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 新湖南客户端 2017-06-01 12:51:24
围山书院:百年弦歌不绝
新湖南客户端 王茜
浏阳市大围山镇东围路1号,一座声名不彰的小学——东门小学坐落于此,她的前身却是大名鼎鼎的围山书院。围山书院是谭嗣同的老师、维新派名儒涂启先创所,为浏阳八所书院中唯一幸存而又原貌保存完好的书院。
叩开沉重的、红漆斑驳的大门,跨过上沿磨得光亮的麻石门槛,记者跟随着涂启先玄孙涂逸群,第一次走进围山书院。“忧国爱民,思想开明,治学严谨”十二字治学理念依然传承。
历经沧桑,文脉不绝
围山书院是浏阳盛极一时的书院文化的代表。
书院建筑为青砖、石柱、木梁结构,沿中轴线五单元对称排列。青砖上、石柱沿爬满青苔,凭添几分沧桑。
院内有春满堂、大成殿、嘉惠祠等,前后有4个天井,外天井种了两棵桂花树,内天井种了两棵罗汉松。
据说,这四棵树是涂启先亲手所栽,现在均已枝繁叶茂。即使是生长速度极慢的罗汉松,树冠也早已盖过屋顶,需要一人合抱。站在罗汉松下,涂逸群感叹道:“我来这里读书的时候,这两棵树才碗口粗。”
“大厅主要是开会或集体活动。”涂逸群介绍,以前书院面积比现在大得多。两边都还有教室,前面还有一个大操场,经常有人来打篮球。
校址几经变迁,校名数次更迭,围山书院一直传承了围山文脉。经历了100多年的风雨沧桑,这里走出仁人志士不计其数、这里见证的历史变迁不胜枚举。
据镇志记载,石敬平、鲁宗敬、涂焕陶等爱国将领,鲁立刚、钟楚笙、涂文等学者,都是在围山书院启蒙;而陈锡虞、黄建中、吴兆甘、李笠渔、张恺吾、李鸿翼等革命先行者则都曾在围山书院战斗。毛泽东的同学钟泽南曾在这里担任校长,并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毛泽东带领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住扎。
除弊变革 自教育始
众所周知,围山书院由谭嗣同的老师、维新派名儒涂启先带头捐资、捐地并主持修建。
据《大围山镇志》上记载,涂启先,字舜臣,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出生于大围山都佳塅。同治年间参加科考获得湖南优贡生,结识了谭继洵。涂启先本来有机会进京做官,但他没有上任,而是潜心兴教,曾在长沙岳麓书院、浏阳南台书院教学。
1879年,涂启先受谭继洵之邀,为其子嗣襄、嗣同授业。涂启先思想开明,授课时不受前人注解束缚,常抒发反对列强入侵的爱国感慨,这给幼年谭嗣同很大的影响。
后来,谭嗣同在北京参与戊戌变法。涂启先在给自己好友、谭嗣同的另一位恩师欧阳中鹄写的一封信中,表达了对谭嗣同的理解,对社会变革的关心,更体现了爱国忧民的情怀。
信中,他写道:天下之祸亟也,马关条约真将中国国体元气一句丧尽。赖刘渊亭(即刘永福)孤撑残局。鄙意窃谓之道,必先裁冗官、厚廉俸、简繁文,与谭子(即谭嗣同)诸说相辅,此则变法……区区之意,欲先于学校中,聘延良师、购书籍、招俊士、习算法……
这也更加坚定了涂启先办学的想法。1898年春,他捐出自家20亩桔园和部分钱物,通过社会筹资,筹建围山书院。
就在书院即将竣工之际。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九月二十八日,谭嗣同等六位参与维新变法的义士就义于北京菜市口。惊闻噩耗,64岁的涂启先老泪纵横,此后郁郁寡欢。
次年,涂启先病逝,涂质初接任围山书院“山长”。
书声琅琅 危房颤颤
书院管理方东门完小校长周辉文告诉记者,围山书院创立至今已有112年,因为年久失修屋顶破损严重。
维修围山书院,也一直是东门小学校长周辉文的心病。围山书院在东门小学内,归属东门小学管理使用。以前还可以在书院内开会或进行集体活动,我们也在书院大厅看到摆放乒乓球台的痕迹。
但因为年久失修,围山书院已经被列为危房,现在已经不对外开放了。“我想在不改变它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大修,但主要问题是没钱。”周辉文有些无奈。
涂逸群一直想在书院内设立一个涂启先陈列室,“资料都准备好了,可惜经费不足,这座老房子也该修修了。”
责编:罗雅琴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