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之后回头学:让人满足让人忧

周云武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18-10-05 06:45:39

实践之后回头学:让人满足让人忧

——三天新媒体集中培训心得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周云武

报社组织全体采编人员集中学习,授课的大多是国内顶尖的新媒体理论和实践专家。机会难得,我放下手中几乎所有的活,和分社采编人员一道,扎扎实实学习了3天。

授课者讲的当然都是当今国际国内先进的理念理论和实践案例,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尽管有些高端的前沿作为和产品,我们暂时高不可攀,但作为思维和行为方式,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因而收获甚丰。

比如说到互联网思维,之前每每有人提到互联网思维,究竟什么叫互联网思维,怎样的思维方式才是互联网思维,我是一直没有弄清楚的。曾经有位自以为新媒体先行者的同行跟我解说:所谓互联网思维,就是羊毛出在猪身上牛买单。没听这个解说的时候,我不懂,听了这个解说之后,我更糊涂,怎么想也没想得清。这次听课,老师剖析了互联网的3个特点:开放的空间,互动的平台,平等的系统。我好像一下子弄明白了,互联网,就是一个谁都可以随时随地自由表达的地方。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有人都能互动,任何人的权利都是平等的。因此,在互联网上,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跟谁说就跟谁说,想什么时候说就什么时候说。这样梳理之后,我忽然觉得,“自由表达”就是互联网思维,就这四个字。思维,说白了,即思考问题的方式。你可以是逻辑思维,可以是历史思维,可以是实践思维,也可以是情感思维。但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景,不同的平台,不仅表达的内容会有所限定,连思维也不得不有所限定,有所顾及。互联网出现之后,在互联网这个平台上,你自由了。你可以以任何身份,不看任何人的脸色,不顾及任何人的感受,不考虑任何表达方式,随时随地,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当然,这仅仅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而言,就像朱自清说的:你什么都可以想,也什么都可以不想。但在具体的操作上,作为社会人,还得以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取舍思维产品,处置和发布信息,以不危害社会为底线。而且,互联网也是有属性的,共产党的互联网必须听党指挥。

听前辈说过,经过一段的实践操作之后,再回炉学习,会有切身感受,因而也会收获更大。斯言如是。新湖南客户端,作为互联网形式的新媒体上线之后,长沙频道是我们开办的全省第一个市州频道,湖南日报社长沙分社也由此迈出了融媒体分社建设的第一步。之后,新湖南芙蓉区工作站成为全省第一个新媒体区县级工作站,新湖南开福频道成为全省第一个区县级频道,新开福成为全省第一个区县级新湖南云APP平台。应该说,无论现在状况怎样,今后历史发展的态势怎样,长沙分社首创的这几个第一,在新湖南的发展史上,是具有开创性和突破性意义的。在这之前,我们对新媒体一无所知,办了几十年的传统纸媒,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方式和工作程序,一下子要转变观念,用互联网的思维办新媒体,加上那时什么是互联网思维谁也没有说清楚的情况下,只是凭着一腔热情、一股干劲、一种担当和责任,先干起来再说,在试中学,在干中学,想着在摸索中前行总会有所收获,有所经验积累的。当然,凭直觉,当时心里最有把握和底气的,就是认定一场新媒体的洪流已席卷而来,躲是躲不了的,回避没有出路!就像前些年学开车,既然几乎人人都要拿驾照,迟拿不如早拿。

说具有开创性和突破性意义,是要经过实践检验和历史证明的。一年以后,各市州分社纷纷开始建区县频道和新湖南云区县级APP,先是星星之火,接下来便遍地开花了。一件新鲜事物,谁敢“吃”第一口,谁敢迈第一步,是需要足够勇气的。是成功是失败,谁也不能说有绝对的把握,是理性的坚定还是感性的蛮干,在当时,也很难定论。一段时间的实践,特别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抉择之后,才会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我们迈这一步的时候,别说外部,分社内部也有不同的声音,相当一部分人不表态,不参与,或参与不积极。现在看来,如果我们当时思想再开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几个区县全部铺开,开了也就开了,更大的成效也就逼出来了。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当时除了思想观念上的滞后,人员和后台技术服务上的障碍,也是凭分社自身的力量无法逾越的横沟。

从新湖南长沙频道上线,到今天已两年多了。两年多的实践之后再参加这样一次集中培训,回头盘点我们走过的路,整理一点收获,查找一些失误,理清一下思路,很有必要。

关于布局。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精神与步署,近期所有区县(市)频道上线,已刻不容缓。参与并助力各区县(市)融媒体中心建设,让新湖南引领各中心的舆论导向,是省委交给湖南日报的任务,在长沙地区,是长沙分社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一点,集团主要领导已经在督促和带领我们加速推进。

