖南是制造业大省,目前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5.04%,当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9.68%,湖南却只下降了5.34%,其中根本原因在于绿色技术创新还不能满足节能减排的需求。

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来看,无论是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还是自主制造,都需要注重累积性创新。但从目前湖南微观主体的累积性创新情况来看,工业企业中同时实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和营销创新的企业比重只占10.2%;具有内部研发能力的工业企业比重只占21.9%;阻碍工业企业累积性创新的主要因素是缺乏人才或人才流失,占27.3%,其次是创新成本过高,占22.8%;工业企业中采取了知识产权保护或相关措施的占比为62%,但应用了难以复制的复杂技术的比重只占4.0%。可以说,发挥市场微观主体累积性创新的积极性是推动湖南制造业高质量的根本所在。

建议完善相关政策,以充分调动我省市场微观主体强化累积性创新的积极性——

第一,完善创新活动的税收优惠和减免政策。落实对工业企业的累积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所得税减免力度;推动企业研发活动专用仪器设备加速折旧;落实对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收入免征增值税,对技术转让减免所得税,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落实对智能制造企业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研发活动的税收减免政策;对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企业引入的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进行累退性奖励。

第二,完善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人才政策。要适应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需要,增加高校应用型工程专业的招生力度,完善课程体系和培养体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优秀青年人才进入先进制造行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拓宽应用型技术人才升迁通道。

第三,完善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创新发展的金融政策。协调各金融机构大力调整信贷投向和信贷结构,更多向智能制造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倾斜。政府应通过业务补偿、风险代偿、政策奖励等更好支持担保机构、银行机构为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创新的制造业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第四,完善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政策。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有效降低创新的制度性成本,鼓励优势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自主进行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研发,推动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虚拟显示、区块链等热点产品及清洁技术等生产性服务创新研发,主动攀升产业价值链。

第五,出台有利于制造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业创新政策。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对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采取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监管模式。加大对传统制造企业的智能化改造支持力度,鼓励建立智能制造产业园、智能制造企业抱团组建世界级产业集群创新中心。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教授、湖南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实施“五大创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唐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产业效益好、生产效率高、主体经营能力强、农民收入增、产品质量优等五大特征,需要通过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等“五大创新”来推动实现。

——实施产业创新,提高产业效益。

一是推进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在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前提下,减少低端无效农产品生产。调优粮食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健康畜禽水产养殖,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引导发展“高端、小众”特色农业。二是推进产业之间相互融合。加快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发展,重点提升畜禽、水产、粮食、蔬菜等精深加工水平。加快以休闲农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实施好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统筹发展全域旅游。三是推进相关产业相互集聚。以县城、重点乡镇为载体,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推进品牌农业、特色农业、创意农业等产业集聚发展。

——实施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

一是推进种业技术创新,提高耕地产出率。创建国家生物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国家水稻分子育种平台、生猪联合育种平台、湖南省南繁科研育种园,在超级稻和高档优质稻、油菜、茶叶、油茶、生猪、淡水鱼等种业领域进行联合攻关,培育一批绿色、高效、安全的新品种。二是推进农机技术创新,提高劳动产出率。我省平湖平坝区大田作物和大宗养殖业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全覆盖,现在亟待补齐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短板。应建立产学研推用协同创新机制,提高丘陵山区园地垦复及果药茶等经济作物采收、贮运、保鲜机械化水平。三是推进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以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和废弃物资源化。重点研发高效缓释肥料、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新型产品。

——实施组织创新,提高主体经营能力。

一是通过小农户的组织化,提高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能力。以合作社为载体,通过代耕代种、股份合作、农业共营等形式,把小农户组织起来,满足大市场对于农产品的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需求。二是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组织创新,提高主体经营能力。以混合所有制形式做大做强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互助保险和内部信用合作。鼓励家庭农场与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产品交易市场、零售商场等建立长期稳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销衔接机制和合同履约机制。三是通过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组织创新,提高主体经营能力。建设一批“一站式”基层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完善县、乡、村三级农业服务网络,重点发展市场信息、农资供应、绿色生产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物流、初加工及营销、农业保险等农业生产经营性服务。

——实施市场创新,提高农民收入。

一是以互联网为媒介创新市场需求。抓住实施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的机遇,推进县域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依托村淘、京东、邮政等全国性大型电商平台,通过开设地方特色馆、举办网购节,全面营销我省农特产品。二是以新业态为载体创新市场需求。通过扎实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农家农事体验、传统文化传承、品牌创意农业、健康养老产业等新型业态,全面对接、引领市场需求。三是以品牌为抓手创新市场需求。打造“安化黑茶”“湖南茶油”“洞庭水产”“湘米”等“湘”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打造企业品牌。实施“湘品出湘”“湘品出境”工程。

——实施制度创新,提高产品质量。

一是创新生产经营制度。通过小农户的组织化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行标准化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二是创新监管制度。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农业生产信用档案,实行“黑名单”制度。三是创新激励政策。政府的激励制度应从数量导向转变为质量导向。积极探索农业生产者补贴与绿色生产、生态保护等责任挂钩机制,奖优罚劣。尽快出台农业品牌奖补政策。要善于运用财政贴息、担保补贴、风险补偿、投资基金等市场化政策工具,调动市场主体投资生产高质量农产品的积极性。

(作者系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责编:张璐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