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要“乡”的小湘钵

  大湘菜报   2017-06-08 16:19:05

几个孩子嬉笑着,浑不在意脚下潺潺的流水,跳过一行错落的青石,打闹着进了旁边的茅草小屋。这般场景,仿若湘西小镇的安逸,却来自长沙城里的一个“钵子”——小湘钵。

管理团队

记忆中的样子

小湘钵餐厅位于长沙竹塘西路与芙蓉路交汇处,铁道学院旁。一进店内,入眼尽是乡土民情。中庭处挖出一条小小的溪流,错落有致的青石板旁,摆放着一条渔家小船,船头所指便是茅草小屋。

白幔轻舟

“我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老板陈罗山坦言自己不懂设计,为了突出本乡本土的特点,就按记忆里的样子打造了现在的饭店。

力求“本乡本味”的宗旨,不光环境,店家菜品也是如此。钵子菜是常德的传统菜式,将食材初加工后放入陶钵中,连带小火炉上锅,可边煮边吃。菜式热乎软嫩,汁多味浓,吃起来舒服又热闹,颇受顾客喜爱。

店内环境

五谷锅边馍

一以贯之的风格化本味

追求本乡本味,食材必然也要求原汁原味。据陈罗山介绍,小湘钵的食材基本都是从产地农户手里直接收购,少数食材向农户定制。在星沙,他们还拥有自己的一小片菜地,部分蔬菜自给自足。

用餐环境

为数不多且相对固定的材料食材来源,足够接地气,新鲜度得以保证。连盛菜的陶钵也是直接从乡镇收购的,手工制作,“土气十足”。

力图体现家乡传统本味的同时,小湘钵也跟得上潮流,透明厨房,则是现代餐厅的标准配备,菜品模型整齐摆放,竹签点单方便快捷。

明档厨房

从厨多年的陈罗山表示,在经营上力求风格化、现代化。对于经营新风向,一直在尝试与探索。小湘钵在星沙的总店已经营一年有余,站稳脚跟后经营颇为成功,这才有了如今的竹塘西路分店。

自家种的小菜

【招牌菜】

小湘钵牛杂

牛杂是钵子菜的常见菜色。内脏类食材的制作,关键在于食材的前期处理和料理的火候。

干净利落地处理后的内脏,经过精心的炖煮,略一翻动就香气扑鼻。火候到位的牛杂,吃来质地软嫩,配上香辣的汤汁,鲜香浓郁,相当下饭。

小湘钵牛杂

本味手工豆皮

新鲜的豆皮色泽嫩黄,质感滑嫩,柔软而有弹性,仿佛稚嫩的婴儿肌肤。作为大豆磨浆煮熟后凝结干制而成的豆制品,新鲜豆皮完全可以生食,别有一番风味。

夹起一片薄薄的豆皮,迎着光线,纤维脉络清晰可见,稍蘸一点醋和辣椒调味的酱汁直接送入嘴中,略带生涩的豆制品清香在嘴里四散开来,配上豆皮软嫩弹牙的口感,有种憨拙质朴的动人。

本味手工豆皮

酸汤黄鸭叫

把黄鸭叫从胸鳍处破开,清除内脏,洗净血污后,和事先调制好的酸汤锅底一同端上桌。酸汤锅底与黄鸭叫,这新颖的组合颇为契合。酸汤锅底很好地祛除了黄鸭叫的腥味儿,突出黄鸭叫的鲜嫩可口。

除此之外,各类经典湖湘口味菜色如老长沙卤龙虾,生煎大片牛肉,擂辣椒手抓骨等等也都各有千秋。

文/蒋振 邓杰 图/周佳珉

酸汤黄鸭叫

生煎大片牛肉

责编:郑礼

来源:大湘菜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