关于怎样布局,学习之后的第二天,我们分社在组织讨论时有人提出,要多建一些平台,如开创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等。在这方面,我的思想可能是保守的。我觉得我们现在不是缺少平台,而是缺人手,缺观念,缺技术,缺机制。今年年初,有5个地方政府微信公众号要交给我们打理,购买我们的服务,我能接吗?上述“4缺”令我们不得不放弃。如果有人有队伍,我们可以系统打理一百个微信公众号,按当时人家的基本出价,营收可达2000万。但这就像打仗,当后勤无法保障,连兵力都严重不足的时候,冒进的结果可想而知。所以,不管有多少想法多少思维,先把长沙频道打理好、办出彩,再把区县(市)频道把持好、维护好,这是前提,是基础。如果连长沙频道都不完整和精彩,不在长沙频道上使劲出力,还想有其它花样,是不现实的。所以我常常叫喊: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接气、落地、扎根,这既是老人言,也是肺腑之言。不论你有多少先进理念,都得首先把已经开头的事情做好,把手上的事情做好,这才是王道!

关于内容。之前,为了彰显长沙频道的特色,守好阵地,我一直主张以原创为主,有意识地排斥一些外来信息和报道上长沙频道。通过这次学习,我意识到这是错误的,不符合互联网条件下新媒体的特点,不符合互联网思维。所以,学习回来的第二天开始,我便号召全员广泛搜寻和收集各类各种有价值的长沙信息,选择性地在长沙频道发布和转载。接下来,我们还会开辟这样的专栏,让众多鲜花在长沙频道艳丽的绽放。但是,加强这一手,绝不会因此就软化另一手。原创不仅不能削弱,还要更加强化、硬化、刚性化。既要有质量的要求,还要有数量的布置。对每一篇原创只会要求更高、更严、更准,这个更准,既是时效上的准时,也是表述上的精准。对湖南日报和新湖南而言,内容是我们的强项。几十年来,湖南日报就是以高、深、鲜、活的文字表达呈现给读者,占领全省舆论阵地高点的。我们的编辑记者,就是以追求内容为王而行走“江湖”的。如果我们因为追求形式而忽视了内容,如同舍弃我们的长处而展示短板。越是在各种声音泛滥的时候,越是在浮躁的年代,越要体现我们的定力,坚守我们对内容的不懈追求。无论什么平台,无论什么形式,无论什么花样,没有精彩的内容,注定走不长久。

关于形式。我曾经一直固执地认为:同样一个主题或者同样的内容,在报纸上和在新湖南客户端上,就应该是不同的呈现形式。通过这次学习,我觉得还是应该在坚持中改造这种固执。我们在长沙频道上所探索并呈现的各种表达方式,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中央厨房的设立,对采编内容将会是一次较大地冲击和倒逼改造。到底是写一条稿子,往中央厨房一丢,任其选用,还是将同一主题和内容通过加工再造,在不同的媒体以不同的形式呈现?恐怕也要应用互联网思维的方式,不能强制,也不能一概而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有各的优势和特点,既坚持内容决定形式,也坚持媒体特色决定形式,当是未来发展方向。我们两年多来在形式上追求的变化,新媒体上要继续坚持,传统媒体也要有所推广和扩散。我曾经扬言:都在搞H5,我们能不能搞个h6看看?作为一种观念,我觉得仍然值得提倡。

关于技术。这次学习,好几位专家都讲到了核心技术的问题。很多行业,很多产业,很长时间比拼的、很容易被拉开差距的,其实就是核心技术。我坚信,新媒体发展也一定是这样!我们分社曾经几次开会商讨,能不能以购买服务的方式,适当地部分购买人家的设计和制作技术,由于基层融媒体分社的格局、成分和权重所限,不得不放弃。往后会怎样,特别是区县级频道和APP纷纷上线以后,技术和服务是否跟得上?这是让人最担忧的。

关于队伍。谁都承认,湖南日报的采编队伍是一支过硬的队伍。这个过硬不仅体现在业务上,也体现在政治上和思想上。但是,面对新媒体的洪流,过去的过硬不能代表今后也过硬。如果我们不积极及时地转变观念,主动迎接和融入新媒体,过硬就可能变成过软。我们必须也只能以压、逼、催、带等特殊手段,强制性地锤炼一支适应并引领融媒体发展的高素质团队。面对媒体融合的大潮和大势,作为一个老新闻工作者,我还是那句话:不因错过参与而悔恨,不因未曾出力而羞愧!


责编:封豪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