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情黑土情 2017-08-24 13:02:04
作者丨刘向东
2017年7月30日,丁玲的女儿蒋祖慧和丁玲的秘书王增如夫妇来到汤原农场回访,勾起了我老爹和丁玲的一段往事……
1958年7月,被打成“右派”的著名女作家丁玲蒙冤下放,由王震将军安排来到汤原农场,在畜牧队的养鸡场劳动。1959年10月,来自沂蒙山革命老区的支边青年颜景荣和他的老乡们一起,踏上了屯垦戍边的征程。一位五旬老人,世界知名的女作家,另一个是支边青年,除却自己的名字外,斗大的字不认得仨俩,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因着一个共同的目的地——汤原农场而结缘。这是一个几乎已经无人知晓的故事。

作者与丁玲女儿蒋祖慧
故事从一张老照片说起:老爹家客厅一进门对面墙壁正上方挂着一个相框,相框右下角的位置有一张看起来年代久远,已经泛黄的一寸黑白照片,浩淼江水中一叶小舟载着一个人正在撒网,极具画面感和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老爹告诉我,照片中的人是他,摄影者是丁玲,拍摄时间大概在1960年或是1961年。那时候的老爹刚到农场不久,分配在打鱼队工作。任务就是每天到松花江上撒网打鱼,打到大鱼供应给农场职工家属,小鱼留做鸡饲料。一天,丁玲和陈明来到江边参观打鱼队劳动,老爹正要上船,丁玲喊道:小颜,我给你拍个照片。于是有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在老爹的描述里,丁玲是一个胖乎乎、慈祥和蔼的老太太,性格开朗,但是有时候“也瘆人”。我理解老爹所说的“瘆人”,应该是丁玲骨子里与众不同的文人气质吧:儒雅、端庄、干练和文化气息。这也是我在场史陈列馆看到丁玲的照片后的第一印象。
老爹说丁玲有一副从国外带回来的塑料扑克,大家偶尔会借着玩。有一次,老爹在同事的撺掇下又借了来,边吸烟边打牌,不小心将其中的一张牌烧坏了一角,还牌时老爹惴惴不安:“丁老,我‘作孽了’(作zuo一声,山东方言,惹祸的意思),把扑克牌烧了。”丁玲随接过来看了看,不经意地说:“没事,别害怕。不就是一张牌嘛。”一句话轻松化解了老爹的心塞。老爹他们当时叫丁玲“丁老”,叫陈明陈老师。这样的称呼我第一次听到,但是,坚信是真实的,信任来自于老爹是我的至亲,也来自于丁玲和农场人亲人般的深厚感情。
后来,在打鱼队工作的老爹患上了湿疹,调回畜牧队养奶牛,自此,和丁玲的接触更多了。丁玲每天订购一斤半牛奶,大多数时候是老爹给打。有段时间,场里个别人反映,牛奶供应给职工家属都不宽超,丁玲是大右派,坚决不能再卖给她牛奶。老实的老爹害怕了,悄悄去问书记还能不能卖牛奶给丁玲。书记指点他:“死心眼,你不会偷偷打,下晚儿胳肢窝一夹就送去了。”老爹得令照办,每天傍晚悄悄给丁玲送牛奶。有时赶上饭口,丁玲和陈明就留他一起吃饭,生牛奶兑点水熬开,三个人一人一碗。“丁老桌子上好多个小瓶瓶,每样用小羹匙盛点放到牛奶里。”老爹说话表情丰富,极富感染力,他眼睛一瞪,眉毛一挑,似乎当年的饭桌就在眼前,用手指点着:“那都是营养品,丁老和陈老师和我一起吃。”
我问老爹:“丁老1981年回来的时候,如果看到你还能认识吗?”老爹想了想说:“能认识。”我又问:“那你怎么没去看丁老?”老爹愤愤地涨红了脸:“团里没告诉,咱也不知道呀。”沉默了一会又自言自语:“不知道就不知道吧,丁老好了,咱不去打扰人家。”说着话,眼睛望向那张照片,注视良久。

作者与丁玲最后一任秘书王增如
1964年,丁玲离开了汤原农场,到宝泉岭农场体验生活,老爹也于1965年调到五队(现在的汤原农场振兴管理区第二居民组)。
农场筹建场史陈列馆,动员大家捐献老物件。管理区领导也曾来过老爹家征集。老爹恋恋不舍地把他七十年代被评为劳动模范获得的一张奖状交给了管理区,现在完好的保存在场史馆,丁老给他拍的照片却无论如何没舍得拿出来。也是,如果他不说出这样一段渊源,就凭一张一寸黑白,小到看不出眉毛眼睛的照片,谁又会在意呢。
2012年,我们给老爹翻新住房,相框放在小叔子家的仓房里,照片一张张散落出来,我把老爹最珍爱的打鱼照捡出来放在上衣兜里,心想着这可是宝贝,不能失落了。遗憾的是,回到家随手把衣服丢进洗衣盆,一番清洗,等我想起来时历经了浸泡揉搓,照片已面目全非,懊悔的我狠狠地给了自己一巴掌。房子修好后,老爹上天入地般地寻找他的那张照片,我始终没敢承认它已经毁在了我手里。这个以爱的名义犯下的错误,时时令我愧疚。就这样,一张珍贵的老照片永远消失了。然而,老爹对丁玲的感情和怀念,汤原农场人对丁玲的感情和怀念,永远不会消失。

在这里,丁玲的名字妇孺皆知。谈起丁玲时,一位老前辈这样对我说:“丁玲和农场人民的感情,就如同大树和土地。在当年那场肆虐的政治风暴中,丁玲这棵中国文坛的参天大树几乎要被连根拔起,她用自己的真诚、善良和博大的胸怀、无私无畏的劳动让汤原农场人民接纳了她,深深地扎根在人民的土壤里,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办扫盲班,排歌剧,辅导文学青年,自费为农场购买发电机,资助生活困难的老职工,等等等等。丁玲以她特殊的方式回报了汤原农场人民的深情厚谊,为汤原农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厚重的人文历史。”

《丁玲传》李向东题字
是的,丁玲的故事在这里口口相传,丁玲精神在这里代代传承。
时常有人问,什么是丁玲精神?我内心深处的理解是:信仰、忠诚、执着。无论身处顺境逆境,永远忠于党、热爱党,忠于人民、热爱人民。以“飞蛾扑火”的精神追求真理,忠诚信仰,终其一生用纤纤细笔书写真我和大爱。
责编:李婷婷
来源:浓情黑土情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